原標題:年輕人不愿意去工地高齡農民工又遭清退 以后的房子誰來建?
近日,國家統計局內蒙古呼和浩特調查隊的數據顯示,傳統的建筑業從業者更多的是集中在高齡農民工中,其中30歲以下群體中從事建筑、裝修的占15.0%,而50歲以上人群的占比則為42.7%。另據統計,2007年建筑業一線作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3.2歲,2017年為43.1歲,10年時間平均年齡增加了10歲。
從統計數據不難看出,現在愿意從事建筑、裝修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一方面,90后普遍不愿意再從事這些建筑行業的重體力工作;另一方面,國有建筑企業已經不再招60歲以上的農民工從事重體力工作了。這也意味著,建筑行業中的“斷代”情況越來越凸顯。
年輕人為什么不再愿意去工地了?
據光明日報報道稱,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待遇問題有關。但事實上,瓦工、木工、鋼筋工每個月的工資都過萬元,并不低。不過,如今的年輕人對工作有了更多的想法和選擇,賺錢已不是就業唯一目標。
首先,建筑業屬于勞動強度和危險系數都比較高的行業,建筑工地工作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并不受年輕人的青睞。其次,目前市場還有更多體面、安全和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比如,快遞、微商、網售等輕體力服務行業。總的來說,今天的年輕人在職場中不光關注“面包”,還關注“面子”。
眾所周知,建筑工人的工作環境幾乎可以用“打游擊”來形容,哪里有項目工程就要去哪里。正是因為流動性,所有建筑工人的工作都是以背井離鄉為前提,因此在心理上要承受更多壓力。當了十幾年建筑工人的李先生說:我不希望孩子和我一樣干一輩子的建筑工。建筑工作又累又臟、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也不固定,還經常加班加點。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不說,還有一定的危險性。我辛辛苦苦地供他念書,就是希望他將來坐辦公室。建筑工這工作,現在沒多少年輕人能適應的了。
今年兩會期間,“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話題引發熱議,針對這一現象,社會上一直有類似呼聲。對此,有不少專家建議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鼓勵支持年輕人爭當產業工人,緩解制造業招工難問題。
但實際上,不同的時代會有不一樣的職場需求,不同時代的年輕人也會有不一樣的職業追求。什么樣的工作是年輕人定義的“好工作”,標準也并不那么復雜。當任何一個行業能讓年輕人從中找到足夠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它的吸引力和活力自然就回來了,建筑行業也不例外。
因此,嘗試去理解年輕人的心理,切實提高工作崗位的吸引力,才能留住他們的人,也留住他們的心。
超齡農民工被清退又是為何?
今年3月18日,一則關于“建筑業清退超齡農民工”的報道引發關注,并沖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榜首。報道稱,如今施工現場已經難尋60歲以上的農民工,甚至超過55歲的都極少。包括上海、天津、深圳等全國多地已發文,對建筑企業招錄和使用超齡農民工作出管理和限制。
多地之所以會出現清退超齡農民工的現象,原因在于有些建筑工地的中老年農民工出現過事故,甚至猝死現象。2021年6月7日,江蘇省泰州市住建局發布一則高墜事故通報稱:“近期我市建筑工地發生多起高處墜落事故,兩起事故亡者年齡超過60周歲。下一步將規范施工企業用工年齡管理,禁止18周歲以下人員、60周歲以上男性、50周歲以上女性進入施工現場從事施工作業”。
對建筑工地從業人員作出年齡規定并非新生事物,多地在發文時也表示過有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俠客島”援引深圳某工程監理公司工作人員的話稱,10年前深圳正規工地已不再雇用60歲以上農民工。“年齡大了,體力精力不支,發生作業事故概率隨之增大,從施工風險及農民工個人生命安全考慮,超齡農民工不宜再從事施工作業。”
據廣州市某勞動承包項目負責人鄭先生介紹,當前勞務公司為了保證用人安全,一般不會招收年紀大的農民工,“太危險的,他們干不動了,并且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年紀大的人大多不會。”
據媒體采訪報道,在近8000萬的大齡民工中,趙金國也快被淘汰了。趙金國今年63歲,老家在河南洛陽的一個農村。為了養家,他從30多歲起,便跟著家鄉的民工外出闖蕩,主要干的是“基坑支護”。
在2021年11月,他和老鄉正在天津市區一個大工地干活,施工負責人在工人生活區貼出了一張碩大的海報,內容是:“根據市住建委最新規定,男性超過60周歲、女性超過50周歲的工人,不得再進場施工。”
彼時,趙金國62歲,已經超過了天津官方的規定年齡。
一開始,他覺得怎么也得有個過渡期,可沒想到的是,海報貼出第二天,施工方就對工地上所有超齡民工做了統計。在結完工資后,馬上將這些人進行了“一刀切”式的清除。
沒有余地,趙金國和十幾個老鄉離開了工地。尷尬的是,留下來的幾個老鄉,很難獨立完成工作。“在建筑工地上,60來歲的工人比比皆是。這個年齡段的人一撤,將直接影響施工進度。”趙金國說。
這個問題,也是全國諸多工地面臨的用工矛盾——一方面,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當農民工,而能吃苦的大齡民工,又面臨著政策性清退。
那如何保持施工進度呢?未來的房子誰來建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大難題。
工人老齡化加劇年輕人不愿接班 用工荒何解?
盡管在政策層面官方有明確的規定,在執行時建筑企業也用到了科技手段,但在現實中,面對超齡農民工強烈的打工意愿,和用工單位對超齡農民工的“無奈剛需”,“清退令”執行起來并不理想。
據江西撫州市一位包工頭介紹,他多次用過60歲以上的農民工。在一些農村,兒女結婚、給孫子辦生日宴時,很講究排場。一些農村老人上了年紀,但自我感覺身體還可以,就想出來多掙點錢。“他們很敬業,來工地干活幾乎不會遲到,但畢竟年紀大了,反應也遲鈍,還容易磕磕碰碰,體力又跟不上,只能做些拉車、搬磚的活兒。他們的工資一般是每天200多元,日結。”
他介紹,現在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70后是主力軍,80后不算多,90后很罕見。他現在正在用的農民工,最年輕的40多歲,最年長的已經有70多歲。“用超齡農民工也是無奈之舉。年輕人不愿來,有的寧愿在家打牌也不愿來建筑工地打工。”
為了“規避”監管,還有不少變通辦法。按照規定,給農民工發工資要提供其身份證和工資卡。“他們來填報個人信息時,為了‘符合年齡’,就給我提供他們兒子或女兒等人的身份證等,我也把工資打到他們提供的賬號里。其實,我沒跟他們的子女產生任何勞務關系。”
以上也僅僅是暫時的對策,這些大齡農民工終會老去,終有干不動的那一天。
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呢?在筆者看來,不光要提高薪資待遇,勞動保障的改善、成才空間的拓展,降低養老的焦慮,都是這個行業能夠有效提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年輕人感到從事建筑、裝修行業也是一件挺體面也很有前途的事,才能從根子上解決缺工問題。
不過,這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是送外賣,也一度被認為是“吃青春飯”,直到國家有關政策的出臺,讓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得到保障,才讓小哥們有了更高的“安全感”。
同時建筑技術也得進一步發展,去彌補現階段建筑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如當前裝配式建造方式就是彌補建筑業高技能勞動力短缺的有效途徑。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