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蜜蜂
天氣涼了下來,焦躁的情緒總算平復了一些。
不情愿的跟著父親去果林里采摘青翠蘋果。不料剛走到地里,厭惡的太陽便撥開云霧,直沖頭頂!渴望的清風遲遲不來,很快便汗流浹背,鑒于父親不敢發作,只好繼續勞作。
忽而聽得“嗡嗡嗡”的聲音從遠處樹林里傳來,愈來愈近,愈發喧鬧。便詢問樹上的父親。
“這是啥?”
“是蜂,趕快追上它們。”父親很激動,一邊從樹上下來一邊吩咐道。
我連忙沿著蜂群飛往的方向追去,追了幾十步,便聽見父親嚷道:“在這兒,停在這兒了。”
湊近一看密密麻麻的蜂正簇擁在一小塊樹干上面。我想就算是誰也數不清這到底有多少只蜂。
“快回去,拿一個背簍來。別忘了再拿一個尿素口袋!”父親急促的吩咐。
一邊騎摩托,一邊想父親是怎么跑在我前面的,是什么時候跑我前面的?
等我回來時,父親連忙接過我手中的背簍,直接扣在蜂群上方。便叫我趕緊過來扶住背簍。望著四處亂飛的部分工蜂,我有些猶豫。但見父親也并未被蟄,索性便去了。
“嗡嗡嗡”的蜂群,逐漸安靜下來。父親這才開始行動,只見他拿起地上的小枝驅趕著蜂群,嘴里念叨著:“蜂兒快進招、蜂兒快進招”。
當下安靜的蜂群便炸開了鍋,擾了、驚了、飛了、掉落地上了。嗡嗡嗡聲愈加大,繞著樹干、父親、我不停的轉。父親連忙繼續念著:“蜂兒快進招……”的咒語來安撫躁動的蜂群。我有點不屑,但很快蜜蜂便消停下來了,陸續落回原處。內心吃驚不已,以為憤怒的蜜蜂會攻擊我們,現在不僅沒有蟄人,還聽話的回到原處。
父親繼續重復他的動作。我也不再擔憂,父親是對的。
后父親以難以掩飾的喜悅告知我:“開始往里面爬了。是蜂王!蜂王進去了。”
然后我被換到前面,觀察蜂群的行動路線是否一致。這才看到這群蜜蜂,它們一層疊一層的往背簍里面爬,最上面一層的落到背簍壁,下一層的馬上跟進,以此類推。像極了被檢閱的士兵那般,整齊有序且紀律嚴明。
很快所有蜜蜂便都進了背簍。封好背簍敞口后,父親十分小心的,輕輕抱起背簍,輕手輕腳的走到摩托車前。一路上只要是遇見熟人,父親都會大聲嚷道:“是的,招了一窩蜂。”
在父親和別人的炫耀中,我才得知原來蜂群里確實有一只蜂王,而且這只蜂王有絕對的權利和絕對的福利。簡單說就是蜂王在哪里,蜂群就要在哪里!
小學時學過幾篇關于蜜蜂的文章。一篇是《養蜂人》,大概內容是1922年列寧住在莫斯科附近的
一座小山上。他時常會叫助手去請同住在小山上的養蜂人來聊天,一次助手有事離開,列寧想找養蜂人聊天可又不知道養蜂人的住處,而一行人只有助手知道養蜂人的住處。但列寧并不妥協,便獨自去尋找。找了很久也無果,后在路邊花叢里發現幾只辛勤工作的蜜蜂,便當機立斷一路追隨蜜蜂前去,果不其然找到了養蜂人的住處。養蜂人吃驚不已,便詢問列寧是怎么找到的,列寧指了指蜜蜂!
這篇文章主題是稱贊列寧敏銳的判斷力以及果干的行動力。但我更在乎為什么列寧想找養蜂人聊天?但文章沒有給出答案。
還有一篇記不清題目了,但主要講得是法布爾為測試蜜蜂的記憶力,捉了四十只蜜蜂,并做了白色印記,可因為蜂的反抗途中傷了二十只蜂并被蟄了不少次,所以只得二十只做了記號的蜂。他用袋子將二十只蜂帶到了很遠的郊外,再放飛蜂,看著四散開來的蜂,法布爾開始失望,加上飛得極低蜂,法布爾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隨后驅車回到家,過了大概三刻鐘便有兩只采滿蜜的記號蜂回來。法布爾為此震驚不已,那么遠的距離,蜜蜂不僅回來了還采滿了蜜,還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等到第二天查看時,發現共有十七只蜂回到了蜂巢,這更加讓法布爾驚嘆。
“動物尚且有這樣令人驚嘆的記憶力,不論多遠,路途有怎樣的艱險尚且能夠找到回家的路,而有些人卻不具備這樣的本能。”
以上就是我關于蜜蜂的幾個片段,每次我都不是主角,可每次都是因蜜蜂而起。且每次都會給我留下疑惑。比如父親為什么也愛蜜蜂,同樣,偉大領袖列寧怎么也會同養蜂人打交道,法布爾怎么會想起要給蜜蜂做測試?
當然在日漸增厚的歲月里,自己的閱歷和知識給過了一些答案。我把答案總結下來,做了一些猜想的答案。
“領袖列寧應該是在蜜蜂的身上發現了革命成功的真諦。法布爾不僅是在做測試,他還在呼吁那些不歸家的人。而父親也是因為蜜蜂的勤勞,因為想把日子過得和蜜一樣甜。”
不論怎樣,我們都直接或間接通過蜜蜂得到了答案。
這小小的蜜蜂呀!
——馬卓
2022.8.27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