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山齊壽山大唐祖陵
考察探尋與規(guī)劃設想
王仲滿
甘肅天水東南秦州區(qū)齊壽鎮(zhèn)境內(nèi)的歷史文化名山齊壽山,經(jīng)民間傳說和相關(guān)史料記載有大唐先祖之陵墓,但其墓址究竟在齊壽山那里眾說紛紜,因此唐墓探源一直成為大唐祖墓的千古之謎。有齊壽山東北方稍子坡對面鳳凰嶺(咀)說;有西北方堅山村梁上的圓峰山嶺說;有山巔東南的謁陵觀旁小丘說等。我們還是要根據(jù)較有價值的當?shù)貍髡f和權(quán)威的史料方志來考察探尋。
一、陵墓的傳說佐證
相傳隋末,齊壽山東北腳下小山村里有一戶姓李的人家世代以打獵為生。主人名叫李炳,老倆口年近半百膝下無子。一天李炳拿著弓箭又去狩獵。突然從一棵古松下竄出一只小鹿來,李炳拿開弓一箭就中。小鹿雖身帶箭卻急跑如飛,須臾間便消失在森林中不見了。李炳跟血尋鹿到山上一座古觀門前一看,自己的那支箭竟然射到觀院墻壁那只筆畫的鹿身上,且還流著鮮血,他覺得此事有點奇怪。此時院內(nèi)傳來了說話聲,他便偷偷從門縫一看,見有兩位氣宇非凡的道長在院中石桌上下棋說話,其中一個說:無量天尊依你之見,這射傷太白金星梅花鹿之事該如何懲罰?另一個聲如洪鐘答道:他乃未來天子之父,我又怎能懲罰于他呢!唉只可惜此地有出龍之穴,無養(yǎng)龍之潭啊。那個又問:何方為龍?zhí)吨兀鹪唬荷轿魈病kS后他倆化為兩股青煙便消失了。李炳這才如夢初醒,原來是仙人與他點化。
回家后妻子果然有孕。第二天他倆便帶著簡單行囊上路了。經(jīng)過幾個月的沿路乞討,好不容易才投奔到山西太原一位唐員外家生下了一個男孩。后來李炳老倆口相繼病逝,按照生前遺言,把他倆都送回到故鄉(xiāng)齊壽祖塋安葬,員外夫婦倆收那小孩為義子,起名唐李緣(后改淵)。轉(zhuǎn)眼許多年過去了,在隋末戰(zhàn)亂之際,唐李淵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公元616年唐李淵再次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留守掌握重兵,就在此時,隋煬帝荒淫無道,民怨沸騰,公元617年,他聽從次子李世民的建議自太原起兵,618年他自立為帝,把他的第一姓改為國號唐,定名為李淵。后來薛舉父子割據(jù)天水,他和李世民一同御駕親征,由于戰(zhàn)爭緊迫,也沒有什么大的禮節(jié)。順便在齊壽山坡下燒了一些紙錢以此祭奠,這一事情也就成為后世傳頌為燒紙坡(稍子坡)的佳話。
又傳曰齊壽山東南側(cè)道觀旁有李淵祖塋,故名曰謁陵觀。謁陵觀又名云臺觀,《秦州新志》中對其有“上有云臺觀,下有稍子站”的記載。古時的謁陵觀其建筑風格上承皇宮殿宇之布局,下襲寺觀寶剎之莊嚴。 唐高祖李淵開創(chuàng)并建立了大唐帝國,為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勵精圖治之余,想把祖塋從齊壽山遷出改葬,他便詔來了當時唐代最有名的風水學家袁天罡,讓他在陜西關(guān)中選塊風水寶地來安葬先祖,宰相魏征得知此事忙奏諫道,齊壽山那塋地上好,乃風水寶地,如今皇業(yè)剛定,如若改葬破了“興龍寶地”恐怕對大唐江山不利。太宗思前想后覺得魏征之言有理,便決定祖塋原葬不動。后聽從道家袁天罡的建議,下旨在齊壽山建立一座規(guī)模宏大、氣宇軒昂的道觀來給祖塋錦上添花。
二、陵墓的史料考證
據(jù)民國時期權(quán)威的史料方志《天水縣志》載:“唐李淵祖墓在齊壽山西南,有大冢存焉,”“云光寺在齊壽山,其南有大冢,相傳為唐高祖墓”。這是一條涉及天水秦州乃至隴上李氏文化的重要史料線索。經(jīng)考證,李淵父李炳、祖父李虎,在西魏、北周時均在山西、陜西等地為官,并有封爵封地,他們死后不可能千里迢迢遷尸回籍,似有偽托之嫌,但是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于清水縣白沙鄉(xiāng)魯灣村發(fā)現(xiàn)了一通《李虎墓志銘》,有人在墓冢前掘出墓志抄其文,隨即掩埋,同治年又被洪水沖開,庠生魯,振甲復抄其文,又埋于墓中。民國十八年(1929年)清水縣長周順吉應省通志局采訪墓志,掘出拓文呈報,將墓碑移至縣城妥存。
據(jù)《重纂秦州直隸州新志》人物卷載:“李虎(字威猛,生于北魏宣武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卒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4年)西涼王李暠后裔,天賜之子,高祖李淵之祖也,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微授儀同三司兼秦州清水本郡太守,在宇文氏當權(quán)時,積功遷授開府,并封慎政縣開國公,上州諸軍事,上州刺史。此地營樔險阻,蠻左雜居,漢蜀交川,民情粗獷。虎乃德刑并設、風教始行。后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賜為柱國,號八柱國。封唐公。其子炳至孫淵都襲封為唐公。”李虎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據(jù)《周書》載:“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十一月遣李弼、趙貴、李虎等討曹泥于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一帶),虎引河灌之,泥降”。李虎卒后四十四年(公元618年),其孫李淵建立了唐王朝,唐高祖受禪,追尊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
近年來經(jīng)專家進一步考證,此碑文所記墓主身份與李淵祖父李虎身份相同,但生卒年月有異,疑是同名同姓的另一個李虎。清水魯灣村李虎墓與秦州魯溝村東北李淵祖墓有何關(guān)系,待專家考證。李虎有兩個兒子,長子李炳,次子李煥。李炳在北朝西魏時被襲封為唐國公,周滅后在隋朝續(xù)任唐公爵。李炳有六個兒子,長子李淵,因立有大功襲任唐公爵。 李淵建立唐王朝后,其五弟李海被封為隴西侯。死后也會不會葬在齊壽山一帶,專家尚且待考。
三、陵墓的探尋
2022年8月7日清晨,由我陪同七代為風水先生的茍師,沿著齊壽山西南山脈一路考察探尋,我倆來到齊壽山牡丹園南邊山梁時,發(fā)現(xiàn)了一座形如靈龜?shù)男∩椒遄鴸|面西,茍師在龜峰背上下了羅經(jīng),方位正好在齊壽山西南方,與《天水縣志》記載的“唐李淵祖墓在齊壽山西南有大冢存焉”的史料方位及地貌特點完全一致。再仔細察看了此地周圍的山脈走向,發(fā)現(xiàn)這就是一條從齊壽山主峰延伸下來的風水堪輿學上所謂的“龍脈”。山峰的對面又有南北走向的山脈形如鳳凰展翅,鳳頭朝東,又名“丹鳳朝陽”,而龜峰在漢水之源,又為“金龜戲水”,龜峰前沿山形又似龍頭狀,又名“游龍戲鳳”。
此峰龜背既圓又大,符合古代大冢陵墓的形狀,同時也符合大唐皇陵以山為陵的禮制習俗。再仔細勘察龜峰最下面裸露的土質(zhì)后,疑似有人工擾動夯筑的痕跡(待考)。最后我倆又約上齊壽山寺管會主任王東在原來人們傳說有唐祖墓的那三個地方也察看探究了一番,東北方稍子坡對面的鳳凰嶺(咀)雖有龍脈走向,也是方圓百姓較認同的大唐祖墓遺址。但此地方位與史料記載完全相佐。其余的兩個地方也與史料記載的方位相佐,且山脈走向不符合“龍脈”應有的山形氣運。
四、陵墓選在龜峰的益處
把唐祖陵墓選在齊壽山牡丹園南邊山梁的龜峰上,這樣既符合史料方位之記載,又有龍脈山勢之走向。另據(jù)當?shù)亓鱾鞯乃渍Z說,“齊壽山有出龍之穴,無養(yǎng)龍之潭”。唐祖陵墓選在此地,梁下的牡丹園修建了大魚塘水庫,可當做藏風聚氣的“養(yǎng)龍之潭”,這樣對改變當?shù)仫L水的龍脈運勢有一定的好處。同時對打造和提升齊壽山旅游大景區(qū)圈也有一定的益處。
游客游覽了山下小廣場景點后,從山門進入景區(qū),由東向西依次可游覽山頂寺院、觀宇,再游覽拜謁西南山巔的軒轅廟(待建),再沿著下山公路游覽李唐祖陵,再順著公路游覽牡丹園。這樣就避免了游客只游覽齊壽山東北面山下的小廣場和山頂寺院、觀宇而不順路來牡丹園游覽消費的弊端。而圍繞通山旅游公路在齊壽山西南山頂修建軒轅廟,山下打造唐李淵祖陵,最后讓游客在牡丹園游覽消費。既可以做到齊壽山全程有景點旅游,也可增加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同時對當?shù)氐奈幕群袜l(xiāng)村振興與經(jīng)濟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宣傳和推動作用。
五、陵墓的規(guī)劃與設想
一是齊壽山西南方的龜峰背自然天成,植被茂密,對修建李唐祖陵再不用人工堆筑封土大冢。這樣就節(jié)約一定的修建成本,而且還不破壞山上的植被。
二是龜峰坐東面西,南北方有大路環(huán)繞,交通便利,西面又有大片閑置平整的地方,可以修建陵墓的上山便道,立石碑及石像生和石馬等以增添皇陵應有的莊嚴與氣勢。
三是在龜峰后面路上的高平臺上修建觀光長涼亭,并立一尊高大的唐李淵石雕像等,以增加大唐祖陵景區(qū)的游覽氛圍。
六、陵墓及周邊景點草圖。
王仲滿:天水青年文化學者、詩人、作家。已研究出版齊壽山文化專著兩部,為《軒轅故里齊壽山》(香港飛天文化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為中國西部歷史文化叢書之一)、《中華文化之根齊壽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作序推薦),同時還出版發(fā)行了《神奇的白云山》、《隴上古剎湧泉寺》等著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