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關注 > 正文

    91年前的今天,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91年前的今天,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9月18日

    一個所有中國人必須銘記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許

    日軍炸毀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

    卻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

    并以此為借口突然進攻

    北大營和沈陽城

    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當時的國民政府

    竟下令“不抵抗”

    700多人的日軍

    打得北大營7000多名官兵丟盔棄甲

    北大營和沈陽城

    在一夜之間就淪陷了

    這是1931年9月19日,日軍在沈陽外攘門上向中國軍隊進攻(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日軍長驅直入

    不到半年光景

    東北淪喪殆盡

    此后的14年間

    超過3500萬同胞傷亡

    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

    望不盡的山河破碎

    數不完的血淚與苦難

    圖為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軍裝甲部隊侵入沈陽市。

    面對殘暴的侵略者

    英勇頑強的中國人民

    從不曾低下高昂的頭顱

    愛國救亡運動迅速席卷全國

    九一八事變次日

    《中共滿洲省委

    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

    鋪滿了沈陽的大街小巷

    1931年9月20日

    中共中央發表

    《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發出抗日號召

    14年抗日戰爭中

    愛國將士

    浴血奮戰、視死如歸

    各界民眾

    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圖為楊靖宇同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楊靖宇率領東北軍民

    與日寇血戰

    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

    最后孤身一人與日寇周旋

    戰斗幾晝夜后

    壯烈犧牲

    日軍將楊靖宇遺體解剖后

    發現其 胃腸里一粒糧食也沒有

    見到的只有

    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圖為趙一曼和兒子。新華社發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

    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寧兒啊!

    趕快成人……”

    趙一曼離開幼子

    赴東北前線抗日

    一次激戰中她受傷被俘

    帶著對兒子的無限牽掛

    趙一曼從容就義

    那一年

    她只有31歲,兒子7歲

    趙尚志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這是當時日軍對他充滿敬畏的評價

    趙尚志率部隊征戰松嫩平原

    打破了日偽軍一次次的

    重兵“討伐”和“清剿”

    重傷被俘后

    面對敵人威逼利誘、嚴刑拷打

    他狠狠瞪住敵人,痛罵敵寇

    殘暴的日軍割下了他的頭顱

    這是位于牡丹江市江濱公園的“八女投江”群雕。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她們當中

    年齡最大的23歲

    最小只有的13歲

    花一般的年紀

    她們為守護家鄉而戰

    1938年10月

    為完成掩護大部隊突圍的任務

    壯烈犧牲在了冰冷的河水中

    她們的名字是

    冷云、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

    黃桂清、李鳳善、安順福、王惠民

    大江南北

    長城內外

    四萬萬人齊蹈厲

    同心同德一戎衣

    我們不會忘記

    一代代英雄兒女的英勇抗爭

    向先烈致敬!

    這是2021年9月18日拍攝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91年過去了

    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

    但這刻骨銘心的屈辱

    我們從未忘記

    更不敢忘記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今日之中國

    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踏上了新的偉大征程

    居安仍要思危

    盛世更需警鐘

    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

    吾輩自強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王蘭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