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關注 > 正文

    在第二祖國 講述我的奮斗故事

    在第二祖國 講述我的奮斗故事   

    本文轉自【中國網】;

    這是我在多語部大家庭——中國外文局下屬的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在阿拉伯地區有著更廣為人知的名稱“中國網”)多語部阿文組里工作的又一天。像往常一樣,我差不多提前一個小時來到辦公室,為自己沖煮一杯咖啡,一邊喝一邊吃著窩頭。這幾乎是我每天早晨的慣例,但今天我卻突然間愣住了。看著眼前奇妙的組合——代表著阿拉伯飲食文化的咖啡和中國北方常見的玉米面窩頭,我不禁回憶起自己當年與中國的結緣。

    一切都恍如昨日。那天,在埃及開羅的聯誼會上,我遇到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女孩,她給自己起了個阿語名字“艾米拉”。我被她純潔美好的形象深深吸引,并為她對阿語和埃及文化的熱愛而感動。我們相識不久便定下終身。2005年的5月底,我們從開羅機場一起乘飛機前往她的故鄉北京。

    我很快便適應了這里,因為我發現中國和埃及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比如兩國都孕育出了燦爛的文明。而兩國國土面積的懸殊差距也幫助我理解了埃中之間的很多差異。中國的國土面積幾乎是埃及的9倍,這意味著在很多方面中國都擁有更龐大的數字,不論人口、民族數量,還是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等。就這樣,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投入對新生活的探索中。

    我能感覺到這座城市的親切,北京于我而言仿佛是一位舊友。為了了解這個老朋友,了解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故事和淵源,我把家安在天安門附近的一條胡同里,并在那里生活了整整兩年。北京的魅力深深吸引著我,這里匯聚了天南海北的中國人,也居住著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這里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要素,讓我一頭扎進這里的生活,無暇他顧。

    見證變化,與時俱進

    從2005年在北京落地的那一刻起直到2022年,我和所有中國人民一樣,見證了十幾年來中國發生的變化。政府實施的一系列積極有力的決策部署,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這期間,中國發展進步的歷程,以及她所經歷的一些重要時刻,始終令我難以忘懷。

    中國持續發展帶給我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使我能更快地適應新的變化。剛到中國時,我像其他外國人一樣用現金買東西,但很快便開始用銀行卡結賬,再之后我用微信錢包和支付寶這樣的手機數字錢包,直到現在又迎來了“支付金字塔”新的頂峰——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

    以上僅僅是我在中國定居十幾年間目睹并親身體驗的眾多發展成果之一。這些變化很快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反響。典型的例子還包括中國政府在過去十年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企業積極響應,進行了全方位的綜合改革,開始向創新型企業蛻變。“中國制造”也在國際市場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這些年來,隨著對中國的情愫漸濃,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性格和行為舉止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我明白了要少說空話多做實事,更懂得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聽很多初來乍到的外國人都這么評價中國人:“不管在公交還是地鐵里,中國人大多只會盯著手機,可能是在玩游戲或者看視頻,不像西方人,會坐在座位上看書。”然而這些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通過手機讀書和上網課的人超過5億。這么驚人的數字,除了中國,沒有哪個國家能達到。

    了解中國,介紹中國

    我的中國經歷中最重要的一站是中國網,這份工作讓我樂在其中——將中國發生的新鮮事和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故事講述給全世界。我主要報道中國的發展和相關主題,比如扶貧減貧、提升弱勢群體生活水平以及發展科技實現農業現代化,等等。我想,世界上很多陷入發展困境的地區,比如阿拉伯國家和非洲,都可以向中國學習,因為這是比較接近且符合這些國家解決糧食短缺、實現發展目標等需求的方式。

    2017年8月,我在中國網的工作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中國網多語部推出了中阿雙語視頻欄目——阿拉伯人“心”體驗。這是我們首次以短視頻形式向阿拉伯大眾傳播中國真實情況和發展成就,幫助那些長期受西方媒體新聞影響的群體消除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在節目拍攝中,其中的一集讓我尤為感動。受訪家庭一共四口人,母親早亡,僅剩下三個孩子和疾病纏身的父親。他們居住在陜西省延安市的郊區,家庭境況十分窘迫。采訪過程中,我親眼看到這家人從曾經蝸居的“窯洞”搬進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孩子們也享受到了免費教育。

    我想,這種變化能夠發生的原因就在于中國政府下定決心解決導致貧困、加劇貧困的一切問題。這些問題中最為突出的是教育水平低、公共設施基礎薄弱、職業技術培訓欠缺、社會保障覆蓋面不廣等。繼而我意識到,過去40多年來中國政府的努力是多么卓有成效,它讓世界貧困人口的75%——7.7億人擺脫了貧困。去年,中國舉行了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宣布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我與中國,漸行漸近

    剛到中國時,我只覺得到處人山人海,不知道怎樣才能在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我相信,“在中國,不論你來自哪里,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這不僅僅是我對自己能力的確信,更是我對中國的確信,我相信中國會給所有人證明自己的公平機會。

    一定程度上,我認為身份認同可以加深一個人與居住國的聯系。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幸運地從中國官方得到了足足兩張“身份卡片”——中國政府友誼獎和永久居留身份證。

    這要從我報道“中國夢”說起。“中國夢”是習近平主席執政伊始提出的理念,我下定決心要為向世界宣介這個夢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恰巧在那一年,我獲得中國外文局頒發的優秀外國員工獎,這燃起了我取得更大成績的斗志。

    2017年,我榮獲了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榮譽獎項。2018年6月,我獲得了永久居留身份證,從此我也和中國人一樣,可以獲得工作、居住、創業、購房等多方面的保障和待遇。這種歸屬感也鼓舞著我在中國這個第二故鄉繼續奮斗。

    難忘回憶,兩項盛事

    除了獲得身份認同,更榮幸的是,2019年10月1日,我在現場觀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慶典,還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他就站在天安門城樓的中央——1949年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發表講話的位置。

    城樓的對面,是3000名學生組成的合唱團,其中就有我的女兒瑪利亞。她告訴我,雖然自己在節目中僅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但卻感到重任在肩,她說自己要為慶典的精彩舉辦貢獻力量,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的進步與偉大。我清楚地記得演出結束后她與老師交談時自信的樣子,她還說:“2049年,我要坐在爸爸身邊,和他一起現場觀看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慶典。”

    令我難忘的另一件盛事,便是在“鳥巢”觀看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通過這場精彩的盛會,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大國的魄力和魅力。當看到埃及總統塞西出現在開幕式現場時,我倍感歡喜。當看到沙特阿拉伯代表團走進會場時,我更是激動萬分。因為這是沙特首次參加冬奧會,這也讓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地區的青年們看到了未來參與冬季體育賽事的廣闊天地。多虧了中國“綠色”制冰造雪技術的發展,冬季體育才能夠跨越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我眼中的新疆與西藏

    在中國居住的這些年里,我去過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這兩個地區也是世界輿論特別是西方媒體關注的重點。

    且不論中國政府在新疆和西藏修的鐵路、開鑿的隧道、鋪設的石油管道、建造的高低不同極具當地特色的建筑,還有提供的醫療保障、雙語教育、覆蓋廣泛的社保體系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等等,我只想談一談當地少數民族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和生活的。就像智者們常說的:“探索未來,不是基于想象或文學理論,而是基于我們手中的事實和所處的現狀。”

    我記得一位維吾爾族小姑娘,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笑容。2013年6月,我第一次去新疆時遇見了她。她當時15歲,來自新疆西南部的巴楚縣。為了求學,家人把她送到離家1255公里的烏魯木齊市第六十六中學。她對我說:“我要繼續學業,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也許我會去北京,但畢業后我要回到新疆,做一名普通話和維吾爾語雙語主持人,給全世界講一講我們新疆的故事。”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2019年6月我走訪的一個西藏小村落。主人公是一位30歲的農民。他在2003年喬遷新居,新房是一棟極具藏族風情的兩層小樓,有院子和谷倉。這個村落是政府為靠近中國和印度邊境的墨脫縣居民修建的回遷安置點。小伙子操著一口藏語,誠懇而滿意地笑著說:“我計劃擴大藥草的種植范圍,給家里增加收入,還要讓我的孩子繼續上學,將來考入大學,實現我沒有完成的夢想。”

    新冠肺炎疫情,與中國共患難

    2020年初,有消息稱新冠病毒正在蔓延。我記得那時我接到了親朋好友數不清的電話和短信,詢問我和家人們是否安好。有人建議我們回到埃及躲避病毒,但我決定留下來,因為我相信中國有能力戰勝一切困難。

    這與健康相關,但更與情感有關。對我而言,在當時的困境下,沒有什么比和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患難更讓我感到榮幸的。我把自己視為中國人民的一員。的確,生活變得不再像往常一樣:公共場所關閉,街道空無一人。醫療隊站在社區的門口給居民測量體溫,志愿者們有條不紊地為居民提供必需品。我的女兒瑪利亞也加入志愿者隊伍中,她激動極了。她同其他志愿者們一起挨家挨戶分發海報,確認居民是否遵守防疫措施、是否正確佩戴口罩、是否及時洗手。她還因此樹立了這樣的信念:沒有辦法做大事的時候,就從小事做起。

    多年來在中國的經歷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這個國家的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始終懷有的積極心態。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和學生、職員、藝術家、商人、知識分子等各類群體的人們聊天時,都能感受到他們對政府有著同樣的積極評價。他們相信政府有能力把局面變得更好,有能力施行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地、種族和性別。祖國,是我們生長的地方,不論我們身在何方,永遠都對她心懷熱愛——那里有我們的回憶、親人、愛人、鄰居、朋友……但我們還有可能擁有自己的第二個祖國——她給予我們安定、安穩和安心,是我們熱愛的、心甘情愿融入其中的祖國,是值得我們為之奉獻、支持我們共克難關的祖國。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王蘭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