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近頸動脈“異物”藏皮下10余年,重醫三院耳鼻咽喉科“捉蟲”
右耳附近一處皮膚莫名流膿10余年,近日醫生查出其“罪魁禍首”竟然是皮膚里面藏著甲蟲殼類異物……10月14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重醫三院)耳鼻咽喉科為王女士取出隱藏在皮膚下面10余年的異物,解決了長期困擾她的患處不明原因流膿的問題。
困擾!皮膚流膿10余年查不出原因
“醫生,我這邊臉又紅又腫,摸上去還很燙。”10月13日,王女士摸著十分腫脹的右臉來到重醫三院耳鼻咽喉科就診。接診醫生觸診發現:患者紅腫部位皮膚溫度很高,并且有膿性分泌物,有明顯的膿腫。經過血常規、彩超、CT等相關檢查后,結果顯示患處不僅有感染,而且還發現有一團“高密度物”。醫生詢問患者病史,患者表示10多年前,她此處的皮膚也發生過膿腫,經過手術排膿后,雖然沒有再腫脹,但瘺管處一直仍有膿性分泌物,未找到原因。對此,醫生診斷懷疑可能是“鰓裂瘺管”,這種疾病的外瘺口常見位于頸部附近且伴有膿性分泌物。但為何患處會有一團“高密度物”呢?醫生初步懷疑兩種可能,一種是鰓裂瘺管局部感染鈣化所致,另一種則可能是異物。
患者入院后,醫生為其制定了“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的治療方案。但就在穿刺的過程中,醫生發現有2個膿腔穿刺不進去,位置很深,距離頸動脈非常近。此時如果繼續穿刺,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但如果不打開膿腔引流,患者的感染就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病灶始終在那兒,病因也將繼續成謎。為了給患者徹底解決困擾10余年的痛苦,進一步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重醫三院耳鼻咽喉科團隊決定為患者實施急診手術探查。
罕見!手術發現“罪魁禍首”竟是甲蟲殼
10月14日,在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張民的帶領下,耳鼻咽喉科團隊為患者實施了急診手術探查。但這看似一個簡單的探查手術,卻進行得“步步驚心”。
一打開患者的患處,張民發現患者10多年前手術形成的瘢痕已經完全覆蓋了正常的組織結構,解剖結構間隙非常不清楚。而且,無法穿刺的2個膿腔位置非常深,周圍不僅集聚了大量的面部神經,還有人體最主要的頸內靜脈和動脈。此時主刀醫生要異常精準下刀,才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為此,憑借豐富經驗和精湛技術,張民手上的手術刀如“抽絲剝繭”般一步一步靠近膿腔,最后成功打開膿腔。張民在膿腔內發現幾處堅硬物體——取出后細看是黑色的類似昆蟲的殼。這便是檢查時發現的“高密度物”。
但這些黑色異物到底是什么呢?張民判斷很可能是甲蟲殼。在詳細詢問患者后才得知,原來10多年前手術后, 患者擔心手術不能治療好自己的疾病,在術后便找到當地的赤腳醫生就醫。患者表示,當時赤腳醫生在她做手術的地方塞入了一些藥。如此看來,這些黑色異物便是當時被塞入到皮膚下面的甲蟲類中藥材。
成功取出異物并將膿液引流后,經過抗感染治療,目前患者各項指標逐步恢復正常,困擾她10余年的皮膚流膿問題也得到了有效治療,即將康復出院。
主治醫生劉佳麗表示,耳鼻咽喉科經常會接診到耳朵、鼻子、氣管內等有異物的患者,但此類皮膚下藏有異物,且位置如此之深,時間長達10多年的病例實屬罕見。對待這類患者,不能只靠各項檢查和常規診治,醫生是否經驗豐富、心細負責,對診斷和治療方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醫生特別提醒廣大市民,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感染以及異物嵌入史,在就診時,一定要向醫生詳細說明。
科室介紹 》》
重醫三院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成立于2016年5月,擁有醫護技專業技術人員34人,其中含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2人,醫學博士2人,醫學碩士7人。設普通床位40張、多導睡眠監測床位2張。
臨床學組設有:耳科學組、鼻科學組、頭頸腫瘤外科學組及咽喉功能外科學組;另設有聽覺檢查室、前庭功能檢查室、電子鼻咽喉鏡檢查室、鼻功能檢查室、助聽器驗配室。經過多年建設發展,學科人才梯隊合理,設備設施先進,各亞專業技術水平達到重慶市前列。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