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關注 > 正文

    中國青年報:家委會不該成為浮夸比拼的“名利場”

    中國青年報:家委會不該成為浮夸比拼的“名利場”   

    近日,一篇題為《哈佛畢業,不配進上海小學家長群?》的文章在網上流傳,引發了輿論關注。

    “畢業于美國中密歇根大學,從事私募基金,丈夫哲學博士后”“知名外企人力總監,雖有資源但比不了其他各位父母”“無業,但家里被分了25套房,平時清閑能出力”……在上海某小學的家長群里,有人秀學歷,有人秀履歷,有人炫耀家庭雄厚的實力,讓人窺見了有如秀場一般的“家委選舉”現場。

    這篇“真假未辨”的網文之所以流傳,是因為家委會確實觸動了很多家長。在中小學,家委會是一個特殊的機構。尤其是小學階段,很多事情需要家校協作,在這個過程中,家委會可以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梁。

    根據《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家委會可以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工作計劃和重要決策,特別是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換言之,家委會應當是一個集中家長意見、向學校表達訴求、促進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好端端的家委會,卻因為部分家長過度關注孩子,出現變味走樣的情形。有些家長覺得家委會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為了讓孩子獲得老師的更多“照顧”,使出渾身解數參與競選。成功當選之后,有的熱衷于拍馬屁,有的搞一言堂,有的成為學校亂收費的“擋箭牌”……

    前不久,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的一則留言就引發社會關注:安徽某中學高二學生家長質疑,孩子班里收取共8萬元班費的合理性。平均到每個孩子身上,要繳納近2000元,如此“天價班費”確實令人咋舌。可官方給出的調查回復表示,費用經家委會征得全體家長同意后代收代支。既然家長們都同意,又怎會有人發帖求助?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家委會的異化以及權利邊界的模糊,不僅使其真正功能形同虛設,還加劇了教育焦慮,惡化了教育生態。

    “哈佛畢業不配進小學家長群”一事,真假尚待進一步確證,但類似的事情之前確實發生過。此前,上海、杭州等多地都出現過“家委會競選堪比選CEO”等現象。常青藤名校、知名企業“白骨精”、過億資金的雄厚財力……一個個籠罩在“競選者”頭上的光環讓旁觀者自嘆弗如。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競選很公平,大家亮資歷亮簡歷,拼熱情表決心。但比起高學歷和社會精英的光環,家委會更多需要的是一份責任心和熱情。如此競選或多或少涉嫌“拼爹”“拼媽”,成了家長之間資源、關系、實力的比拼。家委會不該成為一種教育“名利場”,浮夸的“比拼”方式也很容易對孩子的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為了讓家長免于“內卷”之苦,不讓孩子的靈魂過早刻上功利的印記,理應還家委會以本來面目。

    設立家委會是學校推進現代治理的舉措之一,其本意就是要厘清舉辦者、辦學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社會機構之間的權責邊界。將家委會引向正途,除了明晰權責邊界之外,還要在人選上把好關。在這方面,媒體報道過的“中專生當了12年家委會會長”和“家委會競選不拼職位拼學習”等事例,頗具借鑒啟迪意義。

    一言以蔽之,遴選家委會成員的關鍵在于競爭者是否有一顆為班級和孩子服務的真摯之心。家委會成員只有心中裝著全體孩子,而不僅僅是自己家的娃,才能夠規范運行,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王蘭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