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期縮短、次密接不再判定……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發布,透露哪些信號?
據央視新聞,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要在隔離轉運、核酸檢測、人員流動、醫療服務、疫苗接種、服務保障企業和校園等疫情防控、滯留人員疏解等方面采取更為精準的舉措。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發布了這二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密切接觸者原來的“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等。
通知指出,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而是適應疫情防控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的新特點,堅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針,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既要反對不負責任的態度,不能落實不到位,造成防控風險放大,又要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糾正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做法。
11月11日,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首屆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組長、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盧洪洲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二十條措施并不是第十版防控方案,但屬于一次小的調整。
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楊暢點評,優化防控措施的針對性極強。上述措施是針對疫情風險變化的精準調控,盡可能通過管住小網格、小區域、小范圍,避免簡單操作導致的范圍過大,進而拉長防疫戰線、延長防疫時間。在上述措施調整下,有利于為宏觀經濟的修復和實體消費場景的修復,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資料圖 圖據IC Photo
二十條措施要求:
制定不同臨床嚴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標準
據央視新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當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續變異,全球疫情仍處于流行態勢,國內新發疫情不斷出現。我國是人口大國,脆弱人群數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一些地區的疫情還有一定規模。受病毒變異和冬春季氣候因素影響,疫情傳播范圍和規模有可能進一步擴大,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必須保持戰略定力,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的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提出,要加強醫療資源建設。制定分級分類診療方案、不同臨床嚴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標準、各類醫療機構發生疫情和醫務人員感染處置方案,做好醫務人員全員培訓。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癥床位準備,增加救治資源。此外,要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尤其是滿足重癥高風險和老年患者治療需求;制定加快推進疫苗接種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
這里的“分級分類診療方案、不同臨床嚴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標準”是什么,還有待發布。此前,新版診療方案已實行分類收治,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而不要求去定點醫院治療。
對此,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這其實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
入境管控新調整:
取消入境航班熔斷,入境人員隔離調整為“5+3”
對于入境人員,二十條措施首提設置“閉環泡泡”。對于入境重要商務人員、體育團組等,提出“點對點”轉運至免隔離閉環管理區(“閉環泡泡”)。
同時,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并將登機前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調整為登機前48小時內1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對入境人員,將“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明確入境人員陽性判定標準為核酸檢測Ct值<35,對解除集中隔離時核酸檢測Ct值35—40的人員,如第二次核酸檢測Ct值仍≥35,一般為既往感染,只需要居家隔離期間“三天兩檢”、賦碼管理、不得外出。
今年3月的新版診療方案調整解除隔離管理及出院的標準時,就規定連續兩次核酸Ct值≥35即可,但確診的標準并未有類似修改。診療方案修訂要點解釋,這是因為國內有關研究顯示,處于恢復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時,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密切接觸者未發現被感染的情況。
對此,國際旅行行業反應迅速。據財聯社報道,去哪兒平臺國際機票瞬時搜索量達到近一年峰值。截至11月11日14點,去哪兒平臺的實時搜索量環比昨日同期增長3倍。攜程、同程、飛豬平臺也發布了類似消息。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分析稱,對于商旅出行而言,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為國際航班的進一步加快恢復創造了條件。同時,作為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后的配套措施,還設置了面向相關人群的“閉環泡泡”機制,對于正常國際商貿及文化交流的加快恢復意義重大。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10月以來,國航、南航、海南航空等多家航司陸續宣布復航、加密和新增國際航班。例如,東航在10月17日宣布恢復多條國際航線,包括上海—曼谷—青島、杭州/青島/南京/昆明—東京成田、青島/南京/煙臺—首爾仁川、青島—迪拜等航線。冬春航季計劃每周客運國際航線增至42條108班,相比之下,截至10月中旬,東航每周可執行國際航線為25條54班。據東航微信公眾號,其11月又要新增多條國際航線。
對此,譚曉東強調,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縮短入境隔離周期后,外防輸入的壓力或會更加明顯。
風險人員判斷新標準:
隔離期再縮短,次密接不再判定,廣州已率先落實
隔離時間“從7到5”的調整不止針對入境人員。二十條措施明確提出,對密切接觸者,將“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由“7天集中隔離或7天居家隔離”調整為“5天居家健康監測”,非必要不外出。
此前,在6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表示,研究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多為2-4天;絕大部分都能在7天內檢出。
此外,二十條措施還明確,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此前6月發布的新版防控方案,在密接的密接判定上,已經調整為與感染風險較高的密切接觸者長時間密切接觸人員。今年3月,盧洪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透露,深圳密接由真正流行病學家判定,深圳過去兩年中,次密接沒有發現一例陽性病人。
就在11日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表示,廣州即日起調整密切接觸者和入境人員的隔離期限;不再甄別密接的密接,對目前在隔的次密接者解除隔離。
病毒學家常榮山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發現普通的密接一般需要2~3天時間,找到次密接所需的時間則更長,且在最終找到時多已完成感染周期,其傳染力和致病力均較弱,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尋找次密接者,對防控的意義不大;同時,將次密接者全部找出來后對隔離場所承載力也造成巨大壓力。
那么,二十條措施實施后是否可能引發疫情反彈?對此,譚曉東回應,為減少反彈,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盡量做到少聚集少流動,爭取把反彈期縮短,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風險區確定有了新變化:
調整為“高、低”兩類,明確要求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
此外,二十條措施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調整為“高、低”兩類,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高風險區一般以單元、樓棟為單位劃定,不得隨意擴大。高風險區連續5天未發現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的規定為7天。此外,符合解封條件的高風險區要及時解封。
對此,常榮山表示,原中風險地區的劃定說法比較模糊,現將風險區調整為“高、低”兩類使得區域劃定與管控更加明確。
二十條措施還提出,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嚴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確定的范圍對風險崗位、重點人員開展核酸檢測,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只在感染來源和傳播鏈條不清、社區傳播時間較長等疫情底數不清時開展。糾正“一天兩檢”、“一天三檢”等不科學做法。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此前部分城市推行的常態化核酸檢測會很快停止呢?對此,常榮山表示,沒有發生疫情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強制大規模核酸檢測,核酸檢測屬于被動的、后置式措施,只能檢測不能防止感染,相反還可能加劇由人員聚集、交叉感染、管理操作不當等帶來的風險。此外,核酸檢測需科學精準,切不可被濫用。
治理“一刀切”再次被強調:
嚴禁隨意“靜默”,隨意停診
二十條措施提出,減少疫情規模和處置時間,各地要進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監測預警和多點觸發機制,面向跨省流動人員開展“落地檢”,避免戰線擴大、時間延長,決不能等待觀望、各行其是。
此外,二十條措施還提出,要加大“一刀切”、層層加碼問題整治力度。地方黨委和政府要落實屬地責任,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防控政策,嚴禁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未經批準阻斷交通、隨意采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各類層層加碼行為,加大通報、公開曝光力度,對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依規嚴肅追責。
在加強封控隔離人員服務保障方面,二十條措施提出了“明確生活物資供應專門力量,在小區內劃出固定接收點”“指導社區與醫療機構、藥房等建立直通熱線,小區配備專車”等。
此外,分類有序做好滯留人員疏解。發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時精準劃定風險區域,對不在高風險區的外地人員,評估風險后允許其離開,避免發生滯留,返程途中做好防護。發生較多人員滯留的地方,要專門制定疏解方案。目的地要增強大局意識,不得拒絕接受滯留人員返回。
對于反映突出的校園疫情防控問題,二十條措施特別要求,教育部和各省級、地市級教育部門牽頭成立工作專班,逐一排查校園隨意封控、封控時間過長、長時間不開展線下教學、生活保障跟不上、師生員工家屬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問題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過度防疫問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