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無可超越,但我們仍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截至目前,李子柒斷更前的最后一條視頻《柴米油鹽醬醋茶》系列的完結篇,整個系列僅微博平臺播放量已經突破3.5億次。這個數字是極具沖擊力的,也讓人文博主賽道震蕩至今。
在她停更的這段時間里,一大批從業者涌進流量大潮,期待能站上潮頭,因此“李子柒”三個字也以另一種形式在公眾視野刷屏:
“念鄉人周周”被稱為“男版李子柒”、“張同學”被稱為“糙版李子柒”、“康仔農人”被稱為“雙人版李子柒”、“帥農鳥哥”則收獲了“六邊形戰士版李子柒”的稱號。
在海外,“李子柒”三個字依然有效,已經陸續出現了“荒野求生版李子柒”“北歐李子柒”等等。李子柒引發的全球性風潮沒有因為她的停更而消失,她過往的視頻還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引發討論,美國馬里蘭大學營銷學教授安姆娜·柯瑪尼曾
表示:“李子柒的形象與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一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有助于改善美國人對中國的認知。”
不同版本的“李子柒”在大潮中起起落落,但行業內始終沒有出現下一個定義者。許多人好奇巨大的流量究竟流向何方,然而只要翻閱李子柒的評論區就會發現,流量并沒有失蹤,流量背后是一個個站在原地等待的人。
01
對于李子柒之后涌入流量池的人來說,往往是起于形似,也止于形似。因為媒介是人感官的延伸,她的獨特審美和對視頻的理解是其他博主無法復制的。
美拍是李子柒的起點,2016年3月,她發布在美拍上的《桃花酒》,手機拍攝特寫鏡頭無法聚焦,請教專業人士后,她買了一臺旋轉屏的單反,又花了120元配了一個三腳架。
在那個視頻博主主要以口述文字傳遞信息的年代,她已經開始運用鏡頭語言。彼時,她會用扁擔攪弄水波,踩著板凳和石頭爬上樹,用樹杈固定相機,取景框框住美好,而鏡頭之外的扁擔長板凳寬后來被李子柒從婚慶公司找來的攝影師接替。
然而攝影師更多是專業上的分擔,比畫面更清晰的是李子柒的個人表達:延時攝影加快了黑白更替,一年四季在十幾分鐘的視頻中流轉,莊稼破土的那一刻仿佛帶著泥土的香氣,長焦鏡頭帶來遠方濕潤的空氣。
李子柒的視頻是字幕解說,她和奶奶的日常對話是唯一的人聲,四川話尾音拖得長,稍微一個上揚就勾起了觀眾的心緒。
視頻中的配樂也恰如其分,傳統樂器的古意呼應著山林的肅穆和生機,韻律與意境成全“李子柒”式視聽語言。因此,時至今日,再翻看李子柒幾年前的作品好像還是新鮮的,因為不可比較,也就不會被時間淘汰。
李子柒在剪輯視頻
02
照貓畫虎式的后來者在追求形似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技術和內容是完成視頻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側面,如果僅僅具備其中一個側面其實意義不大。與許多博主強調快效應不一樣的是,李子柒的視頻是按照自然節律種出來的,是在歷史長河中擺渡來的。
想要在秋天開一缸新醬油,就要在春天播種黃豆;想要在仲夏喝桃花酒,就要在三月采桃花;想要在風雪天吃上火鍋,就要在晴天曬干柴火;想要拍出制出一方墨,就要提前兩年點油燒煙。這是春華秋實的樸素道理,莊稼地里的人都懂,也是李子柒拍視頻的邏輯。
在李子柒走紅之初,曾經有一種質疑的聲音,認為憑她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那些事,視頻中的勞作是一種表演,而她則是團隊精心打造的演員。的確,在新事物闖入視野的時候,審視的目光中很難相信有人會為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花費一番苦心和耐心。
當時,李子柒面對質疑,發了一條洋洋萬言的微博來「自證清白」。
她坦言,在拍攝蘭州拉面的視頻前,她先是軟磨硬泡拜師學藝,之后苦練一個多月,練到胳膊酸痛才拉得像模像樣。拍攝過程中,僅僅是拉面這個步驟她就拍了 2000多個鏡頭。由于制作拉面的步驟十分煩瑣,面粉的白色又容易導致相機虛焦,她花了整整 3 天、浪費了 10多公斤面粉才完成拍攝。那些廢掉的面團被她做成馕,跟奶奶兩個人足足吃了半個月。
有人不解綿陽的山中為何會長出菠蘿,是因為她提前一年將它們放進溫室種到第二年(第二年回暖再種植在土地里),才正常結果。至于更嬌嫩的草莓,則要在開花時一朵一朵人工授粉,在大雪紛飛的時節,用炭火升溫。
視頻中云卷云舒的山村是李子柒的真實生活,也不是。為了拍出日月盈昃,寒來暑往,她常常要在凌晨打著手電筒上山,在雪地里苦守。鏡頭背后,她磨破過腳,也傷過手,滑下過山坡,長吁一口氣?;蛟S,不僅僅是視頻中的山水,拍視頻過程中的堅韌,也是中式審美表達的一種訴說。
有人說,某種程度上,李子柒把古人的山水田園夢具象化了。但她的選題卻沒有止步于此,從2018年左右,她便試著將將傳統文化用雙手“做出來”,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
在一則視頻中,李子柒展示了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到視頻拍攝時,世上僅剩2位老師傅習得這項技藝。她前前后后學習并拍攝了4個月,才終于能夠在木頭上刻下“老宋體反字”:柴火的溫暖,奶奶煮的清粥,田間的野鶴,還有地窖的老酒,都是我兒時最美好的記憶,現在,我要把它們帶給你們。
近景視頻中,她的手部皮膚被泥土吸走了水分,紋理粗糙,左手大拇指在前幾次的拍攝中被砸傷,指甲蓋下依稀可見淤血。她右手持刻刀,每落下一刀,就要輕輕吹去木灰,她穿著布馬褂坐在門前,一下一下地劃開木料,細碎地器具撞擊聲,敲開了現代與傳統、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大門。
李子柒的視頻記錄的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卻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這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價值共識。
本次二十大會議中關于文化傳播的部分有提到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而這正是李子柒的視頻一直展現并傳遞的。白巖松曾說:“如果能有更多像李子柒這樣,來自民間并真的走向世界的網紅,那中國故事就真的有得講了。”但其實,李子柒本身又何嘗不是一個鮮活的中國故事。
03
在這樣一個被熱點新聞推著走的時代,似乎一切都來去匆匆。紅一時的人很多,而李子柒可以在潮水中站住腳,有人說是因為她和她的觀眾本質上都在享用一套共同的文化體系,這背后是千百年流傳的農耕文明基因,無論何時,鄉土都是中國人的底色。當疲憊的人們垂下頭,李子柒的視頻成為他們的精神故鄉。
不同于常規的宏大敘事,光影流淌中,李子柒以一個從小在土地里摸爬滾打出來的農村孩子的視角揮鋤掘土、肩扛枯柴、柴鍋燒飯……她用幾個月時間學習一項傳統技藝,讓人們想起慢下來也是可以的;她和奶奶投箸佳肴,習慣冷漠的人想起黃發垂髫的動人;她用近乎白描的寫實,還原了我們民族基因里對桃花源的想象。雨落屋檐時,她伸手攪弄黑黢黢的火塘,溫暖的火苗消融了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與鄉間土墻木屋之間的藩籬,看視頻的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對于湮沒在外賣、網購和加班的都市人來說,李子柒的視頻就像是情緒的排風口、情感的棲息地。但療愈中她也讓觀眾看到另一重事實:在詩和遠方,采摘、劈柴、烹煮樣樣她都親力親為,沒有哪個環節是輕松的,她說:“能把日子過成什么樣,更多的是取決于你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日子,以及你是否愿意為之努力。”
視頻里的美好都是真真切切用雙手創造的。7年前,李子柒剛回家時,她的小院,與普通農家院并無二致。7年里,視頻記錄著院墻內外一點一滴的變化,這一期做了個秋千涼亭,下一期挖個池塘修座木橋,烤面包時蓋個面包窯,砌上花池種上各種鮮花果樹,家里大到洗手臺、竹沙發、羅漢床、小到蠶絲被、衣架、燈罩、衣服……我們一個視頻一個視頻的看著,李子柒的家一點點的變美變精致,這些物件兒,到現在都還在正常使用著。
這樣的生活態度漸漸形成示范效應,從網絡社會延伸到現實社會。李子柒假期了城市人與鄉村生活的新通道,通過這條通道,鄉村農人也看到了新的出路。
李子柒最初拍視頻就是為了在鄉村謀生。當年奶奶重病,她決定離開返鄉陪伴奶奶。為了生計,她開始經營網店,又為了給店鋪增加人氣在田間架起了鏡頭。
走紅后,她沒有走上傳統的直播帶貨道路。而是在視頻中呈現食物的制作過程。整段視頻中,沒有帶一個買字,但不少人愿意購買這些食品。他們似乎購買的并不僅僅是物品本身,而是一種關于美的想象。
在李子柒的評論區,有人評論:我天天就過著這樣的生活,你們不圍觀、不羨慕、不那么點贊的話,我還真不知道田園有那么好。曾經的李子柒也是如此,在她的早期視頻中,留著卷發大波浪的發型,那是一個農村姑娘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的樣子。但后來她坦然地穿著粗布麻衣,那是腳下土地給她的底氣。
人民日報曾評價:李子柒的樣本意義,絕不應被忽視。以前,種菜、育肥、收割只是一種貧困而單調的重復,是看不到未來的停滯和封閉。而循著李子柒的腳步,農村人發現自己熟悉的山水和生活可以成為陌生人眼中的風景,他們過去愁銷路的農產品也可以被追捧,然而比銷量數據更珍貴的,是他們眼中望向美好的光芒。
曾經,有人質疑李子柒的視頻展現的不是真實的農村,認為真正的鄉村除了田園牧歌還有許多一地雞毛,而今天的農村正朝著李子柒視頻中的美好生活追趕。在成都的明月村小院里不僅有小汽車,還有新栽的花苗在李子柒的家鄉綿陽,村子里不僅小洋樓林立,返鄉的年輕人也涌上了新修的村路。
在國家鄉村振興的號角下,農村資源正在逐步走向值錢的道路,李子柒的小村小院也會逐漸變成每一個中國農村的小村小院。在國家和人民的努力下,李子柒帶給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已然開花結果。
04
李子柒最近一次露面是10月25日,作為全球唯一一個“熊貓姐姐”,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公益認養的雙胞胎大熊貓兄妹“強強”和“國國”慶生。
讓線上停更的李子柒出現在線下,利他,似乎是唯一的理由。
不久之前,李子柒接受了央視《魯健訪談》的采訪。當魯健聊起她的原生家庭時,李子柒不訴苦、也不掩飾,她認為自己很幸運,那是一種歷經過千帆后的溫良。
小時候,她的父母離婚、爺爺去世,奶奶跑去婦聯,說這個小孩子現在爸爸媽媽都沒了,爺爺也沒了,看能不能幫忙解決一下書學費的問題。后來她是靠著奶奶拉扯和婦聯資助長大的。
那些年,有時婦聯的阿姨會把她接到家里一起過年,她第一次看到桌上的雞蛋時,問她們我可以吃這個雞蛋嗎,她們聽后覺得很詫異,回答當然可以吃的。李子柒說因為在自己家,雞蛋是要賣錢的,不能隨便吃。
她是笑著講完這些事的,她說:“我的生命被別人照亮過,就像光一樣。”
被光照亮過的人,總是想著要讓光照亮更多人。她當服務員領著300元工資的時候,資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2020年,當她得知北川有的小學電腦使用多年、配置較低,給教學帶來了很多不便,就向北川9所小學捐贈100臺電腦。
粉絲們的觀眾或許是她人生中的第二道光,曾經她只是拍下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后來她打算“打造中國老百姓可持續、可發展、可推廣、可復制、可傳播的新百年的中國新農村”。
身兼“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推廣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使”等角色,她在停更的日子里與農村青年分享自己的心得,也默默學習羌繡、北京面人等新的傳統技藝。她說她心里有一個長長的愿望清單,有很多想要去拍攝的內容和想做的事情。對這個世界,李子柒想做的和能做的,還有很多。
05
雖然李子柒停更了一段時間,但類似于“帶頭人”“大使”之類的頭銜和榮譽都沒有在她身上消失,其中隱喻著主流價值觀給予她的認可和信任。因為她不僅僅是一個視頻博主,在很早之前她已然成為一個文化符號,象征著一種文化輸出。
在外網,李子柒擁有1700萬粉絲,是訂閱數最多的中文頻道,即使停更一年,也還沒有人能改寫她創下的吉尼斯世界記錄。無數外國人通過李子柒的視頻開始了解“中國”。除了附上英文標題,李子柒的視頻原封不動地出現在老外面前,而這也讓更多的中國人以此為傲,這是一種不必迎合的底氣,也因此才有了白巖松的的那句: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卻講好了中國故事。
2021年初,李子柒發布了一則腌制臘肉、蘿卜條、白菜的視頻。這是四川人在冬天的習俗,老一輩的人幾乎都能制作美味的泡菜,而中國泡菜最早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明確提出,菹者,酸菜也。菹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關于泡菜的專用字。
但是不少韓國網友卻紛紛發表一些諸如“請注意,泡菜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感謝中國人介紹韓國飲食泡菜”“泡菜是你們每頓飯都吃的嗎?是我們韓國人每頓都吃的吧”之類的言論。
文化會塑造自豪,有時也會反向形成偏狹,在泡菜這件事上,韓國人是一個典型。李子柒的視頻打破認知的閉環,為長期以來的誤讀打開口子,這種新形式的文化輸出正在全世界轟轟烈烈地進行著。
當全世界都在看向東方,李子柒的文化輸出卻不局限于向外,更朝向未來的。在2021年11月底,她受邀參加廣州2021亞洲青年領袖論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希望青少年的理想是當網紅。
她提起,身處一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孩子們通過智能產品過早地接觸到一些零散的信息片段,“至少得讓他們知道真實的社會是什么樣的,要讓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在過往的視頻中,她就嘗試過用視頻給孩子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正能量的東西。例如《一物一生》系列短視頻,正是來源于一個網友的互動——“班上小朋友以為水稻是長在樹上的”。為了讓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她拍攝了種子從萌芽、生長、成熟,再到搬上餐桌的過程。
一物一生,一花一世界,在鄉野山澗之間,在春華與冬藏更替中,她用一草一木、一餐一飯影響著許多人。她讓生于民間的非遺也傳于人間,也為鄉村振興提供具體的參照。
與此同時,李子柒的視頻也關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命題,文化輸出從來需要的都是最大公約數的表達,而她的視頻已經成為全世界無遠弗屆的存在。在她離開的日子里,雖然沒有更新,但YouTube上的粉絲數增加了幾百萬。
即使過了這么久,全世界人對李子柒的期待有增無減,但李子柒卻說:“‘一枝獨秀不是春,滿園春色才是春。’對于美好的東西,對于傳承,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
李子柒的成功是報春的信號,種子已經漸次蘇醒,春天就在不遠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