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尹麗珺榮獲天水市非遺文化形象大使稱號
近日,天水市信息產業協會經綜合評審授予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尹麗珺為天水市非遺文化形象大使榮譽稱號。
尹麗珺,非遺傳承人,純藝軒玉雕師,從業20年來一直從事珠寶藝術品設計、雕刻鑲嵌。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天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步入玉雕行業至今,作品多以歌頌天水、弘揚天水歷史文化為主題,并在全國、全省大賽中屢屢獲獎,部分作品銷往國外。獲得國家專利九項、發表論文多篇、院校科研成果一項,積極參加天水市各項文化科普活動,帶著技藝助力鄉村婦女脫貧培訓,義務參加《公益大講堂》、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為大中專院校培養雕刻技藝人才100多名。在中國工藝美術“漢博杯”“金鳳凰”“百花杯”等比賽中,其玉雕作品《文明之源》《童趣》《千古一謎.情俑情》巜黨在我心,河山在我心》等12項作品榮獲國家級獎項;作品《行走的故鄉》巜肇啟文明》巜愛的奉獻》等8件作品榮獲省級獎項;《垂釣》《福佑華夏》《致敬白衣天使》等市級獎項分別在秦州區文化館“非遺作品助力抗擊疫情”展覽中展出。作為非遺傳人,她致力于天水五大文化挖掘開發并融進雕刻設計中,助力天水文旅產業發展,為傳承和弘揚天水悠久歷史、民俗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先后榮獲秦州工匠、天水鄉土人才、成功杯最佳創意藝術家、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秦州區科普大使丶天水市非遺文化形象大使等榮譽稱號,現在分別被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丶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天水市巾幗培訓學校非遺課教師。擁有鴛鴦玉太極養身梳、超薄胎鴛鴦玉盤金銀錯嵌絲等國家專利。
尹麗珺作品
尹麗珺是土生土長的甘肅天水人,父親曾經也是一名玉雕藝人,也許是打小耳濡目染的緣故,她對玉石雕刻、荷包制作和剪紙都十分喜愛,且各有所長。2002年起,她逐漸將愛好變成職業,正式涉足玉雕業。
為了學到更多更好的雕刻技藝,在藝術道路上走的更寬廣,她背起行囊先后前往了江蘇、浙江、新疆等地尋訪中國優秀玉雕大師拜師學藝、精進技藝,并得到了馬學武、馬進貴等中國玉雕大師的親自指點。回來后,她在玉雕技藝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名聲也漸漸傳了出去,慕名前來找她雕刻或修復玉器的人越來越多。
“每一個玉器雕刻師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和藝術特色,我就想通過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功力,并從中探索和挖掘出一些屬于我自己的東西。”尹麗珺由衷地說。
“你們除了這些茶具之外還有什么樣的鴛鴦玉的小禮品?”有一天,兩名外地游客的一句話,讓她陷入了沉思。
鴛鴦玉,是指產于甘肅武山縣鴛鴦鎮一帶的一種尖晶石礦物,因其底色呈深淺不一的綠色,且紋樣似蛇紋、若瀑布,又名蛇紋石玉,屬年青碧玉的一種。自古以來,用其雕琢的器物中,以壁薄如紙、晶瑩剔透的夜光杯最為有名。
她說:“這句話當時讓我有些觸動,然后我就設計制作了一些茶桌上的小把玩。沒想到,最后這些都成功了,而且我獨創的工藝我還申請了國家專利,也成功了。這樣,既繼承創新了天水玉雕傳統技法,又極大地提升了玉雕工藝水平。新工藝創作的新作品市場評價反應良好,也吸引了國家級評委專家的關注。”
尹麗珺提到的獨創工藝便是成功地摸索出鴛鴦玉雕刻技法與金銀錯工藝鑲嵌相結合的“鴛鴦玉薄胎嵌絲”新工藝,能夠在1毫米厚的鴛鴦玉超薄胎體上鑲嵌0.3毫米的金銀,胎體剩余厚度僅為0.7毫米,屬于鴛鴦玉嵌絲工藝之創新。
與玉結緣,無論方寸,只憑內心。就這樣,尹麗珺憑著自己數十年的雕玉技藝和創新理念,巧妙地將優秀傳統文化一刀刀地刻入本土玉石中。隨著《文明之源》《千古一謎·秦俑情》《行走的故鄉》等一系列作品面世,她便在雕琢鴛鴦玉的廣闊空間里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尹麗珺的鴛鴦玉雕刻錯銀工藝作品《跨越五洲的愛》在“萬眾藝心 抗擊疫情”中國工藝美術數字博物館展出,深受社會各界好評。這件作品設計了七大板塊,代表把中國的一份心意送給世界,讓世界的大愛煥發光彩。上面還設計了橄欖枝、和平鴿,這都表達了中國人向往和平的美好心愿。她還在家潛心創作了刺繡《愛的奉獻》和剪紙《平安寄語》,用自己的技藝和創作為大眾傳遞美好、鼓舞士氣。
2021年,尹麗珺被甘肅省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上課之余,她還帶領學生們在工作室進行實踐操作,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他們對玉雕的興趣。
“能給學生們教授玉雕技藝,讓非遺文化進入校園接續傳承,我心存感恩,無比滿足。”她告訴記者:“在高校任教給傳承玉雕技藝搭建了非常好的平臺,也對弘揚傳承玉雕技藝更有信心。這些同學們也是剛開始接觸這一塊,我只能一步一步深入地引導他們,剛開始就是打眼、做珠子,然后慢慢地開始做平面設計,到他們畢業的時候能做出完整的作品。”
“我們天水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這里有伏羲、女媧、八卦、麥積山等等,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源特別多。”尹麗珺由衷地表示:“我要做的,就是從這些題材中不斷尋找創作靈感,在精雕細刻中融入與天水人文歷史相關的元素。用作品去不斷傳承和弘揚玉雕這項非遺保護項目,在創作中傳承和弘揚天水的傳統歷史、民俗文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