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團團”已完成解剖,園方:待病理報告完成再對外說明
11月19日13時48分,罹患腦部疾病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在麻醉沉睡中停止了心跳。視覺中國 圖
11月19日,罹患腦部疾病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離世,兩岸同胞紛紛表達惋惜。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等島內媒體報道,臺北動物園21日起設置“團團”追思廣告牌,陳列在大熊貓館內,供民眾留言追思,暫定擺放2周,其他紀念方式還在規劃中。
臺北動物園大熊貓館館長陳玉燕表示,19日發現“團團”病情發作時,保育員們都有心理準備。自“團團”離開后,現在也需要一點時間沉淀,飼養團隊中有保育員陪伴“團團”已有14年,如今只希望“團團”未來沒有病痛、開心迎來“新生活”。保育員仍會秉持專業,努力用心照顧其他三只大熊貓。自“團團”離開后,另外三只大熊貓內心波動雖然無法得知,但其行為表現和進食均沒有太大差異。
園方表示,“團團”已于19日解剖,待解剖的病理報告收集完成后,園方會再統一對外說明,約需14至21天時間。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2005年5月,大陸方面宣布,大陸同胞將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象征和平、團結、友愛的大熊貓。在200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經過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投票,這對大熊貓被命名為“團團”和“圓圓”。2008年12月23日,“團團”“圓圓”跨過海峽落戶寶島臺灣,并于次年的農歷大年初一首次與臺灣民眾見面。2013年,“圓圓”在臺產下第一胎幼崽,取名“圓仔”。7年后,“圓圓”產下第二胎“圓寶”。
今年8月,臺北動物園為“團團”慶祝了18歲生日。但不久后,傳出“團團”患病的消息。
臺北動物園消息稱,8月下旬“團團”突然出現癲癇、口吐白沫的癥狀,9月18日被送往臺大附設動物醫院檢查,發現有腦部水腫、壞死的現象。10月16日,“團團”開始出現后肢無力、食欲下降的癥狀,進食量、排便量和活動量甚至不到以前的一半。從前坐著吃飯的“團團”,虛弱得只能躺著進食。
“團團”患病的消息牽動著兩岸同胞的心,兩岸網友持續在網上為“團團”祈福。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9月底即成立專家組,與臺北動物園持續保持線上溝通,并應邀派2名專家赴臺,協助開展診療護理工作。
11月19日13時48分,罹患腦部疾病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在麻醉沉睡中停止了心跳。4歲來臺的“團團”,生命定格在18歲。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