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通行不暢,農民被迫毀菜!當地回應
近日,山東曹縣等地被曝運菜貨車司機通行不暢,導致當地芹菜滯銷,菜農無奈毀掉,引發關注。24日,曹縣韓集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向南都記者表示,經整改后當地“無涉疫風險貨車拉菜不隔離,很多已經運出去賣了”。曹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當地已聯系商超對接菜農,“銷售本地蔬菜”。
芹菜滯銷菜農無奈毀掉
11月23日,《農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農民緣何毀菜?勿讓“加碼”傷農》,據相關媒體報道,能夠進入曹縣韓集鎮拉菜的貨商寥寥無幾。該報道中,曹縣韓集鎮于莊村種植戶表示,“那邊(河南)的客商不往這兒來,來不了,我們如果非得運過去的話,我們也可以去,到那邊不隔離,來到我們家隔離,哪個客商都不愿意去做這件事情。”其介紹,“今年投資了30多萬,就賣了那一畝地”。
曹縣常樂鎮也有菜農面臨芹菜滯銷,當地種植戶稱, “這個菜賣不出去,大面積種植,又沒有客商來收”。眼下,芹菜若不賣出將被凍壞,為了不影響冬小麥播種,“我們采取了沒有辦法的辦法,直接把它給毀掉了”。
上述評論文章稱,曹縣蔬菜面臨的窘境并非孤例。近期,多地都有蔬菜滯銷現象。來自北京新發地市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從10月底到11月初, 蔬菜的地頭價與市場價走勢“背道而馳”,一些品類的蔬菜地頭價從一元跌至幾毛、甚至幾分,而新發地市場的蔬菜價格周環比上漲了9.03%。調查報告列舉的諸多原因中,“貨車司機在檢查站排隊時間過長,核酸過期重采重排”位列其中。顯然, 交通受阻已經成為蔬菜滯銷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當地稱已聯系商超對接菜農
南都記者注意到, 交通運輸部曾多次發文指出,科學精準實施貨車通行管控措施,落實“即采即走即追”+閉環管理,保障交通物流運行順暢。
上述評論文章指出,日前發布的“二十條”疫情防控優化調整措施,為科學精準地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呼吁“給運送蔬菜的車輛多開‘綠燈’”。
11月24日,曹縣韓集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向南都記者表示,當地已組織召開相關會議,“要求全鎮所有人員嚴格執行相關條例,不允許層層加碼”。 目前經整改后,“無涉疫風險貨車拉菜不隔離,很多已經運出去賣了”。
南都記者注意到, 曹縣農業農村局也公布了熱線電話,“方便廣大菜農更好地種植、管理、銷售蔬菜”。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熱線開通以來已接到不少來電,因天氣轉冷后露地芹菜會受凍,目前當地已聯系商超對接菜農,“要超市商場銷售本地蔬菜”。對于大白菜、蘿卜等耐儲存蔬菜,建議暫放冷庫儲存,日后錯峰上市銷售。
此外,11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蔬菜促銷工作的通知》,出臺蔬菜促銷10項舉措,表示要及時有效、妥善應對蔬菜產銷不暢、流通受阻、價格異常波動等問題,努力解決蔬菜滯銷難題。對“層層加碼”問題,要進行專項治理,發現典型案例,進行嚴肅處理。
南方都市報(nddaily)、N視頻報道
南都記者 張林菲
南都評論:
農民無奈毀菜,對加碼防疫必須說不
“企業能提供銷售通路,但怎么從農戶手上拿菜卻是個難題”,日前,山東曹縣、河南汝州、甘肅涇川等多地出現農戶蔬菜嚴重滯銷情況,有農民在短視頻平臺哭訴,“毀菜”引發輿論熱議。《農民日報》頭版刊文呼吁“勿讓‘加碼’傷農”,曹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已聯系本地商超等與農民對接,并幫農民打時間差賣菜。
短視頻所呈現出的農民“毀菜”,令人動容。這顯然不是此前一些視頻直播里的“繞過中間商,十幾塊錢給你一箱”的營銷套路,真切的悲苦歷歷在目,而且農戶選擇將其“毀菜”的情況通過短視頻公之于眾,還不是簡單地訴苦,而是“為了騰茬種小麥”,這是繞不開、停不下來的作物耕種規律。也有一些農戶為了盡快出掉地里囤積的蔬菜選擇“低于本地市場價出售”,有農戶甚至寫明“如果有企業自己來拉并承擔人工費用,菜免費送”……
就在今年8月,同樣是《農民日報》,其一篇《全縣靜默,莊稼沒法靜默》亦曾刷爆社交平臺,到了換茬種其他作物的節骨眼,土地同樣不僅“沒法靜默”,而且必須騰出地方,因為運不出去、賣不掉的蔬菜在此時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發生蔬菜滯銷的地方又都屬于國家的蔬菜主產區,2021年,山東省的蔬菜產量達到了8800多萬噸,穩居全國第一,總產量占全國11.3%,河南則以7612.4萬噸的蔬菜供給位列全國地區供給第2位,占全國供給總量的10.16%。蔬菜產銷對農民、對當地而言意味著什么,已經不言而喻。
蔬菜為什么賣不出去?為什么有企業能解決市場,卻沒法見到正苦苦等待的農戶?有河南超市老板講述自己拿不到菜的經歷: “一共想去8個滯銷地拿菜,前一天給每一個高速路口打電話確認,有需要村里開證明的,有需要村里和鎮上同時開證明的,有開了證明告訴不讓下的。”國家統一的防疫政策、保物流舉措,到了地方卻是簡單、粗放地理解和執行,如人民日報旗下賬號“俠客島”所言,菜爛在地里,表面看是物流梗阻,本質是治理效能的問題,反映出一些地方在防疫考核、政策執行等方面還有很多梗阻。
一邊是農民的蔬菜賣不出去、運不出去,另一邊卻是城市居民蔬菜供應的緊張、價格虛高,地里與市里菜價倒掛。農戶含包裝和裝車費在內賣5到6毛一斤的蘿卜,在市區依然要1.4元一斤。涉事地方解決蔬菜滯銷問題的思路是聯系本地商超與農民對接,這種思路的缺陷顯而易見,姑且不說蔬菜主產地的目標客戶群原本就不局限于本地,即便是立足本地的消化,恐怕也不可避免會遭遇“谷賤傷農”的難題。
有貨運企業負責人表示, 蔬菜可以走綠色通道,關鍵是運力不足,“司機被封在家里或是路上”。
可見,物流保通工作不能只是交通部門在推,也不僅是高速公路一個環節的政策貫通問題,下到縣鄉村鎮、田間地頭,一個土政策、幾個檢查站就足以消解科學防控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俠客島”還說,一些基層干部習慣了對普通百姓示強擺威風,剛性執行所謂上級規定,無視“常識”和“常情”,破壞干群關系,干擾防疫大局。
更關鍵的是,在央媒介入、輿論熱議之后,涉事地方僅表示“高度重視,已做出調整”,忽略對加碼防控問題的問責。“碼加完了,人沒事了”,這不僅不是一個周全的做法,更傳達出一個極端錯誤的訊號。
如果說“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是詩意的人生,那么讓人們不得不“只關心蔬菜和糧食”所拷問的,就是最真切的基本福祉,是供需端的兩個民生。誰讓農民“毀菜”,誰就是在自毀長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