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百里石窟走廊:大像山石窟
天水百里石窟走廊
天水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歷史重鎮,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魏晉以來,隨著佛教東傳,天水境內渭河沿線自西向東逐漸形成了木梯寺、水簾洞、拉梢寺、華蓋寺、大像山、麥積山、仙人崖等32處石窟寺,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這些石窟寺規模較大,分布集中,風格代有傳承且一脈相續,藝術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在全國均屬罕見。
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山門
甘谷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谷縣城西文旗山上,因有大佛像又稱大像山,山體東西走向,東高西低。石窟和古建筑分布在1.5公里的山脊上。西區為古建筑區,從低到高依次排列15處明清建筑,其中文昌閣始建于清代前期,主殿閣式建筑,四角攢頂,八角出挑,以四梁相托八卦藻井形式相承屋面,為建筑學上較為少見的造型技藝。東區為石窟寺,共有22個洞窟,一字形排列,多為平頂方形窟,除大佛殿外,均無原來造像。大像山大佛依山開鑿,因窟成佛,佛龕高34米,寬14米,深4.5米。佛高23.3米,倚坐,兩眼平視,高肉髻,水波紋發式,額中有毫光,嘴唇寬厚,兩耳垂肩,面部貼金,蝌蚪胡須,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平撫膝蓋,兩腳踩蓮臺。大佛寬厚的上唇短須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見,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見一斑。大佛為唐代所造著名的彌勒大像之一,是唐代彌勒信仰的具體反映。
大像山公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