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關注 > 正文

    一邊“非必要不核酸”一邊大排長隊,核酸暴利如何終結?

    一邊“非必要不核酸”一邊大排長隊,核酸暴利如何終結?   

    從北京到成都,在冬日寒風中,不少城市的核酸檢測的隊伍越排越長。不少市民發現,原本密集分布的核酸檢測點,在大面積地快速關停。

    去哪里做核酸,成了一個折磨人的難題。

    近日,各地密集發布新政策,降低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12月1日,重慶宣布,不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不隨意擴大核酸檢測的范圍。3日,重慶相關負責人甚至提醒市民,“若非必要情況,建議市民不要做核酸”。

    此前,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也相繼發布最新防控要求。12月1日,成都市衛健委表示,除了進入醫療機構外,市民主動出示健康碼綠碼,測體溫、掃場所碼,即可進入其他公共場所及乘坐公交、地鐵等市內公共交通工具。這也意味著,成都市民進入醫療機構外的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驗核酸陰性證明。北京市的最新政策是,北京市公交、地鐵運營企業在核驗健康信息時,不得拒絕無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的乘客乘車,新措施從12月5日(星期一)開始執行,被視為“逐步放開”的信號。從12月3日起,深圳市民進入藥店、公園、植物園、室外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將不再查驗核酸檢測證明,但仍需掃場所碼、查驗健康碼綠碼。

    但到目前為止,北京、上海等多數城市還沒完全舍棄核酸篩查。12月2日0時至15時,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738例。北京疫情仍處于較快發展時期,進返京人員需嚴格執行落地“三天三檢”要求,市民進入公共場所查驗核酸陰性證明的時間由72小時調整為48小時,核酸檢測頻次從“三天一檢”變為“兩天一檢”。不過,北京宣布,自11月30日起,對全市長期居家老人、居家辦公和學習人員、嬰幼兒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無外出需求,可不參加社區核酸篩查。

    上海此前也公布了“進一步加強商業場所疫情防控工作措施”。自11月29日零時起,進入上海餐飲服務(含酒吧)、購物中心(含百貨店)、超市賣場、菜市場、美容美發、洗(足)浴等商業場所的消費者,須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一位體外診斷(IVD)領域資深從業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抗原沒有現貨,(核酸產業上游)供應企業這兩周都在加班生產抗原,核酸生產暫時閑置。”他表示,業內預判大規模核酸檢測或將結束,但也沒有百分百把握。

    核酸檢測如何從“暴利”到“薄利”

    2020年初,核酸檢測剛被提出時,第三方檢測的定價曾高達200元/人份。

    “實驗室設備和建設的成本最高,且當時原料還沒完全國產替代,采購價高,加上人力、耗材等成本,新建一間常規檢測實驗室要數百萬元。”體外診斷(IVD)企業品牌戰略顧問張洪華介紹,當時武漢地區華大基因萬人檢測通量實驗室的建設成本超過千萬元。不過,最初單人單檢定價這么高,主要還是因為“供不應求”。

    當時全國可進行核酸診斷的P2及以上實驗室資源有限。中國內地只有一個P4實驗室,68個P3實驗室,《中國醫學裝備》 2014年刊發的《全國22省(市)負壓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現況的調查分析》顯示,全國共有P2實驗室358套。

    2020年4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通知,涉及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的內容,由以往的“鼓勵”轉變為“應當”,并首次提出醫療機構或疾控機構可將檢測業務委托給醫學檢驗實驗室開展。原本作為醫療機構和疾控部門“外包”的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從幕后走到臺前。

    為降低核酸檢測成本,2020年4月,湖北率先啟動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集采,最低中標價16.78元,最高24.99元,檢測服務最高限價為 180 元/人次。東興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6日,武漢地區的核酸檢測中,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完成檢測量是公立醫院的4倍。

    東興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胡博新2020年5月撰文指出,集采實際上重塑了新冠檢測產業鏈的利益格局。湖北地區針對檢測試劑盒進行集采降價后,上游、中游企業利潤下滑,相比來看,檢測服務最高限價給下游檢驗服務留有充足的價格空間。降價后,第三方檢測機構核酸檢測的利潤仍可達到約155元/人份。

    天眼查顯示,2020年1月1日至今,超過24500家名稱或經營范圍含“醫學檢驗”的公司注冊成立。從地區分布看,廣東地區相關企業超過3000家,山東、江西、北京、江蘇等地相關企業在2000家左右。

    與入局者數量持續增加相反,核酸檢測標價在不斷探底。2020年6月,北京公布“京津冀新冠病毒相關檢測試劑聯合采購掛網成交結果”,11個核酸檢測試劑產品掛網成交,最低為12元。2021年9月,京津冀魯聯盟集采,納入22種核酸檢測試劑盒,最低供貨價已降到5.38元。今年7月,天津下調公立醫療機構單人單檢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政府指導價,單人單檢價格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檢價格統一不高于每人份3元。

    從消費端看,實際支付的檢測價格也在同步下降。單人單檢價格從200元到180元、60元、38元。為配合大規模篩查和常態化檢測工作,到今年6月,湖南省單人單檢最高限價統一調整為每人次16元,多人混檢最高限價統一為每人次4元,對于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篩查、常態化檢測,多人混檢按照不高于每人次3.5元的標準計費。最高定價包括了全部試劑耗材、配送、檢測、采樣員人力等全程成本。

    獨立機構核酸檢測的定價、成本、利潤均在下降。

    “檢測機構增多的趨勢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停止了,市場在向頭部集中,小企業很快會被淘汰。”張洪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很多人只看到了早入局者前兩年營收翻倍,看到全國核酸檢測千百億量級的市場,真正加入后才發現騎虎難下,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和資金底子,很難撐到回款那一天。

    今年前三季度,多家核酸檢測相關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比例明顯提升。蘭衛醫學、凱普醫學、達安基因、迪安診斷、金域醫學、譜尼測試等企業的應收賬款分別同比增長196.77%、146.32%、84.18%、76.65%、65.67%、27.16%。以迪安診斷為例,三季度營收156億元,應收賬款高達108億元,占比69%。

    業內競爭從未停止。不久前,體外診斷龍頭上市公司達安基因內部的一份《試劑調價通知函》流出,據統計,此次大幅降價的實際產品多達53個,48個試劑產品的價格下調至20元及以下,其中10元與15元的產品占比超過95%,價格在20元以上的則僅有5個。

    “達安基因這次調價擊穿了核酸檢測產品的價格體系,整個分子檢測行業會面臨一次洗牌,規模小的企業會被擠掉。”一位IVD領域投資人說,包括新冠檢測在內,分子檢測市場會進一步向龍頭集中。

    核酸相關企業IPO是“發國難財”?

    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到今年實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前,中國已經完成約115億人次的核酸檢測。

    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央視新聞采訪時介紹說,截至2022年4月16日,全國有1.31萬家醫療衛生機構具備檢測能力,檢測能力達到5165萬管/天。

    核酸檢測仍是判斷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標準。在過去半年多,部分地區未在時限內完成常態化核酸檢測的人員,將被賦“黃碼”,“紅碼”,被限制出行。如西安、鄭州、天津等大城市,可在1天內完成約1200萬人口的核酸檢測。

    半年多的常態化檢測后,全國核酸檢測數量早就不止115億人次。據全國體外診斷網統計,截至今年10月,國家藥監局已批準41個新冠核酸檢測試劑上市。共同支撐起龐大檢測數量的,還有30多家生產企業和數百家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目前“新冠檢測”相關上市企業共有109家,這些企業2021年全年的凈利潤總和為740.98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很多公司被新冠疫情改寫了命運。原本售賣血壓計、血糖儀系列產品的九安醫療,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1倍,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319.2倍。據該公司公告顯示,業績高增主要源于新冠試劑盒銷售大幅增加所致。九安醫療旗下iHealth試劑盒于2021年11月8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應急使用授權(EUA),可在美國和認可美國EUA的國家或地區銷售。

    事實上,營收增速最快的幾家企業,大多不是核酸檢測服務機構,而是試劑及儀器的研發生產企業,且大部分市場在海外。安旭生物2022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61.27億元,同比上升798.35%,據其半年報顯示,外銷售占比99.25%以上,主要銷往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等發達國家。

    提供核酸檢測服務業務的多家公司營收數據緊隨其后。明德生物、達安基因、凱普生物、碩世生物、蘭衛醫學、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譜尼測試等上市公司,也保持了至少兩位數的營收增速。

    漂亮的營收業績也加速了其他核酸檢測相關企業的上市步伐。截至11月24日,今年共有5家“新冠檢測”相關企業IPO過會,分別是康為世紀、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菲鵬生物。從主營業務來看,康為世紀、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均是生產核酸檢測試劑,菲鵬生物為體外診斷試劑核心原料的供應商。

    這5家過會企業都在2020年之后實現了大幅增加,凈利潤均超過億元。康為世紀、致善生物、瑞博奧、菲鵬生物4家企業的毛利率均超過50%,瑞博奧和菲鵬生物超過80%。康為世紀已于10月25日登陸科創板。

    隨著相關公司業績一路水漲船高,與之相反,社會上的質疑聲越來越大。核酸檢測相關公司被指“發國難財還招搖過市”。

    11月23日,本應接受科創板IPO上會審核的翌圣生物,被迫踩下急剎車。上交所公告顯示,新冠檢測原料商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對其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就在兩天前,深交所、上交所剛表態,對“涉核酸檢測企業的IPO申請堅持從嚴審核”,尤其是對企業的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翌圣生物成了新規發布后第一家被取消IPO申請審議的公司。

    “翌圣生物多少被誤傷了。”上述IVD領域投資人分析,翌圣生物主營上游原料,上半年新冠業務占比不到4成。從翌圣生物招股書看,2019年至2021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528萬元、2200萬元和5648萬元,占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5.61%、11.81%和17.56%

    事實上,相關上市企業自己也十分清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是因政策而生的短期業務,不可持續。瑞博奧在其招股書中稱,未來隨著政府對新冠核酸檢測的指導價格進一步調整以及公司主要經營地新冠疫情情況逐步獲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關產品及服務收入預計將出現下滑。菲鵬生物在招股書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帶來的業績大幅增長具有一定偶發性,隨著新冠疫情對業績利好的影響逐步減弱或消退,公司面臨未來經營業績基數回落及高增長率不可持續的風險。

    “群情激奮下,短期內不太可能再有核酸檢測相關企業上市。”上述IVD領域投資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核酸檢測技術不是只服務于新冠篩查,在疫情爆發前,核酸檢測已經廣泛應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等傳染病的檢測和篩查,此外,還應用于農牧、刑偵等非傳染病領域,包含“新冠病毒檢測”在內的分子診斷被行業視為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企業根據實際發展情況,未來剝離新冠相關業務,如仍可持續健康經營,且符合上市條件,企業再次啟動IPO也是很有可能的。”上述投資人說。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