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公衛(wèi)專家馮子健:防疫新形勢下,抗原自檢或是替代方案
11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專家對優(yōu)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見建議。
據新華社報道,孫春蘭指出,隨著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持續(xù)優(yōu)化防控政策,走小步不停步。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是當天參與座談會的八位專家之一,他也是2020年初疫情暴發(fā)時去到武漢的國家級專家組成員。
12月3日,馮子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提到,未來一個時期公眾感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建議未完成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接種的人員要盡快接種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要盡快接種。在疫情上升階段,防重癥也可以緩解醫(yī)療資源緊張。
他認為,如果疫情規(guī)模進一步發(fā)展,難免會經歷疾病傳播高峰,從而對醫(yī)療系統(tǒng)形成明顯壓力,對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進行居家隔離是必要的,要通過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性活動等方式來延緩疫情的快速發(fā)展,減輕醫(yī)療系統(tǒng)的壓力。
疫苗接種禁忌范圍縮小,要加強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接種
澎湃新聞:在進一步優(yōu)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中,老年人免疫接種被作為重點,為什么強調老年人疫苗接種?
馮子健: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發(fā)生嚴重疾病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所以疫苗的保護對預防老年人發(fā)生重癥更重要。
高齡和慢性病是感染新冠后,發(fā)生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大多數老人往往都具備這兩個獨立的危險因素,所以更需要疫苗預防和額外防護,預防重癥,并盡量避免在疫情高峰階段感染。
澎湃新聞:高齡老人指多少歲?
馮子健:現在各個國家的患者感染新冠后發(fā)生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平均年齡中位數,都是在 80 歲以上。年齡越大,發(fā)生嚴重疾病的風險越高。所以排序是 80 歲以上,接下來是 75歲以上, 70 歲以上,再往后是 65 歲以上。
2022年12月1日,廣東東莞,醫(yī)護人員為老人接種新冠疫苗。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現在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如何,是否做好了“小步”放開的準備?
馮子健:接種率都公布過。越是年齡大的人,他的基礎免疫接種率和加強接種率都相對低,特別是80歲以上老人接種率最低。恰恰是那些最需要疫苗保護的還有比較嚴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反而未接種疫苗,這對他們是很危險的。
澎湃新聞:孩子如何防護,應當接種幾針疫苗?
馮子健:我國已經為3到17歲的兒童提供接種了,只不過還沒有推薦加強針的接種,還沒有方案出臺。也許隨后會有針對他們的加強針疫苗接種指導意見出來,目前就是基礎免疫。
澎湃新聞:不少人對接種疫苗后,仍會感染新冠病毒的情況比較擔憂,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新冠疫苗接種后保護力能持續(xù)多久,體現在什么方面?加強針接種的效力如何?
馮子健:新冠疫苗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接種之后的短時間內,保護效果相對比較強,但是一般來說,三個月以后它的預防感染作用就會顯著減弱,疫苗誘導的抗體會衰退,它預防感染的效果就變差了。
但是,新冠疫苗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對于預防重癥發(fā)生的作用是比較好的,而且這種保護效果持久性也比較好。預防重癥主要靠疫苗所誘導的細胞免疫。現在有很多觀察,打了加強針以后,持續(xù) 12 個月,它仍然有很好的預防重癥和死亡的保護效果,而且這種防重癥保護的廣譜性也比較好,就是對不同的變異株都可以有比較好的保護效果。
加強針主要是在基礎免疫上,進一步鞏固免疫效果,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都能得到加強。
澎湃新聞:關于如何推進疫苗接種工作,你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議嗎?
馮子健:我覺得有三個關鍵的地方。第一,我們最近出臺的新的針對老年人的接種方案,把疫苗接種的禁忌癥和慎用的范圍大大縮小了。這是基于疫苗推出以來大量的臨床研究、真實世界研究和安全性監(jiān)測的結果,疫苗的接種禁忌應該是非常非常少的,其實,對我們國家生產的疫苗而言,除了對疫苗嚴重過敏是接種的絕對禁忌癥以外,其他人任何人接種都是安全的。
這次為了慎重起見,在文件里邊增加了幾條:比如急性感染性疾病處于發(fā)燒階段、嚴重的慢性疾病處于急性發(fā)作期,或者嚴重慢性疾病生命已進入終末階段,要延緩接種。
過去,可能對禁忌癥和慎用的情形掌握得比較嚴格,很多老年人被排除在接種對象之外而沒有接種上,比如很多慢性病患者沒接種上。增加了這幾條,禁忌范圍跟原來的相比大大縮小了。希望加強這方面的宣傳,讓適合接種的人都能夠盡快接種。
第二個就是要告訴公眾,我們未來一個時期,可能感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所以大家要抓緊時間接種疫苗,來獲得疫苗的保護。這兩個信息是至關重要的,不管是對受種者還是接種服務的提供者都很重要。
第三個,我們要設法改進現在免疫服務的提供方式。很多老人可能不便去接種點獲得接種,這時候,新的方案里邊提出可以上門接種的方式。
另外,我個人還建議,在醫(yī)療機構正在住院的那些老人,其實也應該由醫(yī)生開具疫苗接種處方,在醫(yī)院給他提供接種,就是那些沒有接種的或者沒有完成接種的,應該盡快接種。
澎湃新聞:我們平常會看到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的信息,像這些老人是不是也是重點保護的對象?
馮子健:當然是了。對機構內的這些脆弱人群,包括老年人、殘障人士,或者其他的失能集中居住人群,更應該努力地去提高他們的接種率。
澎湃新聞:還有哪些重點人群需要做好防護工作?對于這些人群,你有什么具體的建議嗎?
馮子健:重點的還是那些有發(fā)生重癥傾向的、具有高危因素的人,我剛才其實已經說到了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患有比較嚴重慢性病的患者,尤其應該得到特別的保護,盡量防止他們感染。
除了打疫苗以外,還有一些衛(wèi)生預防措施也應該采取,使他們得到額外的特別防護,盡量減少感染。尤其是防止他們在一個地區(qū)、一個城市的疫情高峰階段感染,因為這個時候往往醫(yī)療資源比較緊張,或者由于它的感染出現重癥,進一步加劇醫(yī)療資源的緊張。所以在疫情上升階段,尤其應該做好對這些高危人群的保護。
職業(yè)人群也需要得到保護,如醫(yī)護人員或在醫(yī)院工作的任何人員,防止由于醫(yī)務人員中的傳播,進一步加劇醫(yī)療資源緊張。這也是需要做的。
當然,其他處在關鍵工作崗位上,承擔著很重要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的人員,也要盡量做好防護,盡量減少感染,特別是感染以后發(fā)生比較重的疾病,影響他們持續(xù)工作。
澎湃新聞:人們對孕婦和小孩這兩個群體會比較擔憂,他們屬于重點保護人群嗎?
馮子健:當然也是,尤其是孕婦。
“抗原自檢或是重要的替代方案”
澎湃新聞: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檢測實施辦法》,沒有發(fā)生疫情的地區(qū),除了對風險崗位和重點人員開展核酸檢測外,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實行常態(tài)化檢測。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宣布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無外出需求,可不參加核酸篩查,多地取消了出行48小時核酸檢測要求,一些地方甚至撤銷了部分核酸檢測點,可以看到對核酸檢測的要求正在放寬。這時如果沒有另一種替代性的檢測方案,是否會使高危人群處于更大的感染風險中?
馮子健:會是這樣,因為大范圍、大規(guī)模的核酸檢測非常便利。核酸檢測對于我們發(fā)現感染者是至關重要的。減少核酸檢測服務的提供,可能不利于我們發(fā)現感染傳播、疫情的大規(guī)模回升。
澎湃新聞:對于高危人群來說,是否需要分發(fā)抗原檢測試劑滿足日常的健康檢測需要?今年2月,香港將抗原自采檢測取代了核酸檢測,我們在對核酸檢測要求放寬同時,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替代性的方案?
馮子健:我覺得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抗原自檢是一個很重要的替代方案。如果有檢測的意愿,懷疑自己被感染了,尤其是那些高危的,有發(fā)生嚴重疾病危險因素的這些人,他如果出現了感染的癥狀,那他可以去做抗原。
2022年2月21日,深圳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現場。工人在流水生產線上分組作業(yè),生產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檢測試劑盒。 人民視覺 圖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各自的靈敏性和功能?
馮子健:核酸檢測敏感性要比抗原檢測高,這點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在沒有核酸檢測或者核酸檢測不能提供的情況下,也可以用抗原檢測。
抗原檢測一旦發(fā)現陽性,它的結果是比較可靠的,可能確實感染了,而且這時候排毒量是較大的。
在這個時候,抗原檢測的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可以幫著確立診斷,它的診斷也有利于對感染者,特別是有癥狀的感染者提供更好的醫(yī)療管理,包括用藥、是否需要住院、醫(yī)院等機構內感染防控等等。
“如疫情進一步發(fā)展,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居家隔離是必要的”
澎湃新聞:現在對收治和隔離措施也都進行了優(yōu)化,我們比較想了解的是什么樣情況的人適合居家隔離,什么樣的人適合去醫(yī)院或者集中隔離,是否有區(qū)分?
馮子健:我個人建議,如果他獨居,或者是家庭的居住空間比較好,有獨立房間居住、有獨立的衛(wèi)浴設備,能夠做到衛(wèi)生設備分開,當然在居家隔離是很方便的。相對來說,也比較舒適一些。
如果,家里人員多,居住條件也比較差,當然也可以選擇集中隔離,特別是對于那些家里有高危的家庭成員,比如高齡老人,有嚴重的慢性病患者,或者兩者兼有的人,特別是還有一些沒有打過疫苗的、疫苗次數不夠的,這樣情況最好還是到集中隔離點或者醫(yī)院去進行隔離治療,這樣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護家庭高危成員。
澎湃新聞:如果老年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其隔離和收治措施會有不同嗎?
馮子健:主要是及時對他進行臨床評估,看看有沒有加重的傾向,如果出現加重的傾向,要盡快地轉入醫(yī)院治療。
澎湃新聞:多地提出符合條件的密接者,可以居家隔離,請問居家隔離對住房條件有什么要求,對于居家隔離的密接者,你有什么具體的建議嗎?
馮子健:我很難提出很具體的要求,也還沒有這樣明確的政策。可能家庭內的人數越少,居住空間越大、越獨立,在家庭成員感染時,越能做到適當分隔開來。
澎湃新聞:現在居家隔離的選擇仍然限于密接者,之后是否會倡導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居家隔離?
馮子健:當前,方艙的醫(yī)療收治資源很容易達到極限。在達到極限的時候,對這些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實行居家隔離,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必須得做的;如果將來疫情進一步發(fā)展,規(guī)模更大,可能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進行居家隔離是必要的。
“要壓低高峰,減輕對醫(yī)療系統(tǒng)的壓力”
澎湃新聞:你認為是否有必要開通線上問診的渠道?
馮子健:我覺得當病人大量增加的時候,要求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居家隔離的情況下,應該通過熱線電話或者網絡視訊系統(tǒng)或流動上門的方式,提供臨床咨詢、評估、分診、轉介服務,和醫(yī)療機構做好轉診銜接,是非常有必要的。
澎湃新聞:在防疫新形勢下,網友普遍擔心醫(yī)療擠兌問題,對此你的看法是什么?我們能做些什么預防或者減緩這一問題?院感問題一直是醫(yī)療機構防疫的難點,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議嗎?
馮子健:如果將來調整了防控策略或防控目標,我們將難以避免地會經歷這樣的疾病傳播高峰,它必然會對醫(yī)療系統(tǒng)形成很大的壓力。這可能是很多地方都難以避免的情況,這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到那時候,我們就要采取一些壓低疫情高峰,減輕醫(yī)療系統(tǒng)壓力的公共衛(wèi)生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是增加人際距離、減少人員流動性,包括減少人群聚集性活動、減少堂食、減少大型商超的開放時間和人數限制。
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有必要,也可能要實行短暫的非關鍵崗位人員居家辦公等措施,這些可能都要視地方經歷疫情的強度和醫(yī)療資源壓力,采取不同強度、持續(xù)時間長短不一的公共衛(wèi)生干預措施,來壓低高峰,減輕對醫(yī)療系統(tǒng)的壓力。
2022年11月29日,哈爾濱街頭,當地進入經營場所、乘坐市內公共交通不再查驗核酸。人民視覺 資料圖
澎湃新聞:春節(jié)即將到來,務工人員返鄉(xiāng)、流動,是否可能增加疫情傳染風險,相關部門和個人需要如何應對?
馮子健:包括春運在內,人員大規(guī)模的流動,大規(guī)模聚集,勢必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這是必然的。
當然,我覺得在感染難以避免的情況下,打疫苗對防止重癥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剛打了不久,對預防感染也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另外,在出行的時候要嚴格戴口罩,盡量做到勤洗手,做好手部衛(wèi)生。接觸公共物品以后要盡量洗手、用免洗酒精消毒液來擦拭,盡量避免手接觸口眼鼻嘴黏膜。盡量減少在人群密集的場所停留的時間,如果難以避免,也盡量縮短這種時間。另外可以采取錯峰出行,不要趕最高峰、人流密度最大的時候,這都是一些具體的辦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