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56公里的綿茂公路,為何修了13年多?
施工人員重修被山洪摧毀的便道(2018年9月攝)。 受訪者供圖
受地災影響大 前期建設工程多次被毀
11月初,記者曾實地探訪了這條新建成的公路。從綿竹城區出發,一路逐漸從平原之景變成了高山深谷,進山后,隧道幾乎是一座連著一座。
“受‘5·12’汶川地震影響,山體破碎,這里幾乎囊括了所有地質災害類型。”四川路橋綿茂公路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張海萍說,在這樣的條件下,所有的施工活動都處于地質災害的威脅下,受到地質災害非常大的影響。
建設這條路到底有多難?
2009年9月8日,綿茂公路正式破土動工,最初的設計方案是沿河穿行,通過墊高河床修建路基的方式進行施工。但在2010年8月13日,一場特大泥石流席卷綿竹市清平鎮,600余萬方泥石流傾瀉而下,與綿茂公路相鄰的綿遠河河床被大幅抬高,導致該段在建橋梁、隧道幾乎被完全掩埋,工程被迫停止建設。
至今,綿茂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興華還記得那時的情況,“剛動工修建近一年的綿茂公路,在建實體多處擋墻(被)沖毀,路基、橋臺被埋,施工設備和料場等被沖毀或被埋,受損嚴重,整個山體發生變化,河床抬高,地形、地貌發生較大變化。”
2013年5月,綿茂公路再次開工建設,但2個月后清平鎮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山洪泥石流,前期建設工程再度被毀;2016年3月,在綿茂公路最遠端藍家巖隧道的建設過程中,夾皮溝突然發生山體高位崩塌,施工便道被毀,樁基被沖毀;2018年5月,突然來襲的山洪將施工人員的駐地變成了孤島,最終啟用大型機械才將人員成功轉移……
“綿茂公路主線穿越龍門山4條地震斷裂帶,77處地災隱患點、13處泥石流、58處大型崩塌,橋隧比高達94%,工程施工極其困難。受汛期暴雨影響,每年有效施工時間不足6個月。”四川路橋綿茂公路綿竹段工程項目經理杜愛軍說。
被沖毀,調整方案繼續建設,再被沖毀,又繼續建設……從低線建設調整至高線建設,全線橋隧比不斷被提高。
受汛期影響大 全年有效施工時間不足6個月
在綿茂公路,工期的計算十分復雜。綿茂項目施工區域全部位于河道河谷中,受汛期影響深遠。四川路橋綿茂公路項目部副經理張浩說,每年6-9月為雨季,雨水量大,持續時間長,施工現場都要遭受洪水侵襲,全線必須停工。
剩余的時間里,加上汛期后主線、支線干道修復,人員、設備進場組織,臨建場站工程重建,電力、通訊設施重新恢復等因素,造成全年有效施工時間不足6個月。
在綿茂公路的施工過程中,便道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其也受汛期影響較大。有一次,在施工過程中,一輛面包車在施工便道上行駛,有工人看到它的一個輪子只剩下了車轱轆,立馬叫停了司機。“司機在路上顛簸著,都不知道車輪子沒了,可以想象便道行走的難度。”張浩說。
條件惡劣 施工人員組織艱難
此外,因地災頻繁、汛期時間長、施工場地狹窄、與礦山共用便道,加上交叉施工、交通管制等,導致綿茂公路施工組織復雜,人員設備進出場頻繁,并且施工區、工人駐地環境惡劣,生活條件極為艱苦,60%的線路無通訊信號,每年工人流動更換上千人,施工組織非常艱難。
張浩站在綿茂公路小木嶺大橋橋邊,指著深谷邊的兩個小洞講了一個故事。在修橋時,為了保證工人吃飯、住宿的安全,施工團隊在谷底的山體上開鑿了兩個25米深的小山洞。“因為這里是地質災害點,隨時可能有落石,特別是夜間,非常危險,帳篷、板房都是住不得的,在山體里至少能保證安全。”他說。
張海萍回憶,有一次,一塊巨石砸中了貨車駕駛室,幸好落在了無人乘坐的副駕駛座位上。但駕駛員嚇壞了,當天就徒步下山,辭職回家了。
多年來,綿茂公路先后參與建設的職工近320人,產業工人超2萬人。張海萍十分感慨,他于2013年畢業后來到這里工作,時間過去近十年,終于見證綿茂路通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