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山東 > 正文

    山東兩地春節7天可燃放煙花爆竹獲網友點贊,環保與年味如何平衡?專家解讀來了

    山東兩地春節7天可燃放煙花爆竹獲網友點贊,環保與年味如何平衡?專家解讀來了   

    ↑2023年1月1日,天津濱海新區一小區里,居民燃放煙花爆竹歡慶新年元旦。圖據視覺中國

    春節將至,關于煙花爆竹“禁燃令”的討論再次引發各地網友關注。紅星新聞注意到,近期人民群眾對于恢復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這一習俗的呼聲較高,多數網友在多個平臺表達著對于“年味回歸”的期待。

    根據最新版《濱州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辦法》,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在山東濱州市主城區、縣(市、區)建成區可以有限制燃放。而在山東東營市,全市禁放區域內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共有7天,分別是農歷臘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且該政策已施行一年時間。

    而對于全國大部分地方來說,仍將繼續執行既往的“禁燃”政策。

    那么煙花爆竹是否應該被禁止?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氣候變化工作組副組長李云表示,“禁燃令”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選擇,各地通過評估“限燃禁燃”政策成效,也發現春節期間空氣質量逐年得到明顯提升。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劉曉剛則支持過年燃放煙花爆竹,他認為,“恢復年味,就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環保是現代的概念,而年俗是千年的傳統,二者之間不應是對立的。”

    政協委員呼吁松綁

    山東兩地將迎來7天燃放時間

    春節來臨之際,山東省濟南市政協委員、濟南市中心醫院中醫整脊科主任王紹輝帶來的《關于將濟南市燃放煙花爆竹的“禁放規定”改為“限放”》的提案引發熱議。王紹輝建議濟南市和各縣(區)人民政府,把原來煙花爆竹的禁放區域由“禁放”政策改為“限放”:即自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可以燃放,其他時段不得燃放,讓人民群眾過一個快樂、祥和、傳統而充滿年味的春節。

    同樣位于山東省的濱州、東營兩地近日也因有關“燃放煙花爆竹”的政策引起廣泛關注,兩地居民即將迎來7天燃放時間,獲得諸多網友點贊。

    根據最新版《濱州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辦法》,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和傳統習俗的需求,濱州市煙花爆竹燃放設置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部分重點區域全面禁止燃放,包括文物單位、交通樞紐、人員密集場所、醫療、教育、養老、公共文化、機關辦公區等區域和易燃易爆、防火重點單位等等,這些區域全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另一種是在市主城區、縣(市、區)建成區限制燃放,即自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可以燃放,其他時段不得燃放。

    據了解,濱州市于2019年起草《濱州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辦法》,2020年1月20日起施行。今年12月,濱州市根據《濱州市人民政府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對《濱州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辦法》進行了修改。

    濱州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最新條例解讀人李香玲女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本次條例修改主要內容為:刪除第二十二條“違反第十八條、第十九條規定的(飯店、酒店、賓館、物業服務等應告知消費者或業主依法燃放煙花爆竹),未履行告知、勸阻或者報告義務,并在其責任區內發生違法燃放煙花爆竹行為的,由公安機關處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李女士表示,此條修改主要目的為減輕相關單位關于“履行告知、勸阻或者報告義務”的負擔,燃放煙花爆竹的實際要求等并未發生改變。

    在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官網,有市民于12月20日提問稱“過年是否可以燃放煙花爆竹”。對此,山東省公安局于12月23日回復稱:“根據《東營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暫行辦法》,全市禁放區域內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共有7天,分別是農歷臘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截至目前,我們沒有接到禁燃禁放的相關通知。”

    2021年2月,《東營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辦法》完成第二次修訂。煙花爆竹的禁放限放政策一直是市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東營市政府對于“如何在人民群眾對安全、環保方面日益迫切的需求和對傳統民俗的尊重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這一問題給出了回答。正式施行修訂條例一年后,東營市“燃放煙花爆竹”相關政策暫無變更,將繼續推行有限制的燃放政策。

    同時,紅星新聞記者在施行限放政策的東營市人民政府官網獲悉,12月25日,東營市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預案設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重污染天氣的預警等級,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根據應急需要可以采取責令有關企業停產或者限產、限制部分機動車行駛、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停止工地土石方作業和建筑物拆除施工、停止露天燒烤、停止幼兒園和學校組織的戶外活動、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應急措施。”

    上面應急預案是否會對東營市燃放煙花爆竹產生其他影響,紅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相關部門,電話均未接通。從各地出臺的相關政策來看,限制燃放的主要原因還是防止空氣污染。

    ↑2023年1月1日,天津濱海新區一小區里,居民燃放煙花爆竹歡慶新年元旦。圖據視覺中國

    “禁燃令”持續收緊

    更多地區重申“全面禁燃”

    1986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了《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暫行規定》,開始對煙花爆竹燃放采取“逐步限制、趨于禁止”的過渡性政策。1993年12月,根據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北京市關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北京市多個地區被列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地區。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地區,任何單位或個人不準生產、運輸、攜帶、儲存、銷售煙花爆竹。國家重大慶典需要燃放禮花的,由市人民政府決定并發布公告。

    隨后,全國多地開始逐步施行“禁燃”政策。其中,在2016年由上海市頒布的最新相關條例曾引起廣泛關注。該條例不僅將禁燃范圍從內環擴大至外環,外環線以外區域的國家機關駐地、文保單位、集貿市場等場所,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燃令”特別強調,重污染天氣期間,上海一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政策一經出臺就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禁燃令”。

    今年春節前夕,不同于施行“限燃政策”的濱州、東營兩地,更多地區則在回應中重申全域禁燃禁放要求,表示將繼續推行既有“禁燃令”,如河南省南陽市、河北省安新縣、山東省濟寧市、四川省瀘州市。其中,瀘州市經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專題研究,決定在現定的禁放區基礎上逐步推進全市全域禁放,“三區一縣”2023年1月1日起全域實施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合江、敘永、古藺于2023年7月1日起全域實施煙花爆竹禁燃禁放。

    在推行“禁燃令”期間,經常可見各大平臺中網友的相關討論,關于“放松禁燃令”的呼聲也居高不下。如此情況下,“禁燃令”為何仍在持續收緊?

    “放開”的兩大難點

    環境污染和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禁燃令”政策之所以越來越嚴格,安全與環境污染問題仍是政策制定過程中最重要的考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委員、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導師朱晉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方面,燃放煙花爆竹容易產生火災、引發傷人事件等;另一方面,煙花爆竹燃放會與燒煤、燒秸稈一樣,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金屬微顆粒等物質會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燃放過程中產生的爆炸聲還會引發噪聲污染,進而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對于日益嚴格的“禁燃令”,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氣候變化工作組副組長李云同樣表示,環保問題為關鍵因素,“禁燃令”也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選擇。在采訪中,李云與紅星新聞記者談到,“近年來,隨著燃放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執行力度的增強,各地通過評估‘限燃禁燃’政策成效也發現,春節期間空氣質量逐年得到明顯提升。當然,這中間其他相關配套措施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地在實踐中發現,相對于‘限燃’來說,‘禁燃’時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對于PM2.5等關鍵污染物的控制方面尤為明顯。可見即便是有限燃放煙花爆竹,其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

    事實上,除了公眾通常知曉的煙花爆竹在燃放環節產生的空氣污染,其生產、運輸等環節同樣存在環保隱憂。一旦其在生產、儲存、運輸、消費等環節引發火災等事故,釋放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就更難以估量和控制了。

    對于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環境污染,網友曾提出諸多質疑。對此,記者向李云了解到,當下的環境問題與古代有著較大差異。“在現代社會,‘禁燃令’一旦全面放開,其生產和消費的量和過去比已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了,再加上現代城市建設改變了空氣流通環境,在節假日短期內煙花爆竹的高強度燃放,注定會突破環境的承受和自凈能力,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態環境安全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即便是‘有限燃放’,其帶來的環境影響還是難以被忽略的。”

    ↑2023年1月1日,天津濱海新區一小區里,居民燃放煙花爆竹歡慶新年元旦。圖據視覺中國

    專家觀點:

    “環保與年俗之間不應是對立的”

    “禁放令”自出臺起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有學者表示“春節禁煙花如同圣誕節沒有圣誕樹”,在實際的施行過程中,市民為偷放煙花爆竹與執法人員玩起“捉迷藏”的尷尬局面更是時有發生。

    近年來,民眾中關于重新點燃春節煙花爆竹、延續這一傳統年俗的呼聲越來越高。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劉曉剛對紅星新聞記者講述道,“煙花爆竹是延續了千年的年俗,更是一種少有的世俗化、全民化的民俗形式。恢復年味,也就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環保是現代的概念,而年俗則是千年的傳統,二者之間不應是對立的。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應保持自己的特色和態度,最重視的節日應有自己最特色的表達。”

    環保專家李云則表示,對于保護和傳承民俗來說,我們應該尊重其精神內核,而非拘泥于外在表面形式。不斷與時俱進、改進自身、務實變通,這本身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精神的一部分。燈籠并非一定要用火點的,福字也并不是一定非要用紙剪的。“我們也一直鼓勵呼吁大家一起通過電子爆竹、喜慶音樂等安全、環保、低碳的方式,來過一個環境友好的民俗佳節,中華民族應該有這個胸懷和自信。”

    在環保工作與尋找年味的雙重考驗下,如何更好統籌兼顧安全、環保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統一,成為專家學者乃至政府機構共同思考的問題。

    對此,華東師范大學朱晉峰老師談到,一方面,應加強煙花爆竹燃放的管理,包括設置合理的燃放時間、燃放地點,同時加強對不在規定時間或規定地點燃放行為的監管,充分保障百姓對民俗的遵守;另一方面,要從煙花爆竹制作工藝、制作標準等技術方面進行改進,提升煙花爆竹的環保水平,同時加強對煙花爆竹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各環節的管理,防止出現意外事故。民俗文化研究員劉曉剛則表示“高樓集聚的核心城區和相對開闊的地域是應該有差異地施行政策的,比如可在一些河道等較為安全的地區放”。

    關于煙花爆竹制作工藝,環保專家李云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環保爆竹”的研究正在進行,目前已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也只是相對來說的有限控制,并不能做到完全零污染和環境友好,離技術產業成熟更是為時尚早。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