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爆竹能不能放?如何平衡民聲和管理問題,成是否松綁焦點
澎湃新聞消息,臨近春節,關于煙花爆竹“禁燃令”是否松綁,再一次成為輿論的熱點話題。
2023年1月2日,山東泰安,市民正在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新年的到來。視覺中國圖
根據目前各地公布的方案,有部分地區明確部分時段可燃放爆竹,有地區則明確了可燃放和禁燃放區域,還有的地方則再度強調“禁燃令”。
在近期媒體的討論過程中,如何平衡民聲和管理之間的問題,成為煙花爆竹“禁燃令”是否松綁的一個焦點。
江蘇媒體《現代快報》就刊文認為,一些地方呼應民聲所采取的柔性舉措,值得期待。隨著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防疫進入新階段。很多網友希望春節能燃放煙花爆竹,送走“瘟神”,宣泄心中“塊壘”,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
文章認為,應該指出的是,民聲要聽,但燃放煙花爆竹所帶來的空氣、噪音污染,是客觀事實,此外,也可能引發一些意外情形。對此,怎么樣把握好平衡,將好事辦好,值得深度關切。多年來,圍繞煙花爆竹的禁與非禁,爭議不小。因生態環境、治安環境易受影響,便常受審視。目下所采取的局部、有限放開舉措,如何避免出現“一放就亂”,實在費思量。
昆明日報評論員4日也刊文《正視“鞭炮放不放”背后的民意訴求》指出,今年年關將近之時,關于給“禁燃令”松綁的呼吁之聲顯得格外大,為何?在于經過近三年疫情的嚴重影響,人們今年終于能過一個正常的年了,內心的壓抑、焦慮,需要一個好的發泄渠道,更在于新年新氣象、好運好風光,人們需要在喜慶祥和的日子里,借著節日的種種儀式感,來祈福祝愿、慰藉心靈,獲得溫暖與希望。
文章認為,燃放煙花爆竹恰好能滿足人們一定的需求。在噼里啪啦的聲音中,在煙花照亮夜空的美麗圖景里,不僅會讓節日的儀式感更強、節日氛圍更加熱鬧,而且是祝賀新年、祛除瘟疫、趕走年獸等諸多情感的直接表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年味越來越淡,固然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也與一些傳統儀式不合時宜——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取締,而新的儀式、新的范式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
昆明日報評論員文章表示,“鞭炮放不放”背后的民意訴求值得重視。煙花爆竹能不能放、怎么放、在哪里放,如何同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取得最大公約數,都非??简灣鞘兄卫碚叩闹腔酆湍芰Γ枰貧w事實、回歸常識、回歸科學,然后審時度勢,綜合權衡,而不能簡單粗暴地搞“一刀切”。
河南媒體大河網4日也刊文《河聲:煙花爆竹的禁放之爭,關注環保安全,也要尊重民意民俗》認為,煙花爆竹的禁放之爭,出發點都是好的。前者站在生命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問題,居安思危謀長遠;后者則是從民俗文化傳承的角度去看待,希望讓傳統習俗傳承下去。每一類的觀點都有被表達的需求,都值得被討論和理解、尊重。放、禁、限歸根結底是一道社會治理的考題,每個人都是答卷人也是受益者。我們要理性客觀討論,不對立不撕裂,更不能情緒化乃至極端化,答好這個答卷需要我們大家共同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河網文章指出,我們看到,面對群眾燃放煙花爆竹的呼聲,多地已陸續調整煙花爆竹燃放政策,通過調整煙花爆竹禁限放政策,合理確定禁限放區域和時段,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允許群眾燃放,盡量在情與理中找到環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間的平衡。例如,北京通州區明確,經公安部門批準后,環球度假區限定區域內可燃放煙花爆竹;山東東營、濱州明確春節部分區域和個別時段可燃放煙花爆竹……這些地方并未“一刀切”禁燃,而是兼顧了民俗傳承與環保安全,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從“禁燃”到“限燃”,這樣的緩沖更接地氣,也更人性化。
正觀新聞也刊文指出,目前在輿論場中,呼吁為煙花爆竹“禁燃令”松綁的網友為數不少,支持“禁燃令”的網友也大有人在,并且形成了較為尖銳的“交鋒”。這兩種聲音都是民意的一種呈現形式,也都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聲。
文章指出,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成形,往往需要決策部門實地調研和科學研判,也需要民意推動,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網友在表達訴求時應保持理性,在法治軌道內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觀點。如果采取極端手段,特別是無視法律規定而肆意妄為,則會適得其反,甚至會付出法律代價。
正觀新聞的評論文章認為,此前有統計稱,全國700多個城市頒布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條例。既然是條例,就意味著具有強制性。如今,呼吁松綁的民意在發酵,已經成為各地必須正視的公共議題。是繼續禁還是放,都要走程序,而不能拍腦袋決策。此外,即便松綁了也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如何避免擾民,如何減少事故,特別是如何防范空氣污染等,應對周全一些,爭議也就少一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