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關注 > 正文

    央視網評煙花的禁與放,是時候被正視了

    央視網評煙花的禁與放,是時候被正視了   

    年關將至,煙花爆竹的“禁”與“放”——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相比于過去,今年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尤其激烈。

    一來是因為部分地方政府在陸續出臺新規,北京、遼寧、大連、山東東營等地規定可以限時燃放;更重要的是,慢慢走出三年疫情陰影的人們,渴望用一場煙花來迎接新的生活。

    近三年疫情,每個人都不容易。人們壓抑了許久的郁悶心情,太需要一次徹底的釋放。正所謂“新年新氣象、好運好風光”,人們期待在春節這個萬象更新的日子里,借著節日的種種儀式感,來驅散陰霾、祈福祝愿。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熱鬧的爆竹聲,曾經是過年的“標配”,更是記憶中“年味兒”的氣氛擔當。作為一種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民俗,在很多人眼里,沒有煙花爆竹的新年是沒有“靈魂”的。

    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今年過年,尤其不應該隨意燃放煙花。當下,疫情仍未徹底遠遁,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發期,燃放煙花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會加重病人病情。

    在醫療資源緊張、血庫缺血的情況下,一旦在燃放煙花時不小心炸傷手腳、崩傷眼睛,不僅難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還可能會加劇醫療資源的擠兌。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

    此外,燃放煙花還存在一定的消防隱患,每年春節前后,都能看到不少因為燃放煙花引發火災、爆炸等事故的新聞。

    而今年春節,很多消防員也是剛剛“陽康”,出警救火對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巨大,沒必要讓他們冒著危險為部分人的“快樂”買單。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

    隨著輿論的升溫,煙花的“禁”與“放”,已經成為了各地有關部門必須正視的公共議題。無論是繼續“禁燃”,還是適當地“開個口子”,各地政府都應該盡可能和民眾解釋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據,回應公共訴求。

    事實上,在輿論“兩極對立”的表象之下,政府政策并非只有“嚴格禁放”和“想放就放”兩個選項。

    “禁”與“放”,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情況,大城市跟小城市有不同,山區城市跟沿海城市有不同,農村跟城市也有不同。對煙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有不同的維度,比如:全面禁放、特定時段許可燃放、特定地區許可燃放、由特定單位統一集中燃放等多種選項。

    對于網絡上的不同聲音,有關部門不妨認真傾聽,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努力在各方訴求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從而制定出讓盡可能多的民眾滿意的方案,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搞“一刀切”。

    我們看到,面對群眾燃放煙花爆竹的呼聲,部分地方已經陸續調整政策,盡量在情與理中找到環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間的平衡。

    例如,北京通州區明確,經公安部門批準后,環球度假區限定區域內可燃放煙花爆竹;山東東營、濱州明確,春節部分區域和個別時段可燃放煙花爆竹……從“禁燃”到“限燃”,這樣的緩沖更接地氣,也更人性化。

    此外,在已經“松綁”的地區,有關部門也需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嚴查劣質煙花爆竹、避免擾民、加強安全宣傳、做好消防應急預案等等。應對周全一些,爭議也就少一些。

    如何讓民眾過一個安全健康又“年味兒”濃郁的春節?這是一道“既要又要”的難題。

    當然,從更深厚的背景思考,春節是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典型符號,鞭炮則是這一符號的顯著標志,如果以所謂“文明”或“安全”為由一禁了之,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從這一層面而論,“禁”與“放”不僅是一次對地方治理能力的小考,也是對民眾關切的及時回應,還是關于如何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極有社會價值的議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