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甘肅人過年,有個習俗叫“坐紙”!你知道,這是啥講究嗎?

    甘肅人的年俗:飄散著濃濃的黃土味

    問遠

    春節是迎接春天的節日。一年一度的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日,也是人們最為休閑的時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其春節的習俗不相同的。在我省境內就形成了隴東黃土高原地帶、甘南藏區、河西走廊、隴南山區多種各具特色的春節習俗。

    隴南臘月說春。“春官進門有規程,先要給掌柜的開財門;上開一對天財門,兩座獅子虎沉沉。下開一對地財門,地下龍脈往上升。一開東方甲乙木,又增壽來又添福。二開南方丙丁火,老少安康消病魔。三開西方庚辛金,秤稱銀子斗量金。四開北方壬癸水,免得口嘴惹是非。五開中央戊己土,吉祥如意滿屋金。”

    這是隴南西和的春官唱的說春歌。隴南地區的春官,其實是一種報春的說唱民俗活動,一般在每年的冬至節后進行,主要流傳于隴南禮縣、西和縣的數十個鄉鎮。春官們走東轉西,游街穿村,給人們贈送《二十四節氣表》。可以說,隴南說春,在西秦嶺深處,推開春天之門。迎新春,過大年!

    年是一種怪獸,萬年是天文學家。春節這一習俗,最早來自中國原始社會的臘祭。人們在臘月結束時,要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國以民為先”“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農業在人們的生活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幾乎所有的節日都或多或少地和農耕文化有著關系。在武威的春節習俗中曾經有打春牛的習俗,這個習俗就是一種農業崇拜的反映,也是一個迎接春天的活動。《爾雅》中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顯然,年的稱呼出現得比較晚。

    關于年的“年”就有多種說法,一個故事是說,年是一種怪物,到每年的除夕之夜,年就出來傷害民眾,為了對付這種怪獸,人們想了各種辦法。后來發現還是燃放爆竹最為管用。年這種怪獸就被嚇走了。還有一種說法和則完全不同。

    據說商朝時,節氣混亂,影響了農業生產。一個叫萬年的年輕人,觀察太陽月亮的運行狀況,發明了天文儀器。他不斷總結前人經驗,最后推算出了一套比較準確的歷法。后來,萬年就被任命為觀察天象的官員,他是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人們把他編寫的歷書叫作“萬年歷”。道家也尊萬年為日月壽星。

    臘月雪夜,河西走廊飄蕩的寶卷聲。每年春節前后,念寶卷是河西走廊節日必備。這是一種流傳在民間的說唱節目,基本形式為說唱結合,一唱眾和,唱腔各不相同。它們與唐宋變文曲牌相近。一本本泛黃的寶卷抄本,承載傳承文化血脈的使命。這些寶卷,每一部都包含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笑話,增加了講經的趣味性。在潛移默化中,忠孝節義,便這樣深入人心。

    可以說,那些寶卷是民間文學的活化石,為民間文學的寶貴遺產。

    在隴東平涼天水的一些地方,許多家族往往要在臘月三十這天,舉行一個規模盛大的儀式。

    到了臘月三十下午,族長家長帶領全族的老少,帶上早就置辦好的香燭祭品,前往墓地。他們去的墓地不是為了簡單的祭祖,而是焚香膜拜,將祖先“英靈”請回家。

    春節期間,家中上房里要設祖先靈位,要擺放豐盛的貢品,每天早晚都要給祖先上香,以示虔誠之心。請回祖先的時間也有長短,有的地方,從正月初一至初三。初三晚上,吃過晚飯后,天黑之時,要舉行一個“送先人”儀式,人們跪拜默禱,送祖先回歸墳塋。河西一帶,大年三十下午,把“先人”接回家中祭拜,直到正月初五才送。

    在隴中一帶,接“先人”的儀式還有獨特的方式,他們把拜供奉叫“坐紙”。所謂“坐紙”,就是給“五服”以內已故去的每一輩先人各包一包,上面寫上收用人的輩分稱呼、年節時間、祭獻人的輩分名字,也稱之為“服紙”,把這樣服好的紙,坐在上房供桌上,就叫“坐紙”。家里給先人坐了紙,每天一早都要燒紙。正月初三晚上,要端著祭品,到村外朝“先人”墳壟所在的方位焚燒。

    這種祭祀先祖的活動,是從遠古時期延續而來的一種祭祀禮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往往又和英雄崇拜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傳統文化根基。其中,最明顯的一點,許多供奉的神像,多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物。

    這些臘月里的年俗場景,是在甘肅不同地理單元中形成的不同民俗,它們滋養了甘肅八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