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暖心房” 圓“安居夢”——全省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為民實事圓滿完成
“以前住在山上,生活很不方便,遇到下雨天,覺都睡不好。”天水市秦州區華岐鎮白宋村村民宋來祥說,“現在搬到山下的安置點,出行便利,住得也安心。”
宋來祥一家原先居住的白宋村,山體土質松軟,群眾民房老舊,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去年,當地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組織符合條件的群眾搬遷到新建的集中安置點,讓多年受地質災害困擾的村民圓了“安居夢”。
我省生態環境脆弱,地理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高發易發。2022年,我省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對涉及甘南、隴南、臨夏、平涼、天水、金昌、慶陽、定西、白銀等市州部分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4400戶群眾實施避險搬遷工作,并將該工程列為省委省政府十件為民實事之一。
2022年年初,我省成立工作專班,出臺《關于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的實施方案》,并組織各地鄉鎮工作人員進村入戶宣傳動員,開展摸底調查。按照“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區落實”原則,省自然資源廳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會同各級各方全力協作,統籌安排資金,對照任務清單,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群眾避險搬遷。
面對疫情影響和財政壓力,全省上下頻道不換、靶心不偏、力度不減,明確“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為群眾辦實事只增不減”,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置點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保質保量完成為民實事年度搬遷任務。
為了減少地災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甘肅將為民實事地災搬遷納入全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范圍,參照“10+5+‘N’”補助標準執行,即對每戶搬遷群眾補助10萬元,每戶財政貼息貸款不超過5萬元,貸款利率不高于貸款基礎利率,同時完善抵押擔保并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省、市、縣財政按8∶1∶1的比例貼息五年。
“從看設計圖到搬遷入住,只用了10個月時間。這種鋼架結構的住宅,建起來快,住起來也更安全。”天祝縣祁連鎮祁連村村民鄧發斌說,裝修的時候,城里的五六家裝修公司拿著設計圖來家里任由他挑選,家具商開車接他去武威市里選購家具,“住上好房子,腰桿都直了。”鄧發斌高興地說。
改善生活條件,還要高質量發展。我省把地質災害搬遷與生態移民、鄉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土地整治等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安置規模統籌考慮交通道路、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同步配套學校、醫院、托幼等公共服務設施,讓搬遷群眾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
新年伊始,位于蘭州新區的新康村里可謂“雙喜臨門”。35戶避險搬遷群眾領取不動產權證書,1600余戶居民通上天然氣。
去年年底,2022年第八批舟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群眾入住蘭州新區新康村。搬遷入住現場,蘭州新區自然資源局設立不動產登記便民服務點,已入住的35戶避險搬遷群眾現場領取了不動產權證書。
蘭州新區作為全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主要承接地,盡全力保障了舟曲縣2257戶地災搬遷群眾順利入住。甘南州舟曲縣2257戶、隴南市宕昌縣和禮縣共500戶、臨夏州東鄉縣500戶……截至目前,全省為民實事地質災害避險搬遷4400戶已全部搬遷安置,完成率100%。
讓群眾享受到搬遷的“紅利”,搬出大山、住進新房,甘肅用扎扎實實的工作,書寫了最生動、最真實的民生答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