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關注 > 正文

    專家談未來30年人口最大挑戰:如何讓年輕人生育不“躺平”

    專家談未來30年人口最大挑戰:如何讓年輕人生育不“躺平”   

    第一財經消息,2022年,我國人口總量首現負增長,減少85萬人。人口數量由增轉減與人口結構老齡化并存,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國情。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就人口負增長問題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可能“此消彼長”地纏繞一段時間,現在就說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為時尚早,但我國人口負增長大勢已定。人口負增長是長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結果,我國持續30年的低生育率消耗了人口正增長的慣性。

    原新認為,從現在到2050年的近30年,是人口負增長早期階段,人口會呈現出溫和下降的態勢。這30年是一個寶貴的窗口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摸準年輕人的生育需求并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能讓年輕人在生育問題上不“躺平”不“佛系”。

    我國處于人口零增長階段

    第一財經:與國際相比,我國的人口負增長呈現出什么特點?您認為,當前我國處于人口負增長的什么階段?

    原新:現在判斷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或是階段有點為時尚早,去年只是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還沒有觀察到一個持續性、常態化的減少過程。無論是2021年的凈增長48萬人,還是2022年凈減少85萬人,相對于14.12億人的總人口規模而言,規模太小,并不能代表什么。

    學術界將人口增長分為三個階段,正增長、零增長和負增長,準確地說,我國現在處于人口零增長的階段,零增長階段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零增長在人口學的另一個含義是人口總量已達峰值,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幾千年以來不斷增加,現在達到了最高值14.1億~14.2億。

    人口零增長是負增長的準備和過渡階段,在這階段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還會纏繞一段時間,最后過渡到死亡率占了上風就會開始長期的、穩定的、常態化的人口負增長。

    我國出生率還有可能增長的一個因素是三年疫情推遲了人們的生育行為,疫情之后可能會有一個生育的“反彈”,但我國人口負增長的大勢已定,這是誰也改變不了了。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口零增長到負增長一般有3~5年的過渡時間。

    我國人口負增長的最大特點是占世界人口17%~18%的第一人口大國整體實現了負增長。現在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的國家大部分都是人口比較少的國家,只有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規模,他們可以通過國際移民來調節或是延緩負增長的趨勢,但對于有14億人的中國來說,一旦陷入了負增長的狀況,是很難調整過來的。

    第一財經:為什么我國人口負增長出現的時間比預期的要早很多?

    原新:人口負增長是長期低生育率的一個必然結果,相比全球的人口轉變,中國人口轉變的典型特點就是急與快。人口出生率從35‰到12‰的轉變,我國僅用時40年(1966~2006年),相比歐盟國家少用80~90年。同時,我國的生育率水平從6以上降至更替水平,僅用時23年(1968~1991年),只相當于多數發達國家用時的1/4~1/6。

    我國的生育率水平自1992年以來就一直在更替水平之下持續波動下行,2020年降至1.3,2021年不足1.2,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出生人口956萬的數據,生育率還在繼續走低。

    未來30年人口負增長時代的機會和挑戰

    第一財經:網絡上觀點認為我國人口數量多,人口負增長關系不大,我國人口保持在7億~8億就可以了,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原新:把人口從14億人減到七八億,關鍵在于以哪種方式來減。用50年減到七八億,還是用100年減到七八億,剩下的七八億人的年齡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是一個溫和的下降過程,但在人口負增長的遠期階段,會是一個劇烈的下降過程。

    我國人口問題面臨的形勢是近憂很小,而遠慮很大,如果在早期階段可以讓生育率提高到一個適宜的水平,那么遠期階段就可以盡量避免出現人口劇烈減少的危機。

    按照聯合國的最新人口預測,如果保持1.4~1.5的生育率,中國人口到2050年還在13億人以上。如果還按照這樣一個生育率繼續再走50年到2100年,人口就會減少到了大概7.7億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0.9~1.0,即每對夫妻只生1個孩子,那么到2050年,我國還有12.2億人左右,和1.4~1.5的生育率相比沒減少太多,但是如果繼續保持1的生育率,到這個世紀末只有5億人左右,50年周期減少一半以上的人口數量。

    所以,一定要重視人口負增長的階段性,未來30年正好處在人口負增長的一個溫柔期。這30年的生育率對于2050年以后的人口變化非常關鍵。

    生育率對于人口老齡化也很重要。從人口結構變化來看,按照1.4~1.5的生育率,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在2054年將達到峰值5.2億人,老齡化水平升至40%以上。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2022年老年人口2.8億人,老齡化水平是19.8%,也就是說在未來30年左右的時間內,老齡化水平會再翻一番;到了本世紀80年代,老齡化水平會達到48%,近一半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的話,雖然老年人口數量不變,但是到2054年我國老齡化水平會超過44%,到本世紀80年代,老齡化水平達到62%,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老年人。也就是說,生育率越低,將來的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越高。

    第一財經:人口結構和人口數量一樣重要,如果未來的七八億人中,老年人占到大多數的話,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挑戰。為了讓人口發展更加健康,在未來30年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您覺得最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原新:未來這30年,對于我國來說非常關鍵,是一個寶貴的人口機會窗口期。應趁現在生育率還有彈性的時候,采取有效措施將這些彈性激發出來。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國際經驗來看,降低生育率辦法很多,而提升生育率幾乎沒有特別成功的經驗。而且提升生育率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包括經濟的、時間的、社會的、政治的、情感的,各個方面的成本都非常高昂,這一點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

    如何讓年輕人生育不“躺平”

    第一財經:提升生育率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了很多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效果仍然有限,原因何在?

    原新:現在政策上鼓勵多生,采取積極生育政策和措施,很多地方也相繼出臺了包括經濟激勵、時間支持、技術支撐、服務優質、環境優化等一系列獎勵措施,并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給予保障。然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經濟越發達、生活條件越好,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愿意生孩子,這是個內生性的問題,外生性的生育政策想刺激人們生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難的。

    第一財經:看來應對人口負增長,最大的挑戰是提升生育率。您覺得提升生育率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新: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年輕人的生育意愿太低了,而且持續走低。2021年調查,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于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后”“00后”僅為1.54個和1.48個。生育意愿會左右生育行為,生育行為一般低于生育意愿,2020年的生育率只有1.3,近兩年低于1.3。不僅如此,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結婚了,單身人數不斷增加,而且不少年輕家庭還選擇“丁克”(即雙收入無子女家庭)。

    孩子對于家庭和社會的意義,在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中已經與他們父母輩、祖父母輩的普婚普育觀念大相徑庭,還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了。想要改變年輕人的這種觀念是非常難的,如何真的能讓年輕人在生育問題上不“躺平”不“佛系”,我覺得一個很具挑戰性的難題。

    從政策的角度來說,雖然我國沒有出臺直接應對人口負增長的戰略措施,但在應對低生育率以及老齡化的方面已經制定了很多政策,應對低生育率就是應對人口負增長。我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摸準年輕人到底在什么情況之下他才愿意生育,也就是說年輕人的生育需求到底是什么,對此應該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目前已經出臺的眾多的提升生育率水平的規劃、政策、措施能夠真正落地產生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政策的架構層面,關鍵是促進政策措施產生真實的效果。

    在現有的政策和清楚年輕人生育需求的基礎之上,應該進一步去完善補充相應生育激勵的政策和措施。因為一代人和一代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生育激勵的政策也不能停步,也要動態調整,在這方面政府還需要下大力氣。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