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采樣亭掛上二手平臺背后:公司應收款高企,行業布局轉型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回歸“乙類乙管”,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關于如何滿足居民的檢測需求,中疾控表示,各地要對不同群體分類采取抗原和核酸檢測的策略,科學合理地做好檢測各項準備工作,包括社區要保留足夠的便民檢測點、倡導有相關癥狀的居民自行開展抗原檢測等。
從“應檢盡檢”到“愿檢盡檢”,核酸檢測行業也迎來大洗牌。日前,核酸檢測采樣亭被掛上二手交易平臺的消息屢屢受到關注,有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2023年部分核酸檢測企業的相關業務可能會回歸到疫情前,加上回款慢、回款難等問題,這些企業面臨的財務危機會很嚴峻。”
一度實現高增長的核酸檢測行業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只有出現發熱等癥狀,才能到發熱門診進行檢測。2021年,情況有所變化。伴隨國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的大幅提高,業內還開發出十混一的檢測試劑盒,為大規模核酸檢測乃至常態化全員檢測提供了可能性。“15分鐘核酸采樣圈”“應檢盡檢”、街頭的核酸小屋等,悄然走入人們的生活。
國務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3月,國內核酸檢驗能力僅為126萬管/天,經過兩年發展,2022年3月,這個數字增長了36倍,達到每天檢4500萬管的水平。截至2022年10月,十混一的日檢測能力已高達億管。與此同時,提供核酸檢測服務的企業也大幅增長。到2022年3月13日,全國共有1.24萬家機構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
從2020年到2022年年初,核酸檢測一直是國內疫情篩查的最主要檢測方式。直到2022年3月,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關于印發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的通知》,國務院決定在核酸檢測的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
核酸檢測屬于體外診斷(IVD)行業中的分子診斷細分領域。有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在疫情前,分子診斷并非檢測行業中的市場主流,因其成本較高且難以推廣,市場規模較小,難以盈利。直到疫情暴發后,分子診斷領域才迎來市場井噴期。
關于國內核酸檢測的市場規模,東方證券在研報中稱,2021年同比增長9.1%,達132億元。
龐大的市場需求之下,核酸檢測行業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初,A股市場中涉及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公司共計有109家。南都記者注意到,2020年以來,多家涉核酸檢測業務的上市公司都實現了營收與股價的雙增長。
僅2020年度,東方生物、之江生物、圣湘生物等企業的收入同比2019年增超600%,圣湘生物和達安基因等企業的凈利潤超過20億元;股價方面,達安基因、金域醫學等漲幅同比超100%。
其中,引人注目的當屬因業績暴增而被冠以“妖股”稱號的九安醫療。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九安醫療凈利潤達160.5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31918.64%。
業績增長之下,2022年已有康為世紀、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菲鵬生物等核酸檢測企業IPO過會。其中,2022年9月致善生物IPO首發申請獲通過,10月康為世紀登陸科創板上市。
潮水退去后核酸檢測公司應收賬款高企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前三季度,多家核酸檢測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出現了大幅增加。其中,金域醫學實現營收122.08億元,應收賬款卻高達74.33億元,占營業收入60.89%,同比增長66.65%;迪安診斷實現營收156.3億元,應收賬款也高達107.54億元,占營業收入68.8%,同比增長76.75%。
早在2020年,核酸檢測企業的應收賬款高企問題便已顯現。當年,康為世紀、瑞博奧和金域醫學的應收賬款相較2019年同比增長了307.74%、191.45%和71.66%。瑞博奧的招股書補充文件顯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瑞博奧才收回2019年和2020年的應收賬款。
因為回款問題,已有核酸檢測公司將購買方告上法庭。據北京高院2022年11月公布的一則民事裁定書,北京美因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起訴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人民政府及北京市門頭溝區婦幼保健院,要求購買方應當按照180元/人次價格的標準向美因公司支付檢測費用。
有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在核酸檢測行業,處于中下游的提供核酸檢測服務企業更容易有賬款被拖欠問題,相對來說,上游的原材料、耗材、檢驗設備及設施等生產商回款壓力更小,一般是等部分賬款預付了,企業才交貨。“2023年部分核酸檢測企業的相關業務可能會回歸到疫情前,加上回款慢、難回款等問題,這些企業面臨的財務危機會很嚴峻。”
該業內人士還稱,除了應收賬款的問題,提供核酸檢測服務的企業長期面臨著毛利走低、利潤空間收窄的問題。疫情之初,核酸檢測的價格曾高達200元/人次,隨著生產廠商增多,新冠檢測試劑納入集采,核酸檢測費用的毛利一路探底,到2022年下半年,有數地政府采購中混檢結算價甚至低于3元/人次,而核酸檢測市場的整體規模很長時間內未得到顯著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涉及核酸檢測的企業存在扎堆上市也引來質疑。2022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均有發布相關公告,稱會高度關注核酸檢測企業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核,尤其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及科創屬性兩大方面。
2022年11月23日,上交所取消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從翌圣生物營收數據看,其對新冠相關產品依賴度逐年提高。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月至6月,與新冠相關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當期營收的24.77%、25.42%和38.28%。“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導致未來公司經營業績增長存在下滑的風險。”翌圣生物指出。
在從嚴審核的監管背景下,核酸檢測企業的真實業績成為關注重點。比如,致善生物被深交所要求,詳細說明新冠疫情影響及持續經營能力,并進一步提示新冠疫情對經營業績及經營業績可持續性的影響風險。碩華生命被要求說明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前業務規模較小等情況,并說明公司成立時間較長、業務規模增長緩慢的背景和原因。瑞博奧則被要求補充說明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收入所涉及的核酸檢測業務,以及是否會對核酸檢測業務存在重大依賴等問題。
部分涉及核酸檢測企業IPO進展緩慢。比如,菲鵬生物創業板IPO早在2022年3月3日已過會,并于當月14日提交注冊申請,目前仍未獲批。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這體現了當前市場對核酸檢測企業未來的可持續性經營能力存疑,部分注冊程序落后的企業能否成功上市還有待觀察。
核酸檢測企業去向何處
價格下滑、業務萎縮,核酸檢測企業正面臨轉型期的大考。
2022年12月7日,國務院發布優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條”措施,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范圍及減少頻次。近期,全國多地也相繼取消了常態化核酸檢測,倡導“非必要不核酸”,浙江紹興等城市還關閉了所有核酸免費采集點。
社會面的核酸檢測量已呈斷崖式下降,在此之前,也有多地叫停核酸檢驗招標項目。2022年12月5日,山東臨沭縣人民醫院發布公告稱,為響應防疫政策號召,該院現有核酸檢測實驗室可以滿足目前疫情檢測需求,遂決定終止采購,該項目原有預算金額為192萬元。12月6日,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政府月湖街道辦事處亦終止了預算金額達950萬元的常態化核酸采樣服務外包項目。
戛然而止的還有核酸采樣亭業務。南都記者發現,曾為應對奧密克戎而推廣開來的核酸采樣亭,目前已在閑魚等二手平臺上被轉賣,從數百元到上萬元不等,價低者甚至不到300元。
1月5日,有賣家告訴南都記者,他所在的工廠主營移動板房和移動亭,沒有專門去做核酸采樣亭,“一般接到單才做,旺季可能預多2臺”。如果不是集中采購的大訂單,核酸采樣亭的利潤其實并不算高,“每臺售價雖然有兩三萬元,但利潤可能不到15%”。
為利用好海量的核酸檢測亭資源,近期,上海、廣州、無錫、深圳等地已將其改造成發熱診療站、便民醫療點或健康服務亭,居民可“一站式”完成掛號、診療、繳費、配藥等流程,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在需求退潮前,早有核酸檢測企業謀劃退路。凱普生物曾在投資者問答表中表示,如短期內新冠核酸檢測需求下降,則該部分帶來的收入和利潤將受到影響。但疫情以來,分子診斷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會,凱普生物將持續圍繞“核酸檢測產品+醫學檢驗服務”的一體化經營模式。
蘭衛醫學表示,“業務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公司在疫情的其他檢測業務就做得很好,會加強除核酸檢測外的業務。”華大基因則稱,“核酸檢測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業務會回歸到疫情之前的狀態,2022年已經開始調整,像拓展海外業務之類。”華大基因還計劃將此次抗疫中推出的“火眼”實驗室,打造為賦能公共衛生體系和防疫設施的“平疫結合”新基建,應用到全社會范圍內出生缺陷和腫瘤領域的綜合防控中。
值得注意的是,1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表示,為滿足群眾檢測的需求,各地要對不同群體分類采取抗原和核酸檢測的策略,科學合理地做好檢測各項準備工作。比如,社區要保留足夠的便民檢測點,倡導有相關癥狀的居民自行開展抗原檢測,零售藥店以及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要供應充足的抗原檢測試劑,保障可及性,滿足群眾檢測的需求等。
部分核酸檢測企業已開始布局抗原檢測領域,同時涉足核酸與抗原檢測業務,包括華大基因、萬泰生物、明德生物、達安基因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