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北方今春為何風沙有點多?專家解答

    原標題:北方今春為何風沙有點多?專家解答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馬俊】中國北方多地正持續遭受沙塵暴天氣的襲擾。中國國家林草局23日透露,3月以來,中國共發生了4次沙塵天氣過程,包括兩次揚沙天氣過程、一次沙塵暴天氣過程和一次強沙塵暴天氣過程,較去年同期(兩次)偏多,較近20年同期(3.3次)也偏多。

    據氣象專家介紹,沙塵天氣強度由輕至重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和特強沙塵暴。3月19日至22日發生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主要起源于蒙古國南部和中國新疆南部,影響范圍較大,強度較強。主要影響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15個省市自治區,受影響土地面積約362萬平方公里,受影響人口約5.6億人。其中,新疆若羌、甘肅張掖、內蒙古二連浩特、吉林白城等局地出現強沙塵暴。

    專家表示,沙塵暴的形成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持久強勁的大風、沙塵源和低層大氣不穩定,尤其是后者有利于強對流發展,可以把更多的沙塵卷揚得更高。對比這三個基本條件可以發現,最近頻繁南下的冷空氣產生的風力較大,多地瞬時風速超過每秒20.8米,陣風達到9級以上,為沙塵天氣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二是2月下旬到3月上旬蒙古國和中國西北地區等沙塵源區氣溫偏高,不穩定的空氣狀態提供了熱力條件;三是2022年蒙古國南部植被生長狀況與2021年和近20年平均狀況相比均偏差,前期中國沙塵源區降水偏少,土壤墑情偏差,加之目前植被尚未返青,地表條件不利于抑制沙塵天氣發生。

    最近這次沙塵就源于蒙古國中部和我國西北部,覆蓋最大范圍近100萬平方公里。北京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北方地區云微物理遙感圖”顯示,21日開始,受蒙古國低壓后部大風天氣影響,在中東部沙源地出現大范圍起沙現象。21日夜間,沙塵進入我國境內,沙塵帶寬度較大,自東北至甘肅大片區域PM10濃度達到“嚴重污染”水平,部分站點峰值接近每立方米1萬微克。

    有網友質疑,中國此前修建了三北防護林,并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如今沙塵暴仍在持續,是否意味著防沙治沙沒有成效,防護林沒有起到作用?中科院官方科普平臺“科學大院”刊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專家王素的分析稱,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上,防護林建設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通過植被根系固沙、蓄水功能,可降低地表沙塵裸露面積,抑制、改善起沙條件,植被也可以減小局地揚沙,但對整個風場的改善畢竟有限。得益于長期的綠化建設,近50年來,我國沙塵天氣逐漸減少。但他強調,研究發現,在厄爾尼諾年, 冬春季大風天氣較少;而在反厄爾尼諾年,大風天氣出現頻繁,為沙塵暴出現提供了動力條件。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揚沙仍能被大風從未改造的沙漠中帶起,在高空環流作用下席卷我國北方。我們需要認識到,沙塵暴無法被根治,植樹造林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方案。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