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絲毯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了!
到底是怎樣的作品能夠獲此殊榮?
日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美華絲毯藝術工作室制作的兩幅藝術壁掛毯《希望》和《年年有余》,經過層層選拔和評審,最終在全國脫穎而出,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
走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美華絲毯藝術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絲毯映入眼簾,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藝術殿堂。其中,一幅如湛藍大海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藝術壁掛毯《希望》。
《希望》
《希望》是由程美華團隊采用天然蠶絲手工編織而成。與傳統絲毯不同的是,《希望》給人一種立體浮雕的感覺。程美華表示,該作品創新地采取了“軟雕塑”的方式,這能使平面作品變得更具立體感。細看之下,該作品層次分明,由深到淺,由淺入深。一般的絲毯只需十幾種顏色,而《希望》共使用了一百多種顏色,畫面色彩更繽紛靈動。
“這需要巧妙的融合,顏色加一股減一股,多一股少一股,那全部都是需要用智慧、靈感、心靈去體會的,然后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活靈活現地展現出韻味來。”程美華說。
《希望》第二版
程美華的創作中貫穿著工匠精神,她追求精益求精。據介紹,《希望》經過了128道工序,編織了22萬個八字結,歷經3年時間修訂3版后,于2013年9月終于敲定完成。其創作靈感來自于北京奧運會的鳥巢,程美華表示,第一稿呈現出的是花團簇擁著的設計,但后來發現有些“喧賓奪主“,主題不夠明晰,因此開始設計第二稿。第二稿中的鳥巢又過于寫實,缺少美感。后來,程美華想到了那年的奧運會開幕式,想起了北京鳥巢燈光四起時的激情滿懷,這個靈感沖擊著她,開始對第二稿進行修正。
“我們是從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和動物的理念來設計,用魚兒托起奎心的北京鳥巢,更有視覺沖擊力,能更好地展示它的美、它的靈、它的生命力,鳥兒又象征著希望,旨在表達從生命的誕生走向了新的希望”。
《年年有余》
作品《年年有余》經歷了三年創作歷程,進行了三次改版,編織了63萬余個八字結。作品靈感來源于燕山腳下,雁棲湖畔,如魚得水,年年有余,交相輝映。在這幅作品中,程美華融入了“魚、谷穗、金元寶”等傳統文化元素,并將”魚“的元素抽象化處理。
“如果很具象,就顯得不夠集中,因此我們采用了抽象的魚,讓作品更有亮點,突出了四周的牡丹花。牡丹花是中國的特色之一,也契合傳統的風格。同時,我們運用了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計,吸收其他美學藝術之長,讓東方元素和西方元素不同藝術風格相碰撞,也是一個藝術的再創造。”程美華說。
程美華的其他作品
事實上,程美華從事絲毯創作已有50年,多年來,她一直懷揣著讓金山絲毯走進國家博物館、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的夢想。此次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對她來說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
程美華說:“一針一線,創造了我們的特色,鋪墊了我的人生道路,每一次獲獎就是一個新的起點,推動著我不斷往前走、盡管我已經70歲了,但創新的精神仍然年輕,我的心中還有無限的創造力。接下來,我還將創作脫貧致富奔小康、奔向未來等作品,采用各種技能和手法,將編、織、盤、拉、結等工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超,一定讓金山絲毯走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前列。”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