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文化中國 > 正文

    劇團成為戲迷的家(藝近人和)

    蒲劇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山西臨汾、運城兩地,蒲劇頗為盛行,逢年過節、廟會趕集等重要日子,唱幾出大戲必不可少。

    近20年來,鹽湖區蒲劇團排了50多部戲,推出了《祝你幸福》《孝祖虞舜》《巡鹽御史》等原創劇目。憑借這些戲,劇團的演員們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山西省杏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一系列獎項。

    每年的農歷五月二十五,山西襄汾縣西街村都要舉辦關帝廟會。今年,村里請了運城市鹽湖區蒲劇團來唱戲,5天6場戲,比過年都熱鬧。

    蒲劇形成于明末清初,源于晉、陜、豫交界的黃河三角洲地帶,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山西臨汾、運城兩地,蒲劇頗為盛行,逢年過節、廟會趕集等重要日子,唱幾出大戲必不可少。

    “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大家還沒休息過,10月之前都排滿了”

    晚上7點,太陽的余熱還沒散去,晚霞將天空染成橘紅色。一天勞作結束,村民們搖著蒲扇,搬著馬扎,三步并作兩步往西街文化廣場涌去,想搶占個好位置。

    廣場一處民房的磚墻上,張貼著一張紅紙演出布告,劇目是《大明廉吏曹于汴》。不少村民都是來看這出戲的主角——運城市鹽湖區蒲劇團團長、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孔向東。

    這部戲有段時間沒演了,孔向東和大家一大早就開始排練。這會兒,他正在后臺換裝,水衣、胖襖、蟒袍,一層層穿下來,還沒登臺,額頭上已經沁出一層汗。“今天8場戲要換8次衣服,三伏天唱戲就像蒸桑拿。”他笑著說。

    晚上8點,好戲開場,慷慨激昂的唱腔讓人聽得過癮。兩個半小時的演出,臺下不時爆發出熱烈掌聲。

    演出結束已近晚上11點,劇團就近住在村里的小學。被褥鋪在教室地板上,就是一張簡易的床。這次比較幸運,房間里有空調,大家可以睡個好覺了。

    第二天一早,孔向東便接到演出邀約電話,翻了翻日歷,實在排不開。“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大家還沒休息過,10月之前都排滿了。”他說。

    運城是有名的“戲窩子”,這里的百姓愛聽戲,也愛唱戲,不少村子都有古戲臺。送戲下鄉加上商演,鹽湖區蒲劇團一年要演出400多場,95%在農村。

    “我們要把最好的劇目、最精彩的演出送到鄉間去,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好戲。”孔向東說,這是一個基層劇團的使命。

    今年4月的一天,聽說孔向東要來唱戲,87歲的解大爺和老伴騎了十幾公里電動車從別的鄉鎮趕來。他們帶著干糧和水,看了上午場,又看夜間場,在村里待了整整一天。

    “老鄉的口碑是最珍貴的獎杯。不好好唱戲,對得起這些老鄉嗎?”演出結束,孔向東特地加了一段《清風亭》片段,這是他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劇目,老鄉們每次都聽得如癡如醉。

    不管酷暑三夏還是數九寒冬,不管是在劇院舞臺還是山間僻壤,劇團演出都不惜力氣、不打折扣。一年冬天,劇團演出《三別牛背梁》,當天下了很大的雪,演員們穿著單衣,臺下只有十幾個觀眾,大家一樣認真唱到最后。

    “接地氣”,這是當地百姓對孔向東和鹽湖區蒲劇團的一致評價。有一次,一名觀眾找到孔向東,說他的母親80多歲了,過生日想聽戲,但是行動不便。孔向東便開車去他家,當面給老人唱了一段。為了讓更多老人看到戲,鹽湖區蒲劇團還經常去敬老院慰問演出。

    多年下鄉演出,鹽湖區蒲劇團與廣大戲迷結下深厚情誼。“每次下鄉,鄉親們總是高接遠送,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孔向東說。

    “改編傳統戲,不能照葫蘆畫瓢,必須要讓觀眾看到新東西”

    鹽湖區蒲劇團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運城縣蒲劇團,由原晉南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生組建而成,百姓親切地稱之為“運城娃娃戲”。

    這樣一批英姿勃發的青年亮相舞臺,曾在當地引起不小轟動。一次演出散場后,因擁擠而丟失的鞋子就收集了一大堆,觀眾的看戲熱情可見一斑。

    曾有一段時間,戲曲市場受到沖擊,加上劇團管理經營不善,一場戲報價三五百元都沒人看。主要演員有的調走,有的停薪留職,戲都沒法排。2003年,31歲的孔向東“臨危受命”,成為鹽湖區蒲劇團團長。

    在鹽湖區政府的支持下,劇團招聘優秀演員,重新組建隊伍。那時候,辦公樓還在修建,劇團就駐扎在鹽湖區西留村,演員住在村民家中,甚至戲臺耳房也住進了人。

    在孔向東看來,好劇目是劇團生存發展的命根子,必須排好戲、出精品。劇團一邊恢復、移植優秀傳統劇目,一邊打造新創劇目。“改編傳統戲,不能照葫蘆畫瓢,必須要讓觀眾看到新東西。”孔向東說。2004年,劇團改編《趙氏孤兒》,邀請了專業的燈光和舞美設計團隊,這對省級院團來說可能是常規操作,但在當地的縣級團里還是獨一份。

    “那時候,大家心里鉚著一股勁。”孔向東帶領劇團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打磨了幾本傳統大戲和一批折子戲,開始下鄉演出,3個月演了150余場。不到一年,演出收入增加了很多。

    近20年來,鹽湖區蒲劇團排了50多部戲,推出了《祝你幸福》《孝祖虞舜》《巡鹽御史》等原創劇目。憑借這些戲,劇團的演員們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山西省杏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一系列獎項。

    只有多推新人,劇團才能永葆活力。去年,劇團為青年演員排練了大型傳統戲《麟骨床》。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老中青三代蒲劇藝術家改編創作的經典劇目,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青年演員薛琳飾演女主角牛文嫣。這是一個反面人物,一共10場戲,從唱腔、道白到表演都極為吃重。為了順利完成,薛琳每天排練十幾個小時。20歲第一次登臺時,薛琳曾緊張到忘詞。用了18年時間,從演折子戲再到五六部本戲的主演,她已經能獨當一面。

    41歲的周小平也是劇團的中堅力量。他從小跟著爺爺看戲,“天天守著家里的廣播匣聽戲,五歲聽的戲,現在都能記得。”初中畢業后,周小平去劇團跑了五年龍套,之后考進藝校。他天生嗓子好,是唱須生的料。2005年,孔向東到藝校挑人,一下就選中了他。這些年,從市里到省里,周小平獲了不少榮譽,他主演的《蘆花》《孫安動本》《販馬》也有了許多戲迷。

    現在,鹽湖區蒲劇團有80多人,平均年齡40歲左右,老中青三代不斷檔。還有幾個十四五歲的學生在團里鍛煉學習,他們每天雷打不動堅持練功,期待著能早日登臺。

    運城市13個區縣都成立了戲迷協會,他們也排戲和下鄉演出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蒲劇、喜歡蒲劇,孔向東開通了“東方有戲”抖音賬號,4年發布了900多個短視頻,還定期推出直播訪談節目。53歲的薛吉孟便是一名忠實粉絲。

    薛吉孟年輕時離家闖蕩,“北漂”的日子里,在網絡直播間聽蒲劇成為他的精神依托,“最多的時候幾百人同時在線,我跟孔團長就是在網上認識的,他跟大家分享過不少戲曲知識。”后來,只要鹽湖區蒲劇團有大型演出和活動,薛吉孟都會回來支持,“劇團就是我和家鄉的紐帶。”

    今年7月,27歲的外國博士生伊來到中國采風,為他的研究課題《中國戲曲文化》尋找研究案例。薛吉孟帶他看了一場鹽湖區蒲劇團的演出。

    “你能看懂今天的戲叫什么名字嗎?”

    “《火焰駒》!”

    “那你能說出里面的幾段戲嗎?”

    “賣水、表花、打路……”

    臺上,伊來與孔向東對答如流,還有模有樣地學唱了兩句,引得臺下觀眾連連叫好。“這是我第一次聽蒲劇,也是第一次在村子里看戲。之前了解京劇多一些,這次我迷上了中國的地方戲!”伊來說。

    邀請戲迷上臺互動是鹽湖區蒲劇團的傳統。12年前,也是在這樣一個場合,運城市民邵雪愛上臺唱了幾句《空城計》,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臺下觀眾滿滿的,還有樂隊給我伴奏,戲癮一下子就被勾起來了。”那時,邵雪愛退休不久,有時間有精力,她便與一些戲迷朋友正兒八經地排起戲來,“每天高高喊上幾嗓子,美得很,退休生活都有了奔頭!”

    邵雪愛排的第一部戲是《清風亭》。“孔團長能不能來指導我們一次?”邵雪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聯系了孔向東。沒想到,孔向東不僅帶來劇本、譜子,還把之前的導演請了過來。

    戲迷有需要,鹽湖區蒲劇團從不怕麻煩。2020年,鹽湖區成立戲迷協會,遲遲找不到能容下300人的場地。最后,劇團提供了場地,還給大家張羅飯。“劇團就像我們戲迷的家。”邵雪愛連連稱贊。

    現在,邵雪愛是運城市劇協戲迷協會的會長。如今,運城市13個區縣都成立了戲迷協會,他們也排戲和下鄉演出。孔向東經常跟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有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相信蒲劇藝術之花會在更廣闊的天地綻放。”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