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書香之約今至 閱讀盛會再啟

    昨天,位于上海展覽中心的2023上海書展主會場布置完畢。 本報記者 賴鑫琳 攝

    “上海全民閱讀參與度高,上海書展提出的‘上海首發、全國暢銷’得到讀者和業界認同。我們看好這個平臺,尤其是看重這個平臺的文化影響力。”帶隊來滬的遼海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柳青松說。今年,遼寧出版集團旗下這家核心出版社首次以獨立展臺形式參加上海書展,火紅的展臺上,重磅新書《譬如登山——我的成長之路》引人矚目。

    “三年未見,期待感受上海的文化氛圍,感受上海市民的熱情。”來自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同樣擁有獨立展位,融媒體中心負責人李升煒說。

    回歸老時間、老地方,今天起的一周時間里,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作者、出版人相約上海展覽中心。作為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業的發源地和中心,上海文化底蘊深厚,醞釀多年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不久前落成開放。自2004年起經過近20年精心打造和探索發展的上海書展,已成為中國出版業最具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大眾書展之一,在一次次創新實踐中,為全國業界樹立樣本和標桿。

    今年,以打造“在上海的全國性書展”為目標,在格局、定位、參展陣容、文化取向上,風華正茂的上海書展呈現出升級迭代的新態勢。“讓上海書展真正成為服務全國的大平臺”這份初心,將為8月盛夏的這場閱讀盛會,書寫新的篇章。譬如登山,勇攀高峰;又如植樹,綠樹成蔭。

    書展是一個節日

    品質搭臺更精更鮮更開放

    上海書展,是讀者的節日。“無論狂風暴雨,還是驕陽似火,只要你跨進書展現場,永遠是人潮涌動。作為編輯,還有什么比這更能激發職業的自豪與滿足?”有資深出版人這樣感慨,更有不少出版機構把上海書展視作新編輯入職的最佳“第一課”。

    在很多作者、出版從業者眼中,高水準的讀者堪稱上海書展的“奇跡”。為什么能有如此多熱情、忠實的讀者?固然與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蘊、市民素養有關,與多年來全民閱讀推廣的“潤物細無聲”相連,更是上海書展年復一年“為品質搭臺”的價值追求所培育的。

    讀者來上海書展,一沖著“精”,好書集中度高;二沖著“鮮”,新書露面率高。2008年,上海書展首設“主賓省”模式,展現各省市在出版文化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一年首次打出“上海首發、全國暢銷”概念,意在通過上海書展的品牌優勢和上海的市場優勢,吸引全國新書到上海首發,再從上海推向全國市場,逐步將上海構筑成全國出版業的高地和新書、重點書的聚集地。今年,上海以外的各地出版展位面積大幅提高,顯示了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中的開放氣度和胸懷,也為讀者開拓新的視野——閱讀的重要價值之一,正是讓一個人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

    “對上海這座城市而言,開放是奠基石,也是發展和繁榮的根本。上海的文化也是如此,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西交匯、四通八達,這是上海的活力所在。”學者、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說,“上海書展展示的是上海城市文化魅力,也是全國和全世界的光彩,讓魅力和光彩照亮讀者的心,照亮前行的路。”

    “身處上海的書展,必然面向全國。”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闞寧輝說,“眾多出版人、出版單位對上海書展的高度認同與期待,正是出于它的包容、開放、國際性。上海書展和上海讀者有足夠的熱情、底氣和眼光,讓小眾從這里走向大眾。”

    “上海書展是為讀者的書展。它讓整座城市集中幾天時間面對出版和閱讀,讓出版社的好書與讀者真正面對面,讓讀者感受到,在日常生活里,還有讀書這樣美好的事情。”資深出版人、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說。

    書展是一條紐帶

    讓“上海文化”品牌更璀璨

    位于四川成都錦江區镋鈀街的熊貓書店上月剛開業,上海書展期間,憨態可掬的“熊貓”來到位于上海四川北路內山書店舊址的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上海和四川的這兩家特色書店里,各自設置了以對方元素為主題的圖書文創展銷專架。喜歡熊貓的上海讀者,可以擁抱“國寶”,來自上海的魯迅主題文創則向成都的熊貓書店輸送了上海的紅色文化基因。

    熊貓書店和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分別歸屬于四川文軒、上海新華,繼2019年后,今年四川再度擔任上海書展主賓省,促成了這次文化“聯動”。

    聯動,是上海書展的一個關鍵詞。是上海展覽中心主會場與遍布全市乃至首次設在福建三明分會場的“聯動”,是開到全國的上海本埠品牌實體書店把上海書展文化傳播出去的“聯動”,是集聚全國各地優質文化資源、貫通出版產業上下游的“聯動”,更是全國出版人期待與同行串門、互相取經,與讀者直接交流、聽取反饋的“聯動”。書展,并非書的靜態展示,而是生氣勃勃的交流、互動,讓中華優秀文化流動起來、延綿不斷。

    今年,上海各區推出“一區一特色”書展分會場,崇明分會場首次把活動場地搬到鄉野間的民宿,在島上度過青年時光的作家趙麗宏將帶著散文自選集《江蘆的詠嘆》回到家鄉,他感慨,“如果大眾都讀好書,如果每一本好書都能遇到知音,那么高質量的書展必然生生不息。”別看位置相對偏遠,2014年起,崇明分會場接連迎來劉醒龍、格非、劉亮程等多位茅盾文學獎得主。是高品質的,更是接地氣的,上海書展的氣質從中可窺一斑。今年,作為上海書展重要子品牌的上海國際文學周總計將舉辦45場對談、簽售等活動,數量創歷年最高。

    “書展是知識生產和流通分享的重要手段,它讓書籍獲得與讀者共同見證文明生長的全新機會。在新時代里,在多種媒介共同前行的圖景中,書展和為書展作出的種種努力,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即將帶著文化大散文集《北緯四十度》在上海書展與讀者交流的作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福民說。

    上海書展是一條紐帶,承載著精品主題出版的時代之思、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使命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動能。這條強有力的文化紐帶,讓“人民城市”近悅遠來,讓“上海文化”品牌更加璀璨。書香滿城,早已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日常風景。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