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早被國家部委公開打假過的冒牌央企,今年竟然還能差點再一次行騙成功?
這家以“中廣通”開頭的假央企,今年6月在甘肅酒泉搞出一條大新聞——
在一個擬投資高達350億的制氫項目中,招標人、“中廣通”旗下子公司被央企國電投公開打假。酒泉肅州區政府不久后發布聲明,“終止該項目”。
相關新聞曾引發過不小的轟動,畢竟涉及幾百億的超級項目,當時還引起過股市波動。被真央企撇清關系后,外界一直很好奇這家假央企到底什么來頭。
《南方周末》近日的一篇調查報道,揭開了這家既高調又神秘、在多地官司纏身的假央企的真實面目。
我看完這篇報道的第一個感觸是,這家假央企的行事作風真的好霸道。記者提到他在云南采訪時的一個細節——
在亮明記者身份的情況下,他仍被該公司負責人在內的多人野蠻對待,搶奪手機,甚至多次被威脅“打死”“殺掉”。
進行正當采訪,履行輿論監督責任,這是記者的天職。如今都什么年代了,居然還有人搶手機、對記者發出死亡威脅?可見這些人平時有多囂張跋扈了。
查閱“中廣通”行騙的案例,套路其實挺簡單——
以央企的旗號,全國各地廣撒網投項目。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和民間承包商被其吸引,合作后被騙取保證金之類的資金。
在公開宣傳中,“中廣通”自稱隸屬于國電投(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的央企,涉足產業包括光伏、氫能、智慧農業等,都是近些年的風口,據稱公司年貿易額高達5000億。
在6月被國電投公開打假后,人們發現,早在2022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官微發布的第二批假央企名單中,“中廣通”的幾家子公司赫然在列。
然而蹊蹺的是,從天眼查和企查查這類軟件上顯示的工商注冊等公開信息來看,國電投和中廣通確實存在股權關系。
這也是中廣通能獲得地方政府和承包商信賴的關鍵。不少原本有疑慮的承包商,查到中廣通確實是國電投的“親戚”后,放松警惕而掉入了中廣通的陷阱。
不過,國電投方面表示,是不法分子用虛假資料造假,將國電投城市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注冊為集團下屬公司的子公司,然后通過層層股權穿透,讓“中廣通”系列公司,跟國電投建立隸屬關系。實際上,這子公司跟國電投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可工商部門無法判斷公司股權上一級的信息,對注冊材料只做形式審核,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假央企被發現也不打緊,換個馬甲從頭再來——換到其他央企名下,其變更注冊的速度,可比打假的速度快得多。
不過,假央企狡猾歸狡猾,那些被中廣通誆騙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定責任。
動輒數億甚至幾百億的項目,事先都不好好調查一下這家公司?哪怕上網百度下中廣通很難么?再不行,打個電話問問國電投的人也行啊?
如果說以前是因為信息不通,2022年11月17日,國資委有關部門在官方網站上線了“國務院國資委監管企業產權信息查詢平臺”,社會公眾可以上平臺查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所屬企業基本信息。
這之后再被騙,就不應該了。
目前暫未看到有地方政府被中廣通騙錢的新聞,但媒體報道,“中廣通”成功以央企身份,和一些地方政府簽署框架協議,然后再拿著框架協議承諾的投資項目,和私人老板洽談業務。
框架協議通常只是個形式,無實質內容,但地方政府無形中的背書,導致大量民間承包商被坑。
有的交了200萬保證金要不回,有的以為接了個大項目,熱火朝天地干起來,往里面搭錢搭人力,結果項目沒有下文,錢全打了水漂。
本就處于行業困境的他們,本想著靠承接央企工程翻身,卻沒想到掉入更黑的深淵。
被坑的承包商如今能做的就是打官司了。但官司能不能打得贏,要打多久,以及打贏后要不要得回錢,這些都是未知數。
可更吊詭的是,這么多人被騙,中廣通居然仍在運營中,還揚言稱要把國電投告上法庭。真是咄咄怪事,就沒人能治得了這家假央企?
從法律層面來看,打擊這些假國企并不難。無論是偽造公司印章,還是利用假國企的身份,與其他主體簽訂合同,以非法占有目的騙取他人財物的,都涉嫌觸犯刑法,一旦定罪,行騙者免不了牢獄之災。
所以,除了真央企下場打假,有關部門是不是也要行動起來,阻止騙子繼續作惡?
當然,假央企屢禁不絕,根本原因還是利益誘惑太大,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未被打假之前,它們接觸到的資源和項目,與真央企有的一拼。如果不同的企業擁有相同的市場準入機會,假央企估計也沒有存在的空間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