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游新聞報道,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帖,內容涉及眼部健康問題,發言包含“1993年第一批接受RK近視手術患者”字眼。
前述報道顯示,彭女士(化名)稱其是在替好友抱不平,其好友現年48歲,但手術時間是在30年前;其最新的眼科檢查結果為:矯正視力右眼0.2,左眼0.5,合并老花眼、白內障以及900度散光,且不能矯正,角膜超薄有16道劃痕,并有眼底視網膜裂孔。
圖片截圖自社交媒體
所謂“RK手術”,全稱為“Radial Keratotomy”,是國內曾經存在的一類近視矯正手術。而如果從手術的發展史來觀察,這類手術可以說是歷史悠久——1973年,RK手術由前蘇聯專家Fyodorov創立。
8月23日,浙二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邱培瑾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RK手術是90年代非常盛行的角膜屈光手術,目前已經淘汰,其標準名稱是放射狀角膜切開手術。即根據近視度數,在角膜上非光學區放射狀切開角膜,改變角膜曲率,從而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一般適應于中低度數近視。并且,由于當時對該手術的適應證認識不足,把控不嚴格,導致術后近視回退較為常見。
不過,針對報道中的個案,邱培瑾認為,該患者出現老花、白內障和視網膜裂孔應該和手術沒有關系,猜測和年齡、近視眼本身的病理改變有關,至于有900度的散光,要經過醫學檢查,才可以判斷其發生的原因。
RK手術在上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風靡一時實則有跡可循。當前,在不少媒體的歷史報道中還可以找到它們的痕跡。例如,《溫州日報》曾在2005年報道,1993年,RK手術在溫州曾風行一時,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有五六百例近視患者接受過RK手術。
另在大慶油田總醫院的官網上,對于這類患者的手術經歷做了如下描述——1992年,高考結束后,勵志走上藝術表演這條路的許先生花了1000元,做了糾正近視眼的手術,得到了0.8-1.0的視力,“當時這種手術叫RK術,在角膜上像扒開的橘子瓣一樣切了8刀,改變曲率糾正近視度數。那個時候,通過手術摘掉眼鏡,在很多人聽來是天方夜譚。現在,每當我對著陽光照鏡子時,我可以清晰看到當年的刀疤在眼睛內投下的陰影”,許先生表示。
前述記錄也展示了RK手術在當時能備受追捧的原因。它利用的正是近視人群對于摘下眼鏡的渴望。但在隨后,RK手術就被發現存在不少弊病。
例如,在《眼科》雜志2009年第18卷第3期文章中,作者對RK手術做了較為詳細的評價。這篇文章的標題為《提高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術后角膜的安全性》,作者是張豐菊、郭躍,作者單位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
文章在講述屈光手術的發展歷程中介紹,RK手術的過程是在角膜周邊部作一定數量的放射狀切口,從而促使角膜周邊松解且角膜中央變平坦,達成矯正近視的目的;但這是一種損傷角膜組織最重的術式,它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包括:最佳矯正視力下降、過矯、遠視偏移、角膜切穿、感染。
同時,文章提示,由于手術造成角膜不規則而致術后視力波動,尤其是眼部受外傷易導致眼球破裂的并發癥,因此,這類手術被臨床放棄;并且,這類手術目的是改善裸眼視力并減少近視,并且,它對高度近視效果很差。文章認為,RK手術并不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方法,它在手術的可預測性、矯正范圍、并發癥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局限性。
同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對RK手術患者的跟蹤研究。例如,《中華現代眼科學雜志》在2005年第2卷第4期發表《放射狀角膜切開術治療近視臨床觀察》一文。該文章對已經手術治療的286例564眼病例進行了分析和追蹤觀察。
結果顯示,564眼術后查視力≥0.5者為100%,≥0.8-1.5者為95.3%。約12.6%術中有角膜微穿孔,全部患者術后6個月以上至6-10年未見不良后果及嚴重并發癥。在對手術并發癥的研究中,角膜穿孔、矯正不良、包括角膜炎、切口裂開、虹膜脫出、繼發性青光眼、前房出血、白內障、眼內炎在內的嚴重并發癥均被提及。文章表示,切口完全愈合需歷時70-80個月。
不過,文章在結論部分提出,RK治療近視有很多缺陷,用這種方法治療近視隨后也不再被提起,但其治療中、低度近視仍是一種合理、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而將其與當時開展的各種激光手術相比,檢查及手術方法簡便、易被初學者掌握、費用低這一類原因也造成了這類手術風靡一時。
文章還提示,激光手術也并不完美,也存在術中術后并發癥等。文章認為,在開展治療時,應向患者說明利與弊,然后讓患者選擇。
此外,雖然用RK手術治療近視這類方法當前已被淘汰是主流認識,但在近年的輿論中,時常會出現對于有RK手術史患者治療白內障的討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