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她媽,是時候出手了!”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呼吁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不要讓老師和家長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她還曬出了自己向有關部門發帖投訴的內容,得到很多網友的肯定和支持。上游新聞(報料郵箱baoliaosy@163.com)記者發現,近年來有關“開學儀式感”的爭議一直不斷,支持者認為這樣的儀式感讓同學們充滿元氣,以更積極的狀態進入新學期,反對者則認為這屬于形式大于內容,增加了老師和家長的負擔。那么,對于越來越泛濫的“開學儀式感”,我們到底應該持什么態度?
現象:家長發帖吐槽引共鳴
19日,發帖人張女士(化名)在某社交平臺以“孩子她媽,是時候出手了”為題,介紹了自己對“開學儀式感”的看法,“又準備開學了,你家孩子班里要買開學禮物了嗎?要準備氣球彩帶蝴蝶結了嗎?不知情的還以為孩子要去參加派對呢!社交媒體里各種開學儀式感讓你感到焦慮了嗎?姐妹們出手吧!不要讓老師和家長們再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被社交平臺pua販賣焦慮。讓老師回到正常的教書育人工作中!讓孩子回到純粹樸素的知識海洋里!讓家長們減輕育兒壓力!”
▲琳瑯滿目的開學儀式感禮品。
張女士還曬出了自己向相關部門投訴的內容,“近年來,全國各地區不少大中小學校以及幼兒園在每個學期開學時費盡心思折騰‘儀式感’,這些‘儀式感’通常是在班級教室用氣球、彩帶、拉花、彩印KT版等一次性用品進行裝飾,再搭配一些小零食進行布置。孩子開學第一天來到教室就像來到派對現場一樣,看著花里胡哨的裝飾吃著零食,桌上放的新課本基本不看,心思都不在學習上,更別說談論新學期新目標了。這些裝飾用品用完一次就丟棄,浪費錢又污染環境。”
這條帖子發布后,很快引發了網友的圍觀,不少家長紛紛加入發表看法,評論超過了1300條,“怒贊,受夠這些花里胡哨的儀式了”“一年級新生入學搞個儀式可以理解,其它年級真沒必要”“形式大于內容的東西少搞,讓學校回歸教學本質”……
▲還有班級制作了類似熱門景點的招牌。
記者搜索發現,除了比較常規的迎新儀式,有的學校“開學儀式感”用到的道具越來越多——河北保定某小學,孩子們穿過拱門、敲擊準備好的鼓,寓意“一鳴驚人”;走過寫滿老師祝福語的通道,桌子上放著寓意“心想事成”的橙子、“平平安安”的蘋果,以及“聰明伶俐”的大蔥;再從老師手中領取寓意“越來越棒”的棒棒糖。福建福州,一學校在開學首日請了校外舞龍團隊,為每個班級表演舞龍。浙江杭州,一學校校長為了迎接開學,把自己打扮成神仙爺爺站在門口迎接學生……
家長解釋:你不搞別人搞,太內卷
“開學儀式感”怎么泛濫成災的?有網友進行了總結,“首先,部分家長攀比心理較重,追求所謂的儀式感;其次,有些學校和老師注重這樣的面子工程,還將類似活動發在學校公眾號或者短視頻平臺、美篇等社交平臺上,增加美譽度。另外,不少商家也借此機會營銷,販賣焦慮以銷售商品。”
對此,上游新聞記者聯系了幾名中小學生家長,咨詢他們對“開學儀式感”的看法。尚先生(化名)的孩子即將進入三年級,他本人也是班級家委會成員之一,據他介紹,孩子所在班級比較注重“儀式感”,除了新學期開學,像兒童節、國慶節、元旦節等節日,老師也會組織家委會成員和孩子裝扮教室,“沒辦法,我其實并不喜歡這樣的儀式感,但老師說其它班上都在搞,我們如果不參與,感覺就被‘比下去了’,所以被迫也要搞,太卷了。”
▲網友發帖吐槽“開學儀式感”。
尚先生介紹,家委會中的成員分為策劃、采購、班費管理等不同職能,像“開學儀式感”這樣的活動,一般家委會成員會和老師提前進行討論,做出相關策劃書,確立主題和細節后,大家各司其職,有的網購相關材料,有的前往教室將氣球、歡迎標語、花束、課本等準備好,有的負責畫黑板報……“確實很費力氣,我記得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有次迎新年的活動,我們幾個家長從周末中午開始,一直弄到晚上差不多10點才結束。期間老師覺得旁邊班級的布置更好看,我們又出校門去文具店買了些紅燈籠、絲帶等裝飾物,重新進行了補救,才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至于具體費用,尚先生介紹,一次活動一般在六、七百元左右,都是從班費里支出。
謝女士(化名)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即將就讀五年級,小女兒則是小學一年級新生。在她看來,儀式感還是比較重要的,“尤其是剛進入小學的小朋友,在精心布置的教室內認識新的老師和同學、領取包裝精美的書本和歡迎禮品,肯定是很快樂的一次經歷,可以讓他們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感覺自己被學校和老師重視,從而增加對學習的興趣,培養集體意識。”不過謝女士也表示,越到高年級,對于儀式感的重視程度就會下降,“越到高年級,老師和家長就越看重孩子的成績。所以我個人建議是,低年級可以多一點這樣的儀式感,到了高年級,就應該更重視學習本身。”
▲不少自稱老師的網友留言表示支持。
相比前面兩名家長,黃先生(化名)明確表示了反對。黃先生表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但近年來被“開學儀式感”等裹挾,不僅老師、家長們被“綁架”,就連孩子之間也隱約有了攀比之風,“如果一味追求用金錢堆砌的儀式感,到處可見氣球、彩帶、零食、玩具,把校園整得像個游樂園,孩子們還有多少心思用在學習上呢?”
老師看法:適當就好,不要太過
在張女士的帖子下面,不少自稱老師的網友在評論區留言,也希望能取消這樣的“開學儀式感”,“我是老師,真的極其反感這種開學儀式感!我只想在教學上用心,不想自己掏腰包,更不想家長掏腰包。對學生來說,打掃下衛生,領新書就是新學期的儀式!”還有網友留言表示:“作為一名德育主任,我覺得最好的開學儀式感就是孩子們一起分配任務,打掃教室,然后搬書發書包書皮寫名字整理抽屜!那種把教室打掃得一干二凈的成就感,那種拿到書迫不及待翻開的新鮮感,是那些氣球、零食、絲帶無法比擬的!”
對于“開學儀式感”一事,記者采訪了數位小學老師。某公立小學的六年級班主任表示:“我覺得適當的儀式感還是可以,但不要太過,以免喧賓奪主,簡單有意義才是王道。”另外一名在某民辦學校擔任班主任的老師也持相同意見,“過于重視所謂的儀式感,會讓老師和家長都感到很累,但像新生入學、兒童節等情況,完全不搞慶祝儀式也不妥。我的看法是,重大節日可以搞,但不要太夸張。”
▲某電商平臺,有關“開學儀式感”的商品銷量很高。
還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表示,除了老師和家長的“內卷”,學校方面過于重視,也是導致“開學儀式感”泛濫的原因之一,“現在很多小學班級都建有微信公眾號,將平時活動的精彩圖片、視頻發到上面。除了給家長觀看,學校方面也會進行選擇,發到官方的公眾號或者其他社交賬號,加強對學校的宣傳。像新學期開學這樣的‘大事’,肯定是少不了的。除了布置教室,還得在公眾號上發表精美文章。老師一個人肯定是完成不了,只能找家委會成員幫忙,這也增加了老師和家長的工作量。”
今年2月,中國教育報曾刊發“不宜過度追求開學儀式感”的評論,“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脫離了育人的初心,紛亂的形式很可能就淪為形式主義。開學儀式當然應該指向立德樹人,如果只是為了博眼球、求出位,搞成腦洞大賽或者創意比拼,就脫離了開學的本意、教育的坐標。有些開學儀式,一看就是花費不菲,不管埋單的是誰,如果不加節制,很容易在輿情傳播中刮起攀比之風。另外,開學儀式本來就是讓孩子們去感受、去參與的,生本取向是基本原則。有些開學儀式成了大人們的狂歡,孩子反而跟著受累,實在不可取。”
▲用來布置教室的商品售價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還有網友認為,“開學儀式感”受到追捧,還和商家的推波助瀾分不開——記者在淘寶上搜索關鍵詞“開學儀式感”發現,會自動跳出來“開學儀式感布置”“開學儀式感氣球”“開學儀式感風車”等商品。以“布xx旗艦店”為例,“氣球+支撐桿”的組合就頗受歡迎,近期銷量3000+,價格從16.9到49.9元不等。客服表示,每當新學期開始前,這些用來布置教室的商品銷量就會增加不少。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不少商家賬號也在推廣自家產品,早在這個月初,“新x定制禮品”等賬號就已經發布相關視頻,并配以“我不允許我的孩子,羨慕別的小朋友”等文字,吸引老師和家長購買。然而在這些視頻下面,就有家長留言表示反對,“求求你們,別制造焦慮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