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進入第三天。按照東京電力公司此前公布的計劃,每天約有460噸處理過的核污染水流入大海。
盡管日本方面一再宣稱,排放的核污染水符合標準,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國際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國際社會,包括周邊國家和利益攸關國,最大的擔心就是這些核放射性元素和物質進入海洋環境中,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核污染水里含高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標的,而且是多核素設備難以完全處理掉的。
64種核放射性元素是什么?
2011年3月11日,9.0級特大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次日,日本有關部門確認,福島第一核電站有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隨后,持續冷卻堆芯等措施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應堆設施產生了大量核污染水,并不斷增加。
國立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研究員天野光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曾介紹,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后核燃料熔毀產生了核燃料殘渣,殘渣中含有1000多種核素,核污染水正是與這些核燃料殘渣接觸后才形成的。
在福島核事故發生一年之后,2012年3月,東京電力公司首次對核污染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質的成分與濃度進行測定。當時的結果顯示,濃度超標的放射性元素有64種之多。
數據來源:東京電力公司官網(部分半衰期時間經過四舍五入)
這64種放射性元素中,21種半衰期在10年以上,部分核素半衰期很長超過千年,而半衰期最長的碘-129需要花費1570萬年才能將放射性活度降低到一半。
放射性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變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來的一半時所經過的時間。經過多個半衰期后,放射性活度將有明顯降低。
氚:含量最高且難以凈化
據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質量安全部部長李春宏介紹,根據東京電力公司2018年發布的數據,福島核污水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中,氚的含量最高,其次還有碘-129、釕-106、碳-14、鈷-60、鍶-90、銫-134、銫-137等物質。
在此基礎上,東京電力公司稱,目前排放入海的核污染水經過多核素處理設備(ALPS)等的多次凈化,可將除氚之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凈化至達到日本國家環境排放標準。
而ALPS難以凈化的氚,則采取海水稀釋的方式,使之濃度降至日本國家標準的1/40,最后排入海中。
然而,ALPS曾多次發生故障,運作性能受到外界的普遍質疑。今年6月,其儲水罐里2噸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發生泄漏。盡管未流向外部,但儲水罐周邊的雨水中測出了高于正常濃度的放射性物質。國際社會對福島核污染水處理裝置的安全性、有效性與可持續性始終存有疑慮。
而氚發出的電離輻射可以破壞DNA。一般情況來說,人體的皮膚能夠阻隔電離輻射,但壞就壞在,排海的核污染水會在魚類和海洋生物中積累,吃了這些食物后,放射性元素會進入人的體內,由此造成的DNA損傷可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
碳-14:
在魚里的濃度或是氚的50倍
此外,國際環保組織2020年在題為《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染水危機》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核污染水中存在高濃度的放射性碳-14,ALPS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去除碳-14。
報告作者指出,東電直到2020年才承認所謂“處理水”中碳-14的存在。碳-14半衰期為5370年,會在海洋生物,也就是魚類的體內聚集,碳-14聚集的豐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
雖然核污水經過稀釋濃度會變低,但經過海洋生物食物鏈的不斷富集,會讓放射性核素不斷濃縮。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通過食用海產品就間接地攝取了海水中的各種放射性物質,人體內的放射性物質積累可能會超過安全劑量。
未被關注到的其他危險元素
有的堪比氰化物
而當人們的視線被64種放射性元素及其中的所吸引的時候,有專家敏銳地指出,還有一些潛在的危險沒有被檢測到,而且其危害更不可小覷。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教授王殳凹表示,有一些核素量很少,比活度、放射性活度又低,要檢測出來是有一定困難的,同時它會受到共存的核素的干擾。
像镎237這樣一個核素,它的半衰期是217萬年,它的放射性是非常低的,但是毒性又非常高。
國立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研究員天野光也舉例稱,“碲的毒性與氰化鉀不相上下,但東電完全沒有提到碲,原子力規制委員會也沒有提到。核燃料殘渣中有數十公斤碲,我認為是很危險的事。”
而這些有毒元素并未包含在前面提到的64種放射性元素中。
資深核環境專家肖恩·伯尼表示,已知的是事故剛發生時,污染水里包含62種不同類型的放射性物質,另外還有碳-14和氚。但日方仍然沒有對儲罐中的所有放射性物質做一個完整的說明。實際上,只有大約20%的水罐經過了實質性檢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