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去非洲打拼 領3倍工資?高薪工作背后的真相

    隨著“緬北”高薪工作和電信詐騙捆綁,外出務工這個一度光鮮的詞匯,似乎變得不再那么令人向往了。

    其實,外出務工的背后,是國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就業市場,許多找不到工作的應屆生和社會人,還是會選擇這條路。當東南亞成為眾矢之的,聽起來更為神秘的目的地非洲,究竟是什么情況?去非洲工作,真的能拿到國內數倍的薪資么?

    文 Roxie 圖 | 四象設計部

    01

    數十萬國人非洲務工 大多在民企

    數據顯示,近10年來,最多曾有26萬中國人同時在非洲工作。這個數字包括中國公司派往非洲項目的工人(“承包工程在外勞務人員”)和為其他勞務服務雇傭的工人(“勞務合作在外人員”),但不包括零售、餐飲店主等非正規勞務人員。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底在非洲的中國務工人數比2019年下降了43%,2021年底更是降至不足10萬人,遠低于2015年的峰值。

    外出打拼的國人分布在很多非洲國家,但依然有較強的聚集效應。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吸納了最多務工人員的非洲國家是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尼日利亞,占在非所有中國人的42.72%。他們雖然在非洲工作,雇主大多仍是中資企業。

    作為使用法語人數最多的洲,非洲一直是法語專業學生最大的海外就業地。而現在,越來越多不同專業的人“選擇”被外派到非洲工作。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2023年中方已同非方合作建設了20多個工業園,中國在非洲企業超過3500家

    在常見觀念中,這些公司以做基建和科技的國企為主,做貿易的民企為輔,然而,根據咨詢公司麥肯錫于2017年發布的報告,國企承建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往往比較矚目,因市場機遇而來的民企數量卻更多,在非的中資企業里約90%都是民營企業

    據統計,中資企業在非洲的經營領域也十分廣泛,最多的是從事制造業(31%),其次是服務業(25%)和貿易(22%),此后是建筑及房地產行業(15%),而很多企業甚至“跨界”活躍于多個行業。

    這樣看來,國人想在非洲找工作,機會倒是不少,但真能像傳說中一樣大賺一筆嗎?

    02

    非洲高薪工作真相:窮地方補貼高

    從數據上看,非洲多國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以國人駐扎較多的阿爾及利亞為例,當地的月收入中位數僅為241.2美元,低于中國的321.6美元,和美國近2000美元的數字更是沒法比,而這在非洲已經算是較高的檔次了。

    那在中文互聯網上,為什么會出現去非洲攢錢的高薪傳說呢?

    首先,這可能和當地中企在國內招聘的崗位有關。根據麥肯錫報告,在非洲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主要雇傭的是當地人 ,但管理層里的當地人占比則大幅下降,意味著不少管理人員是從國內派出。

    管理人員的薪資顯然比一般員工的更高,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何坐標非洲的招聘數字看著比較誘人。

    除了管理人員,中企也會從國內向非洲輸出技術人員。在國內因為人才太多而現得平平無奇的工程類專業人才,一旦挪到非洲,瞬間變得搶手起來,工資待遇大抵也水漲船高。

    四象在面向駐外和國內工作的招聘網站上,以不同崗位為關鍵詞檢索了近期的招聘信息,發現目的地為非洲的薪資普遍都比坐標北京的更高:比如,在北京月薪為6000的電工,到尼日利亞上限立即乘了3倍;法語翻譯在北京已能月入過萬,但如果去到剛果,拿2.5萬也不在話下。

    而除了普遍意義上已經比國內更高的薪資,前往非洲的人員還有可能獲得專門的駐外補貼

    財政部印發過針對不同類別艱苦地區的補貼標準,民營企業或許不會完全復刻,但多多少少也會參考官方標準,綜合外派國家的各方面條件給予員工補貼。

    據有相關經驗的人介紹,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地區靠近地中海和歐洲,不太像印象中“窮苦落后” 的非洲,南非等老牌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不算太差,條件最為艱苦的是中非的一些國家,通常來說“去的國家越混亂,能獲得的補貼越高”。

    例如,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屬于一類地區,補貼“僅為”3100元/月,而如果去的是剛果(金)、幾內亞等地,每月到手的光補貼就能上萬。

    如果能拿到跟財政部標準類似的補貼,綜合計算下來,去非洲能獲得的收入,基本是國內同崗位薪資的2~3倍。

    去非洲攢錢的傳說背后,除了當地薪資較高,也包括賺錢以后沒有什么花錢的渠道。公司一般會為員工解決住宿,包圓通勤和就餐,甚至配備泳池、花園、保姆等一應福利,可以說掙到手的錢,幾乎都能帶回家。

    讀到這里,你會不會已經心動了?但去非洲工作并不只有美好,存在的“坑”也不少。貧窮、戰亂、治安差,只有當真實體驗時,才能深刻感受其中的可怕之處。為了保護員工安全,不少公司都會要求出入打報告、不要單獨外出,否則“身攜巨款”的國人很可能被搶劫或騷擾。

    此外,在非洲的醫療保障同樣棘手。據鳳凰周刊報道,一名在非洲做互聯網運營的青年表示,許多同事都感染過瘧疾,燒得迷迷糊糊,有次他的腳上長了雞眼,去當地最好的醫院也無法治療,只能一直忍著疼痛走路。

    在這些困難面前,點不到家鄉外賣、喝不到新款奶茶的痛苦,已經不值一提。

    總的來說,在符合管理崗位、專業度高、能拿補貼等前提下,去非洲闖蕩大抵能獲得超出尋常的財富,但這條路上勢必有得有失。看完全文的你若想試試,一定注意選擇有資質的公司,對所謂的“熟人介紹”、“保底工資”保持警惕。要是不幸落入騙局,很難說下場會不會比誤入“緬北”更恐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