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百億索賠”沖上熱搜!陸家嘴怒告五單位,打官司贏面大嗎?

    7年前花費85.25億元成本買下的17宗土地,在開發6年后才發現其中14塊土地存在嚴重污染。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陸家嘴”)11月4日的一份訴訟公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該事件并非簡單的公司之間的糾紛問題。隨著更多細節披露,案件在11月8日迅速沖上熱搜,而令廣大網友們“吃瓜”的重點有三:

    一是陸家嘴怒告五家單位,其中更涉及江蘇政府工作部門。陸家嘴在公告中透露,下屬子公司因土壤污染問題,將江蘇蘇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鋼集團”)、蘇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蘇州市蘇城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告上法庭,近日收到了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書面案件受理通知書;

    二是陸家嘴索賠金額高達100億元,據業內人士估算,該場官司的訴訟費用可能高達5000萬;

    三是14宗嚴重污染的土地引起了市場關注。2016年陸家嘴買的地但直到2022年才發現有污染的土地,此時大批商業已經建好,其中污染物是否對建筑工人造成影響?工地作業長達6年為何沒有發現污染超標的問題?提起訴訟前,是否嘗試過其他處理方案?等等疑問隨之而來。

    針對上述問題,11月8日,陸家嘴公司證券事務部回復南都·灣財社稱:“有關土壤污染糾紛事宜,我們在公告里都披露了,目前不接受采訪。關于已交付的雷丁學校等項目情況,從信披角度我們不需要公開。后續事情有進展我們會做公告的。”南都·灣財社也致電了上述5名被告,但截至發稿前,電話未接通。

    多位業內人士向灣財社記者表示,“毒地”背后牽扯到復雜的利益,滬蘇兩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理性處理相關問題,防范產生后遺癥。

    斥資85億競價222輪

    陸家嘴買到14宗“毒地”?

    事情源于陸家嘴7年前“走出去”的戰略決策。

    2016年,陸家嘴指定控股子公司佳灣公司和佳二公司(通過信托計劃)組成聯合體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聯合競得蘇鋼集團掛牌出讓的綠岸公司95%股權,綠岸公司名下的主要資產為位于蘇州高新區蘇通路北、蘇鋼路東的17塊土地使用權。

    據當時公開報道顯示,這場股權競拍征集到30多家意向投資方,共有19家企業參與,經過了222輪競價,吸引了綠地、保利、世茂、萬科、招商等多家房企參與競拍。

    陸家嘴最終以總價85.25億元(成交報價68.4億元,債務16.85億元)競得蘇州綠岸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95%的股權。

    打敗了一眾實力房企的陸家嘴對本次競拍成功也頗有信心。彼時集團公開表示,成功聯合競得蘇州綠岸95%股權,有利于進一步增加公司土地儲備,拓展公司發展空間,“通過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提升陸家嘴商業地產品牌影響力,增強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水平。”

    但陸家嘴大膽“走出去”的投資決策卻并沒有那么一帆風順。

    2021年,坊間傳出蘇州綠岸意外發現項目的部分地塊存在嚴重污染風險的消息,同時已向當地政府部門做了報告。

    2022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官網公布的《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我省移交的第六批信訪事項辦理情況》中提到,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結果顯示蘇州綠岸項目多處地塊土壤中苯并芘、萘嚴重超標,不符合用地標準。

    其中還提到,蘇州高新區管委會高度重視,成立了工作專班,迅速開展工作,要求蘇州綠岸公司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于今年6月底前,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案制定,并抓緊組織實施,后續視調查結果依法開展相關工作,其間,上述地塊不得開展任何與土壤污染防治無關的活動。

    同月,陸家嘴也發布公告表示17塊土地中,現已開發其中8幅地塊。并意外發現已建設教育設施的2號、13號地塊及尚未開發的3號、4號地塊均存在嚴重污染風險,土壤或地下水中諸多元素大幅超標,不符合該等地塊原對應的規劃用地標準,4幅地塊面積合計約11.8萬平方米,截至2021年末,該4幅地塊累計工程投入金額約為4.5億元。

    公告指出,公司組織專門力量核查發現,在蘇地2008-G-6號地塊調規變性及出讓過程中,不排除蘇鋼集團、環境檢測機構等存在涉嫌一系列違法違規、弄虛作假等可能,導致存在嚴重污染的土地進入公開交易市場,并在掛牌轉讓蘇州綠岸95%股權時隱瞞了相關信息。

    索賠百億能否成功?

    法律人士:若土地污染鑒定造假,被告或面臨三重風險

    2023年,陸家嘴將有關涉事方告上法庭,11月4日其在公告中稱法院已立案受理相關案件。

    在有關案件背景中,陸家嘴表示2022年以來,公司及各方環境調查確定綠岸公司名下14塊土地存在污染,且污染面積和污染程度遠超蘇鋼集團掛牌出讓時所披露的污染情況。同時,公司委托專業機構核查發現,在案涉土地的調規變性及出讓過程中,各被告存在一系列違法違規、弄虛作假、不依法履職的侵權行為,共同導致了原告方受讓存在嚴重污染的案涉土地。

    陸家嘴請求判令被告一向原告承擔賠償人民幣100.44億元(后續發現或明確實際金額高于該金額時將增加訴訟請求或另案提起訴訟)的侵權責任;請求判令被告二、三、四、五就第1項訴訟請求承擔連帶責任;請求判令本案訴訟費由各被告共同承擔。

    這場索賠金額高達100億元的官司迅速引起市場的熱議。有業內人士據此估算,按照0.5%的費用繳納,陸家嘴的訴訟費用便可能超5000萬。

    對于陸家嘴起訴大額索賠的原因,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臣向記者直言,主要是其對建設項目所在土地存在的污染問題可能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與法律責任,而此事件中的蘇鋼集團、鑒定機構等也會由此產生相應的法律風險、法律責任。

    其進一步表示,就陸家嘴集團而言,根據目前的資料,其在案涉地塊中建設規模大、項目類型多、資金投入更是不菲,而相關項目在建設、竣工、銷售等各環節發現所在土地存在嚴重污染,建設暫停、竣工驗收不合格、銷售中止、整改修復、重新鑒定等都是陸家嘴集團正在或者后續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在這背后,僅在民事責任方面,就存在著和施工單位簽訂的施工合同和業主簽訂的購房合同等各類合同的違約風險。

    那么陸家嘴索賠100億元是否有概率勝訴?

    王玉臣向記者表示,如果蘇鋼集團在出讓時即對相關地塊土地污染情況知情、有知情的義務但沒有履行、知情但故意隱瞞等,不僅可能會對之前的合同效力產生影響,也會面臨相應的違約責任,而對陸家嘴集團需要承擔的損失等,陸家嘴集團也有權向蘇鋼集團進行追償;另外如果鑒定機構對案涉土壤污染情況存在鑒定造假的情況,其同樣面臨法律風險及責任。

    一是會涉及民事賠償風險,并可能會與蘇鋼等主體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二是會面臨行政處罰的風險,可能會面臨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撤銷相應資質等行政處罰;三是如果情節嚴重,相關責任人員還可能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等刑事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而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律師周爭鋒同樣告訴記者,如果調查后證實案涉土壤污染情況存在鑒定造假的情況,陸家嘴可能會勝訴。但本案最終有可能會調解。

    當然,除了當下訴訟官司,這場案件后續更要拿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已開發地塊如何處理等問題更值得關注。

    “毒地”案背后的陸家嘴:

    營收凈利雙降,去年凈利潤10.85億

    除了對案件本身的關注,該事件同樣引起網友對陸家嘴經營情況的擔憂。

    截至11月8日,陸家嘴市值為447.6億元,或由于案件影響巨大,公司當日股價下跌0.75%,報9.30元/股。

    “贏了官司也收不回成本”“100億索賠額度相當于市值的22%了”“是不是沒錢開發了”針對該事件部分股民持負面態度,認為房地產下行周期下陸家嘴也面臨經營困境;但也有部分網友持正面態度,“陸家嘴的態度還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主動信息披露,投資者比較放心”“陸家嘴還算有良心,沒有再出具一份假報告用來騙業主買房”。

    對于該案件是否會對公司經營造成影響的問題,陸家嘴在11月4日的公告中提到,本案尚處于立案受理階段,暫無法判斷對公司本期或期后利潤的影響。據有關媒體報道,陸家嘴董事長徐而進在11月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專項工作小組正全力以赴開展處置、維權工作,推動相關責任方承擔后續處置責任。

    徐而進還在業績會上強調,對于未來,公司將密切關注長三角市場情況,擇機參與,繼續積極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持續做強做優公司主業。

    盡管公司對投資仍有信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數據方面來看,陸家嘴在營業收入及凈利潤方面已連續出現雙降的局面。據財報,2022年,陸家嘴實現營收117.62億元,同比減少15.21%;凈利潤10.85億元,同比下降74.84%;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約57.75億元,同比減少14.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8.37億元,同比減少27.75%。

    陸家嘴業績下滑與當前房地產市場仍處于低谷期不無關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7269億元,同比下降9.1%;商品房銷售面積8480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5%。

    “土地污染貶值,房地產市場下行,強行開發也無利可圖。”有業內人士認為,本次案件浮出水面的主要原因是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該案件的出現也引發了房地產業內對土地開發的新一輪討論。“從業近20年,還沒有見過類似因為土壤污染而有的百億的退地的官司。”鏡鑒咨詢創始人張宏偉表示,官司已經涉及兩地政府,因此并不好處理。但“毒地”已經拖了7年之久,希望通過滬蘇兩地相關部門的協調,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則猜測,該案件中或還涉及造假腐敗等內容,顯然需要嚴查。“此事也說明,在房地產激進發展的一些年份,一些地塊出讓沒有遵循規范,違規出讓,進而產生了很多問題,對于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造成了侵害。”他進一步指出,行業需要對工業用地的安全性問題提高重視,企業應該對于一些有工業用地開發歷史的要審慎,防范產生后遺癥。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