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轉戰河西、血沃祁連,在歷時半年之久的英勇血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行軍,每天都在戰斗,每天都在犧牲……”隨著講解員深情地講述,我在高臺西路軍紀念館還看到這樣一組令人扼腕嘆息的數字:西路軍21800多人,有7000多人戰死沙場,9200多人被俘,其中5600多人慘遭殺害。董振堂、楊克明……等革命英烈的名字如雷貫耳,威震敵膽,浩氣長存。這組冰冷的數字背后,彰顯的卻是紅軍將士們堅定信念,英勇無畏,不怕犧牲。而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與殘暴,及其反革命、反人類的罪惡本性,也已昭然若揭,暴露無遺。
在祖國西部版圖上,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有一個自古被稱為“河西鎖鑰、五郡咽喉”的地方,這里就是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的高臺縣。什么時候能夠到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走一走,到遠近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看一看,已是我多年的夙愿。
80多年前,奉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后因戰局變化組成西路軍,挺進茫茫戈壁,血戰河西走廊,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數月,終因寡不敵眾,兵敗祁連。
過去,由于多種原因,我軍這段英勇悲壯的歷史,曾經在黨史和軍史中提及甚少,或者是一筆帶過。就連許多軍內外史學家對此也是諱莫如深,謹言慎行。難道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征戰河西、血灑疆場的英雄壯舉和偉大功績,就這樣靜靜地被湮沒與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嗎?!
“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我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期間,參觀了張掖高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并發表重要講話。
春雷一聲震天響。這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正式公開場合,充分肯定西路軍的歷史功績和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這是甘肅黨史、全國黨史和軍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同時,這也是高臺西路軍紀念館成立以來,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大事件,大喜事。我想,更值得驕傲與自豪的應該還是朱館長和他的同事們了。后來,在一次通話里,朱館長意味深長地對我說:“是我趕上了今天的好時代,親歷和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在紀念館工作期間最大的收獲與榮幸,就是先后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激動和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是啊,作為一名大西北的基層工作者,能夠獲得如此殊榮,此生足矣。
當然,對于一名曾經有過30多年軍旅生涯的老兵和軍史愛好者,我也怎能不心潮澎湃,振奮不已。決心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期盼早日能夠踏上這片紅色的土地,追憶革命歷史,緬懷紅軍英烈。
這一天,也終于如約而至。
前不久,我應邀赴張掖參加一個活動,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進河西走廊,來到這片神奇的地方。30多年前,我曾在青海西寧度過了近一年時間的新兵新訓生活。我感到這已經是快到天邊邊了,已經是好遠好遠最西邊的地方了。請原諒,我當時的年輕和無知。那曾想,過了這里,才是祖國廣袤深邃,浩瀚無邊,神秘莫測的大西部。
那天,我趕到張掖報到后,下午正好空閑。經過信息查詢得知,張掖到高臺乘高鐵只需40多分鐘的時間。機不可失啊!我一邊訂票,一邊聯系西路軍紀念館的朱德忠館長。
與朱館長相識已有多年,也是機緣巧合的事情。2018年,我時任天水市國防教育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當年負責組織和承辦了全省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培訓班。朱館長作為嘉賓應邀參加了這次活動,并在培訓班上介紹了工作經驗和宣傳西路軍精神方面的一些情況。就是在這期間,我與朱館長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交流,特別是他樸實善良、熱情豪爽的品格和認真負責、務實敬業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我們雖再未謀面,但也時常保持著信息聯絡。
接到我的電話,朱館長很是驚喜,只是正值周六,他因事已經回到了鄉下老家。當我說明來意,朱館長立即為我做了周到的安排,并表示盡量趕回來能與我見個面。
下午兩點多,我到了高臺。當我走出車站時,館長已經委托朋友小張開車來接我了。十分鐘過后,我就來到了位于縣城東邊的西路軍紀念館大門口。見有人下車,館里的兩位工作人員就熱情地迎了上來。彼此簡單介紹過后,我得知一位是紀念館辦公室的霍主任,另一位是館里的講解員石琳。此時,小石一身軍隊預備役人員制服,已經佩戴好耳麥,看上去,英姿颯爽,精神百倍,隨時準備擔負接待任務。別看小石姑娘眉清目秀,還很年輕,卻已是擁有副高職稱的資深金牌講解員,并在全國、全省的行業大賽中,多次摘得桂冠。這在一個縣屬紀念館已是不多見的,也是非常地不容易。聽了霍主任的補充介紹,我向小石投去了敬佩和贊許的目光。當然,這也是朱館長對老朋友的熱情關照與至高禮數。
在霍主任和小石的引領下,我們緩步走進紀念館,開始了這次期待已久的參觀學習。
矚目“血戰高臺”英雄群雕,一個個生動激烈的戰斗場景,仿佛把我們帶回到那個戰馬嘶鳴,炮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仰望高高聳立的紅西路軍烈士紀念碑,“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15個鎏金大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原西路軍第三十軍政委、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親筆題詞,表達了億萬中華兒女對革命先烈們的無比尊崇與敬仰;佇立紅五軍陣亡烈士公墓前,悲痛、悲壯與悲憤之情油然而生,我默默三鞠躬,感恩先輩,告慰英靈;走進第一展陳館、第二陳展室,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組組驚人的數據,再現了紅軍將士“理想高于天、熱血鑄祁連”,將星璀璨,光照千秋,永載史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昭示著一代代真正的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信仰不變,精神不滅,矢志不渝,直到革命最后成功;從董振堂、楊克明紀念亭和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紀念林旁緩緩走過,風鈴聲聲,松濤陣陣,好似千萬紅軍將士依然昂首挺立,武裝列陣,視死如歸,只待一聲號令,隨時準備沖鋒陷陣,拼死沙場……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此刻,偉大領袖和統帥的教導言猶在耳,是催征的戰鼓,是進軍的號角,給予我們以團結和奮進的力量。
在第二陳展室前面的草坪上,整齊地停放著幾架空軍退役的戰斗機。看到這些熟悉的“老伙伴”,我信步走上前,感到格外地親切與興奮,其中有三種機型我都曾經參與維護和保障過。這時,我竟情不自禁地為小石姑娘當起講解員來,悉數這些戰機的主要作戰性能和曾經的輝煌。
我們空軍的發展也經歷過許多艱難和曲折,但從西路軍成功突圍出來的400多名紅軍將士安全到達新疆后,他們成立“新兵營”,刻苦學習航空、無線電通訊、情報等技術,為后來我國空軍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和隊伍基礎。此刻,我也在假設與幻想,如果當初紅軍有一架這樣的飛機,戰局的結果一定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西路軍的歷史就會被重新改寫。徐向前元帥在回憶錄中,也曾痛心疾首地寫道:“如果及早打通新疆,獲得彈藥武器,形勢會大不一樣。說實在話,西路軍只要有個炮兵團,馬家軍再增加一倍,都不夠我們打的。”但歷史終歸是歷史,容不得半點的假設與猜想。
看著眼前這幾架靜靜安放的戰鷹,他們雖然不能再次升空殲敵作戰,但依然都保持著昂首挺立的姿勢。我耳邊又仿佛傳來無數戰鷹發出的巨大轟鳴與震天怒吼,在燦爛的陽光下,直刺蒼穹,忠誠守衛祖國的萬里海空!
從館里出來,在松柏大道上,路遇幾隊進館參觀的人群。我駐足觀望,突然好奇地發現,一隊人群中有好幾位坐著輪椅或被攙扶的耄耋老者,他們胸前掛滿了各種勛章和獎章,原來是某地老干部門組織的學習吊唁活動;緊跟著的是一隊身著迷彩制服的現役軍人,他們步伐整齊地從我眼前走過,其中不乏身綴大校、上校軍銜的師團級軍官。我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板,向親愛的戰友們行了注目禮。
參觀結束,我特意邀請霍主任和小石一同合影。在莊嚴肅穆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前,也留下了我們珍貴的記憶。
臨近離開時,只見霍主任從辦公室里抱來一摞資料,是專門送給我的,并仔細用紅布帶系好了十字結。我接過一看,有《董振堂傳》《從紅西路軍走出的共和國將軍》,還有好幾冊《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雜志等,這都是近年來,甘肅省內關于西路軍歷史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如獲至寶,不勝感激與榮幸!
與霍主任和小石兩位新朋友依依道別,我蹬車準備離開紀念館。此時,手機鈴聲響起,一看來電是昔日戰友陳天壽打來的。天壽就是高臺縣人,過去與我同在一個空軍部隊工作,都是政工干部,也很熟悉。他現在依然在軍隊,任甘肅省軍區某干休所政委,官至正團,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軍官,也是高臺人民的驕傲。這次來張掖之前,我曾聯系過他,想了解一下這邊的情況,但他并不知道我到了高臺。難道好戰友親兄弟,真是心有靈犀嗎?當他得知我此時就在西路軍紀念館門口時,他激動地大聲說道:“老領導,請看看對面的縣一中,我當初就在那里上學!”我透過車窗仰望,“高臺縣第一中學”幾個金黃色大字格外亮眼。簡單幾句通話結束,我急忙下車,又在戰友的母校大門口,請小張為我拍了照,并及時傳給了天壽。站在腳下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與戰友一同見證了這所被紅色基因深深浸染和影響的一所名校。
上了車,我和小張一起估算了一下時間。看看車票,距離返程還有近一個小時,小張建議我可以順道再去看看幾個地方,哪怕走馬觀花也行。
從縣博物館和高臺濕地公園出來,小張把我帶到了一處現存的革命舊址——紅軍槐。在高臺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門前的小廣場一側,我看到了一顆古老的槐樹。據史料記載,這棵古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年,紅軍血戰高臺失敗,部分未能突圍和受傷的紅軍官兵遭到了敵人的殘忍迫害。其中一名姓張的護士長因傷不幸被俘,最后被敵人綁在這棵槐樹上,殘忍地用七寸長釘把他活活地釘死了。年輕紅軍的鮮血浸透了槐樹皮,滲進了槐樹的根脈。
從此,這棵槐樹便有了血性,有了靈魂。幾百年過去了,古槐依然根深葉茂,碩大的樹冠遮天蔽日,碧綠蒼翠,萬古長青。這不正是偉大長征精神和紅軍將士大義凜然、視死如革命英雄主義的真實寫照與體現嗎?而且還是一個直觀的、活生生的好教材。今天,當全縣的人民公仆們,每天路過這里,都會與這顆“紅軍槐”有一次心靈的對話與碰撞。
不管是上天的恩賜,還是人為故意為之,這已是非常的難得與珍貴了。
返程時間臨近,不得不說再見了。電話里,朱館長告訴我,他正在返回縣城的路上,希望我改變行程,晚上一起聚聚。想想明天還有要事,不敢耽誤,我就婉言謝絕了館長的盛情,期待下一次的相約。
來去匆匆,短短3個多小時。高臺之行,雖說心情沉重,卻也收獲滿滿。坐在返程的列車上,眺望窗外廣袤的大漠,遠方巍巍的祁連雪山,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巍巍峨峨祁連山,風刀雪劍烈骨寒。紅旗指處峰讓路,戰士刀頭血未干。”殘陽如血,喇叭聲咽。祁連戰歌,響徹云霄。戰馬嘶鳴,沙塵滾滾。鐵流奔騰,勢不可擋。遍地英雄,豐碑永存。明燭高臺,祭拜英靈……
偉哉,西路軍,英名不朽!
壯哉,西路軍,與天地共存!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