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學 > 小說散文 > 正文

    故鄉處處有書香

    今年“十一”長假,我再次回到了家鄉。

    為了彌補上次未能與徐禎霞老師見面的遺憾,回柞水的第二天,我便如約驅車前往徐老師的家,準確地說,是徐老師的文學館。徐老師真正的家安在省城西安,而現在柞水的這個家,只是為了方便工作和寫作,徐老師的家鄉移民搬遷,建了一棟移民房,“徐禎霞文學館”就建在一套200余平米帶有庭院的房子里。

    在我們老家這個小縣城,開辦個人文學館,還是一件開天辟地的新鮮事兒,徐老師堪當第一人。今年七月,文學館落成,還舉辦了一個隆重的開館儀式,多位省市縣文學界的領導和文化名人前來祝賀。就連遠遠近近、左鄰右舍的鄉親們,也像趕集和看大戲一樣,一群一群趕來湊熱鬧,這在當地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撤鄉并鎮后,我與徐老師由過去的一個鄉兩個村的人,都變成了下梁鎮沙坪村人,只是我在二組,她在八組。她家的老地名叫“徐家大院”,又叫“王坪”,因為村前有條河叫“王家河”,從西川一直流進乾佑河,而徐家大院又正在王家河口,地勢平平,解放后,這一帶又有了一個行政地名叫“王坪”。土改后,我的姑姑和爺爺也成了那里的住民,小時候常常去爺爺家和姑姑家玩,因此讓我也頗為親切。后來,我早早離開了家鄉,許多長輩也相繼去世,剩下的晚輩們便少了來往,逐漸生疏了許多。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們老家先前的紅衛村也變成了新城,成為了縣城向南拓展的一部分。據此,鄉村公路與街道也基本與縣城有機銜接在了一起。這么多年,要說農村變化最明顯的就數住房和交通了。

    害怕開車會跑過了趟,出發前,我請徐老師給我發了定位。

    我一邊慢慢開車,一邊仔細觀察著眼前的新變化。腦子里還不停地回憶著,這里過去叫做“上五畝”,是一大片肥沃的水澆地,現在成了火車站職工的生活小區;這個“出龍崖”的山腳下,原來是個大魚塘,一條幾米寬的砂石鄉村路緊挨著魚塘,我每天上學放學都從這里經過。到了冬天,水面上結著一層厚厚的冰,是我們男孩子們放學后嬉戲打鬧的樂園??蛇@些也早已不見了蹤影,寬闊的公路兩邊,是一排排整齊的居民樓。不一會兒,就到了茨溝口。過去這里是鄉政府所在地,附近有一所中學,還有衛生所、郵政所、派出所等。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這里上初中。因離家里大概5里地,還需要在校住宿。記得學校的東邊,還有一條古老的街道,兩邊都是清一色的木板房。街道的地面鋪的都是青石板,走的人多了,年歲長了,已被磨的凹凸不平?,F在這一大片,已是我們鎮政府和村委會的所在地,當然這里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做“柞水新城”。從這里沿大路繼續向北5公里多地就是老縣城,經過數年的建設和發展,此處的繁華和熱鬧程度已不亞于老縣城了。去徐老師的文學館,得過河向東走。通過乾佑河大橋,公路左邊是縣柞水職業中學,右邊是縣柞水縣高中,也就是過去的城關中學,當然也是我的母校。大約是10年前左右,學校由老縣城搬遷于此。過了橋,就是原來王坪村的地界了。

    沿著平坦的鄉村公路約莫行駛了5分鐘,導航提示目的地就要到了。我放下車窗玻璃,探頭四處搜尋。只見公路右前方有一排新建的樓房,路邊立了一塊高大的石牌坊,上刻“吉祥小區”四個紅色大字,清澈的河水從樓門前緩緩流過。先前的電話里,徐老師說這個地方也叫徐家莊,主要是把原來徐家大院的人集中搬到了這里。徐家也是我們當地過去的大戶,也出過幾個名人,新的地名還能夠保留徐家的姓氏。我想,這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是宗族傳承的力量,還是文化影響的力量呢?可能兼而有之吧。

    因先前看到過徐老師朋友圈里的照片,我便按圖索驥,斷定徐禎霞文學館就在這里了。我在樓前小廣場泊好車,回頭就看見樓正中位置處一家門頭牌匾上書有“徐禎霞文學館”幾個大字,右邊還有一塊匾額,上書“牛背梁文化藝術沙龍”。大門兩邊題有一副對聯,上聯曰:“筆下墨色烹流光。”下聯曰:“紙上文章濟世長。”細看落款,均是陜西著名作家賈平凹所題。僅憑這個,就可看出徐老師目前在陜西文學界的影響力了。再上前仔細端詳路邊石碑背面的小字,原來記載的是徐家大院走出的兩位名人,其中一位就是徐禎霞,并記有徐老師的文學簡歷及成就。

    見文學館大門敞開,我便信步走進館內。環視四周,只見大廳右側窗戶下的茶臺前,坐著一位戴著眼鏡的紅衣女子。有人進了門,她也沒有把頭從書本里抬起來。我想,她應該就是徐禎霞老師了。我快步走過去,叫了聲:“徐老師好!”她這才慢慢放下書,站起身來,有點疑惑地看著我。“天水來的王岳林!”我又自我補充地介紹了一句。“你就是王岳林啊,咋與照片上有點不像呢?”我急忙回應說:“老了,老了!”徐老師接著解釋說:“比照片上要胖一些喲!”我們不約而同地“哈哈”一笑,算是化解了剛才的尷尬。

    身份確定,徐老師這才與我握手讓座,燒水沏茶。寒暄過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觀她的文學館。看出了我的心事,徐老師就開始帶著我,按照順序,邊走邊看,還不時為我熱情地進行講解。

    進門大廳是整個文學館的主體部分,墻體四周主要展示了徐老師的文學創作之路、創作成果、創研活動、各種榮譽以及社會評價和名家名人贈予的匾額字畫,等等,琳瑯滿目,不計其數。其中不乏中國文聯、中國作協、魯院領導和省內外的文化名人大咖,有的與徐老師合影留念,有的贈予墨寶,題詞嘉勉。環顧四周,當數賈平凹老師出現的頻率最高,不僅題寫館名、書名、作序,還有推介詞、書法作品等??梢娰Z主席對本土青年作家的傾心培養和扶持,同時也給予厚望。倚墻的展柜里,都是近年來徐老師個人的作品集、刊發文章的樣書樣刊等。廳的中央置有一張大大的長方形的會議桌,可供20多人的小型會議和讀書交流之用。據徐老師介紹,這方桌子是專門為館里定制的,采用了天然的紅木實材,桌面光亮如鏡,紋理清晰如畫,典雅大方,與整個大廳氛圍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堪稱館里的一大亮點。臨窗位置被辟為一個小茶吧,兼做徐老師的文學工作室,三、五文人墨客或閨蜜好友,可在此品茗小憩,研學論道,盡享閑適靜謐時光。

    入得里間,應該是原來的餐廳位置,滿柜子的圖書和各種雜志,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儼然一個私人圖書室或藏書館。細細觀察,還是以各種文學名著和工具書偏多,徐老師將此間喻為“修心閣”。

    最為獨具特色的,還是屋后面的露天小院,空間雖然不大,但利用頗為充分。東北角有一處十幾平米的小平房,被打造成為農家小屋風格,室內土炕上置有小炕桌、茶具、竹席、小團蒲等,頗具陜北農村風味,墻上吳克敬的題寫的“鴻禎綺霞”,方英文題寫的“柳暗花明”,衣向東寫就的“禪茶一味”,還有徐禎霞自己寫的一首原創詩歌《庚子之春》。屋中央的一把古琴,又為這座小屋增添幾多風雅和情趣。人們可以在這里靜心禪坐,或撫琴吟唱,或品茶頌讀。小屋東面的一小塊空地,空中由透明玻璃置頂,三面墻壁被做成了主題文化墻,依次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牛背梁時的一張巨幅照片,徐禎霞老師的著名散文《牛背梁上望長安》,在這篇散文的兩邊題有對聯“天下山水歸秦嶺”和“牛背日月佑長安”, 還有她創作的詩歌——《在這個特殊的雨天》。這首詩歌作品,是習近平總書記來柞水視察的當天完成的,并刊發于《陜西交通報》。地面放置石桌石凳,桌上的一盆蘭花,含苞欲放,清香淡雅。此處空間雖小,卻盡顯總書記“兩山”理論大戰略和文化旅游大視野。也許,這就是徐老師創辦牛背梁文化沙龍的初衷與意義所在吧。轉頭向西,一幅巨大的書法作品,占據了整個墻面。內容是徐老師的詩作《大秦嶺》:“洪荒歲月天地崩,橫空出世大秦嶺。綿亙中原八百里,閱盡蒼??v古今。秦磚漢瓦唐時風,人間日月有不同。帝王將相今何在?唯有青山留長名。”詩句語出驚人、大氣磅礴,書法筆走龍蛇、遒勁有力。靠北面院墻下,是徐老師精心伺弄的一小塊兒菜畦,小蔥、辣椒、韭菜、苦瓜、西紅柿、小青菜等時令蔬菜,郁郁蔥蔥,競相生長。墻面上懸掛著刻有二十四節氣的小木牌,不僅彰顯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中國農耕文化,也是徐老師不忘根本、熱愛大自然和向往田園生活的內心觀照和體現。

    大體上來說,徐老師的文學館還是費了很多的心思,也投入了不少。從理念、設計、裝修和布設等,都還是比較合理到位,主要突出了展示、宣傳和交流的功能,文化氣息相當的濃厚。一圈下來,雖說走馬觀花,但亦是令我眼界大開,驚嘆不已。徐老師個人的勤奮努力、成就榮譽、智慧膽識、不屈精神和家國情懷,堪稱眾人榜樣,亦為文學界的翹楚。作為同鄉和一名文學愛好者,我感到這是一件很值得稱贊、榮耀和驕傲的事情。

    結束參觀,我與徐老師又在茶桌邊坐下來,慢慢聊聊家鄉,聊聊文學,也順便談起了文學館功能作用方面的話題。

    正當我們談興正濃,一位女子風風火火地走了進來。“哎呀,等車等得我快急死了!”來人邊說邊徑直在徐老師的身邊坐下。見有不速之客,她便沖我點頭微笑,就算打了招呼。徐老師站起身為我介紹道:“吳海燕,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助理,我們館里的得力干將。”我也急忙起身,作了自我介紹。閑聊中還得知,海燕不僅閱歷豐富,組織協調能力超強,而且愛好廣泛,舞蹈、音樂、朗誦和瑜伽等,都可以拿得起來,業余時間還開網絡直播。無意中說到她的母親,過去是縣劇團的一位資深演員,現已退休。呵呵,原來如此,母親的影響還真不可小覷。出于職業習慣,我向海燕問起了當地網絡自媒體目前現狀及直播帶貨方面的情況。

    說著說著,突然想起我給徐老師帶的見面禮。“十一”前夕,正是天水花牛蘋果收獲的季節,也是我這次回家帶給親戚朋友的首選禮物。今天特意為徐老師準備了一份,只是還沒顧得奉上。我急忙起身,去車里取出一箱蘋果。回到館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紙箱,一股濃濃的果香撲面而來。我取出一枚又大又紅的蘋果,給兩個小老鄉講起了它的來歷和特點。百聞不如一見,見了不如親口品嘗。清洗過后,我把一個蘋果切開四瓣,送到兩位美女的手中。誰知這一套操作,讓有心的海燕用手機記錄了下來。不經意間,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生活場景,也為天水的花牛蘋果在家鄉做了一個很好的代言和宣傳。

    在余下的幾天時間里,我還先后受邀參加了文學館舉辦的徐禎霞老師《春天的聲音》詩歌品讀朗誦會和“孝義柞水”主題文化調研觀摩等活動,再次體驗與感悟到了傳統文化的浸潤和閱讀的快樂。

    短暫的假期即將結束。那天,我專程去文學館向徐老師道別,并請徐老師為我簽一套她的文學作品。徐老師欣然答應,急忙從柜子里找出幾本書,坐下來開始為我落款簽名。作品扉頁上幾行秀美遒勁的文字,加上兩枚藝術印章,相映成趣,又平添幾分內涵與書香之美。待5本書一一簽好后,我說:“徐老師,請微信收一下書款!”“不用了吧。”徐老師微微一笑說道:“這多不好意思?。?rdquo;我連忙說:“應該的,快收下吧!”我想,這不僅是對徐老師艱辛勞動和付出的尊重,更是對文字和文學藝術的尊敬。

    《春天的聲音》《梅花語》《云端上的故鄉》《月照長河》《山中日月光》,這幾百萬字的文學作品集,無不凝結著徐禎霞老師的聰敏、才智、心血與汗水。短短幾年時間,徐老師佳作不斷,新書頻出,堪稱奇跡,在全省乃至全國文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好評如潮。前來“徐禎霞文學館”求書者,參觀者,一時絡繹不絕,應接不暇。今天,能夠有幸得到徐老師的這幾部作品,我如獲至寶,必將珍愛有加。

    過去,我曾在報紙和雜志上讀過徐老師的文章,但都是一些零散的,也是斷斷續續的,很不過癮。從現在這幾部文集收錄的文章可以看出,既有作者對現實社會和人生的深入思考與憂慮,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贊美;既有對當今時代大背景、大主題的關注與探究,也有對坊間底層百姓生活冷暖的體恤與同情;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歌頌,也有對故土和故鄉的深情眷戀與不舍……

    同時,徐老師作品所涉及的領域也非常之廣泛,人文地理、山川河流、鄉風民俗、文化旅游、鄉村文明,等等。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周圍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物,徐老師都包含著深情,傾注著熱情,在她的筆下都變得清晰、美好、豐滿和高大起來。特別是一個個難忘的故事,一幕幕生動的畫面,也會勾起我很多的回憶,既印刻在腦海,也浮現在眼前。像《云端上的故鄉》中寫到的“瘋子堂哥”,他曾經與我父親關系非常要好,過去是我家的???。記得我父母的個人印章,都是出自他的手藝,一直還保存至今。在我幼小的記憶中,他只是有點耳背,并沒有“瘋”,“瘋子”只是人們給他叫的綽號。還有“村莊里的兵”,文章中的禿子,曾是我初中的同學,大名李康水,我們都先后參軍入伍,又成為了戰友,只是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還有“鄰居阿黑”,其實是我的親姑姑家里的孩子,也是我的表弟。還有“熊娃和他的妻子”,他(她)們是我本家的遠房叔叔和嬸嬸,等等。離開老家近40年,我多數漂泊異鄉,也就少了對家鄉、對親人的了解和關注,他(她)們多年來的生活狀況及命運走向,很多情況對我來說是個空白。其中,有不少人已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帶著他們的很多遺憾走了,卻也留給我很多的遺憾與內疚。

    忽然陣風驟起,抖落滿樹金黃,不覺人間已是深秋。逝去的歲月,生命中的許多過往,還有陪伴我們來了又走的人,此刻都走進了記憶,帶到了夢中,或埋在了心里。

    惟有徐禎霞老師,她把這一切寫成了文字,寫進了書里。

    又聞書香,也念故鄉。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