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的收官之年,把目光投向“紙”——這種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旅部重點實驗室以“安徽手工紙”為研究對象,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聯合30余位非遺傳承人、學者、藝術家、設計師組成安徽手工紙創作營,完成了31件/套“紙”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旨在“從藝術的角度發現紙”。
11月11日—29日,“文化之美·紙上空間”安徽紙工藝項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黟縣南屏村的經典徽派祠堂建筑葉氏宗祠(敘秩堂)、葉氏支祠(奎光堂)中舉辦,是對非遺的展陳方式和非遺的在地藝術建構功能的一次探索。
紙是造物的藝術
造紙術在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這項代表中國人智慧的技術成就極大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發展,我們至今也在受益于此。如今,造紙工業高度發達,紙的品種多達五千個,但追溯造紙的原點,依然是植物纖維制漿后一張張抄制的“手工紙”。安徽手工造紙與紙加工的歷史悠久,成就輝煌。
安徽紙工藝成果展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蘇丹表示,手工造紙是古代文明的巔峰,也是我國眾多非遺項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類,體現了非遺所傳遞的文化屬性。造紙工藝的多環節、協作性又具有現代工業的特征。因此,傳統與現代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壕溝和壁壘,用今天的創造發明和藝術形式去賦能傳統文化是順理成章的。
“在一個新時代的語境下,紙不僅需要再生,更需要重生。紙的再生是發展后的環境意識要求,紙的重生則為了文化的綿延以及附和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我們在安徽,造紙的故里做這項工作,把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和傳承人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各顯神通,為紙而合謀。”
《蝴蝶》材質:宣紙,紗,竹等 工藝:傳統工藝,攝影:呂博、陳煒
高級工藝美術師鄭國民,攝影:呂博、陳煒
高級工藝美術師鄭國民是安徽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多年傳統制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油布傘》的主要起草人。此次他參展的作品是《蝴蝶》:“油紙傘是傳統傘的一個部分,也是紙制品之一,吻合紙工藝創作營的要求和理念,但我又不想一成不變地做傘,沒有創新。”他在思考中遇到翩翩飛舞的蝴蝶,心生喜愛,于是想做一把“撐開如飛舞的蝴蝶,收攏如一節竹”的作品,讓自己的作品在創作營同學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翩翩飛舞,配襯點綴”。
暢楊楊《生·生不息》材質:紙 工藝:剪紙鏤空,染色,大漆上色,攝影:呂博、陳煒
《生·生不息》局部 攝影:呂博、陳煒
藝術家暢楊楊自幼年跟隨擅長剪紙的祖母習翠英學習剪紙,承襲了傳統剪紙的創作技藝和文化寓意。他擅長不畫圖案,即興創作,多次獲得中國剪紙賽事的獎項,是中國青年一代優秀的剪紙傳承者。
長4米、寬3米的《生·生不息》從剪到染色一共花了20多天,主圖是一片青檀樹葉,安徽的造紙工藝,就是用檀樹皮和稻草稈來傳遞千年的文明。暢楊楊認為,人的血脈傳承,如樹一樣,先祖如樹根干,開支散葉,枝繁葉茂,每一代人托舉出下一代人。青檀樹葉周圍是葉氏家訓,家訓是約束,是教導,是規矩,時至今日依舊讓人能與祖先有情感的聯系。
紙也非紙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魏二強的作品《對話》,其中有很多關于傳統文化和個人認識的內容,是身處歷史中的敘事,結構并不復雜,重要部分是自己在將經驗自發地搭建出來。他認為,“作品的發展總是在自發事件和意圖的紛亂線索中呈現,我需要包容它自己的秩序,紙漿充分展現了它的優勢,我可以任意增減改造而不必考慮像其他材料的那些后期加工問題,所以這種建造是自由的,創作始終沉浸于專注和愉快的搭建故事中”。
魏二強《對話》材質:紙漿 工藝:綜合材料, 攝影:呂博、陳煒
《對話》局部, 攝影:呂博、陳煒
單鎵《無盡》, 攝影:呂博、陳煒
藝術家單鎵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參展作品《無盡》以代表時間的無盡旋轉的圓環來象征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她眼中,宗祠是傳統文化中血脈相連的象征,生命的交錯,時間無盡無休的流轉,作品也由此致敬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和匠師。
靳燦松、郭佳駿 《五蘊熾盛》尺寸可變 材質:皮紙 工藝:藍曬, 攝影:呂博、陳煒
《五蘊熾盛》是一件在平面上塑造空間的作品,藝術家靳燦松、郭佳駿通過藍曬的技藝,將骨骼、水、風、陽光等元素保留在紙頁之上。
付一《低聲喧嘩》材質:宣紙,魚線 工藝:手工塑形
《低聲喧嘩》 局部
藝術家付一看到宣紙就很容易和東方傳統文化聯想在一起,所以她希望用一個不是那么“傳統”的符號:水滴形態,去聽到更多細微的聲音,用重復排列讓作品呈現井然有序。“制作過程中,一次次把宣紙浸濕、脫模,每一片宣紙成型都是非常的輕盈、脆弱、有韌性,相互撕扯摩擦的過程中一直發出宣紙特有的窸窸窣窣的響聲,所有在這段時間使用宣紙的重復性勞作里的感受,也是作品名字《低聲喧嘩》的由來。”
非遺成果展回歸鄉村
非遺從產生之初,便是一種支持某種生活方式、構建某種生活樣式的藝術形式。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非遺依然是一種為在地生活添彩的藝術實踐傳統。因此我們呼喚非遺的“歸去來兮”,激活非遺所具有的藝術潛能,推動非遺回歸、反哺曾滋養它成長的美麗鄉村。
葉氏宗祠(敘秩堂)
葉氏支祠(奎光堂)
黟縣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稱,李白也曾留詩盛贊“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南屏村位于黟縣西南,又名葉村,相傳陶淵明的后人曾定居此地,其村史可追溯至唐代。整個村落至今完整保存了300多幢宗祠、書院、民宅等古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曾獲封“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葉氏宗祠與葉氏支祠便坐落其中。兩座祠堂建筑結構對稱,歇山重檐、極富美感,著名導演張藝謀和李安的電影都曾在此取景。
展覽現場
前景為藝術家馬龍作品《紙上眉梢?竹節高升》,白新蕾、劉亞璇作品《生風》
賈倩《大魚》材質:手工紙,鐵絲,紗棉 工藝:手工塑形, 攝影:呂博、陳煒
《大魚》局部, 攝影:呂博、陳煒
《大魚》以兩條橘紅色錦鯉為主體的紙雕作品。魚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有著特殊的含義,莊嚴對稱的古建筑透露著歲月的滄桑與厚重,與活潑艷麗的大魚形成鮮明的對比,仿如舒展而來的一幅立體畫卷,詮釋了中國文化中自然和諧的核心理念。
“敲冰玉屑的紙張、片箋片玉的文本是中華文明最精致的記錄方式。”正如策展人蘇丹在展覽前言中寫的那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與環境互動而生成的文明顆粒,包含著在天賦的指引下匠思的考量和實踐的反復,最終將勞動鋪陳在大地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