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世界文化 > 正文

    《原子與灰燼》:從歷史上六起標志性的核事故中尋找核災難的根源

    Ø 1954年3月,美國在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放射性沉降物覆蓋大片海域,數百人被輻射所傷;

    Ø 1957年9月,蘇聯克什特姆鎮附近的馬亞克核工廠核廢料罐爆炸,無數當地居民遭遇嚴重輻射;

    Ø 1957年10月,英國溫茨凱爾工廠反應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應堆事故;

    Ø 1979年3月,美國三里島核電站輻射泄露,導致周邊六個郡數十萬居民被迫疏散;

    Ø 198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引發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Ø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遭海嘯襲擊,四座反應堆接連爆炸,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發生在切爾諾貝利的故事,只會發生在切爾諾貝利嗎?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是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繼《切爾諾貝利》之后,再度審視核能源問題,試圖從歷史上六起標志性的核事故中尋找核災難的根源。

    近日,長安街讀書會聯合廣東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了“在福島危機中探索核能源的未來——《原子與灰燼》新書分享會”。中國核工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東南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博導周濤教授,中國廣核集團專職董事、南方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博士殷雄教授領讀該書。

    兩位核能科研和核能工業領域的專家,通過視頻連線,從學術和產業兩方面,就核電站是否安全、核泄漏事故為什么會發生、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國的核技術發展情況等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帶來權威且詳細的解讀。

    殷雄教授認為必須先界定概念,常規核電站排放的叫核廢水,是經過處理且對環境無害的,而此次日本排放的核污水則含有大量輻射物質,對環境會造成巨大危害。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因此質疑核電站的安全性。他認為,日本政府在這一事件中,違反了責任倫理、技術倫理和友愛倫理三個基本倫理,對太平洋沿岸地區民眾造成了心理方面的影響,對全球環境和海洋生物也造成了巨大危害。

    對于公眾普遍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殷雄教授認為大家不必太過擔心,我國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一方面會持續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包括政治上的、經濟上的和外交上的,以促使日本政府順應世界人民的呼聲,停止排放剩余的核污水。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有關的職能部門和企業,會對相關的海域水質、海生物、海產品,特別是有可能擺到我們中國人民餐桌上的海洋食品進行嚴格的檢測,哪怕是再微小的問題都會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他提醒廣大公眾,搶購含碘食鹽對于防止核污染和核損害,并沒有益處。核電站的醫用碘片,只有在發生重大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時才會使用,普通民眾沒有服用的必要。

    關于核電站的安全性問題,周濤教授認為,核電站事故之所以受到大眾關注,與核電本身低風險率、高危險性的特性有關,實際上全球400多座在運行的反應堆,數十年來重大核事故僅是個位數,從概率上講并不高,核事故的致死率也遠不及交通事故,或核電以外的能源行業。但核電技術本身的安全性是有足夠保障的,他以美國三里島核泄漏事故舉例,多年后的研究結果表明,除去吸煙因素,當地民眾的癌癥患病率沒有增加,由此可見其安全性。而三里島核電站使用的壓水反應堆,和我們中國現在所采用的技術路線是完全一致的,中國現在的反應堆絕大部分都是壓水堆,設計有安全殼,安全性足以保證。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人民安全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核能行業人士,向大眾科普核能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有了公眾的支持,有了人民的理解,核電才能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向前發展。核電的治理,核安全的治理,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分,要確保核電的萬無一失,以排除公眾因對核電技術不了解、不熟悉產生的疑慮,進而增加社會對核電的支持認可,為核電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雙重背景下,核能是非常好的替代能源,但核輻射的危險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原子與灰燼》一書的作者浦洛基教授所言:“當它安然無恙時,核能是世界上最潔凈的能源;一旦事故發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骯臟的能源。”那么我們在發展核能的問題上,要如何處理這其中的矛盾?又如何更安全地去發展核能?

    殷教授指出,核電與其他能源形態相比在環保效益方面與包括太陽能和風能在內的其他新能源形態相比毫不遜色。作為能量密度最高的已知能源,同時也屬于低碳能源,在戰略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核電的技術成熟度經濟性和一般意義上的安全性已經在核電歷史的發展中得到了驗證,大規模利用原子能的技術方案是完全可行的。雖然核輻射具有威脅性,但是人類已經掌握了避免這種威脅性的基本方法。

    周教授隨后介紹,中國在新型反應堆的研發、應用以及自主性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反應堆技術正逐步實現二代到三代的跨越,有關核聚變的研究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并且核能領域也出現了民營資本的加入,整個行業都充滿活力。

    兩位專家最后就《原子與灰燼》一書中描述的六起核事故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雖然人類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核事故有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技術上不夠成熟、管理上存在缺陷、政府監管缺位、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淡漠等等。放在大環境上,也有為了業績忽視安全設施和安全管理,鋌而走險、急躁冒進的行為,這些問題總體而言,是因為核安全文化的缺失。所幸的是,這些帶來巨大損害的核事故也不斷促進我們思考和改進核能安全方面的措施,不斷提高安全標準、增強安全意識,核能行業完全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光伏及儲能展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