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AI尋親”靠譜嗎?

    近日,“河北富豪找回丟失25年兒子”相關話題引發廣泛關注,也使得“AI尋親”技術走上前臺,成為眾多家庭找到親人的新希望。

    2023年12月1日,河北邢臺解克鋒一家終于找回25年前丟失的兒子解清帥。當日,解克鋒一家在返程車上撥通了江西省公安廳刑警總隊民警的視頻電話,對江西警方的大力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據江西省公安廳微信公眾號12月4日發文介紹,“丟失25年的孩子能夠與家人團聚,得益于家人和公安機關的不懈努力;得益于科技手段的不斷創新發展。”

    該文稱,2021年公安部部署開展“團圓”行動以來,江西省、市、縣公安機關綜合運用各種新型科學技術手段,積極助力查找失蹤被拐人員,“將收集的失蹤被拐人員生物信息錄入有關信息系統,運用各種新型科技手段,組織專人開展技術比對,并及時將比對結果下發至屬地,進行落地核查。同時,工作中不斷總結完善有關技戰法,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AI技術支持尋親早已應用

    在此背景下,為此次尋親提供技術支持的AI科技公司北京格靈深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格靈深瞳,SH.688207)也受到外界關注。

    12月3日,格靈深瞳在官方微博賬號發布一則視頻稱,“解克鋒在警方的幫助下找到了失散25年的兒子解清帥,親人團聚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格靈深瞳自主研發的‘跨年齡同親緣人臉比對算法’功不可沒。”

    天眼查APP顯示,格靈深瞳2013年成立于北京,2022年作為科創板人工智能第一股上市。據該公司官網信息,格靈深瞳專注于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與應用場景的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業零售、體育健康、軌交運維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及解決方案。

    格靈深瞳品牌市場總監覃曉飛日前向界面新聞證實,“跨年齡同親緣人臉比對算法”在此次尋找解清帥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但他表示,暫不方便透露更多技術層面相關信息,關于解清帥事件的相關情況,以公安部門的官方說明為準。

    截至目前,江西警方尚未詳細介紹尋找解清帥過程中如何使用了AI技術。界面新聞撥打江西省公安廳相關部門電話,始終未能接通。

    12月4日,格靈深瞳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稱,“公司主要是配合警方提供技術和算法等工具,然后交由警方來應用”,并且“格靈深瞳沒有開發所謂的‘收費版的尋親APP’,也沒有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售賣相關軟件,請大家勿信謠勿傳謠。如果有尋親的需求,請直接聯系當地公安機關報案處理。”

    界面新聞梳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發布公告發現,有關“跨年齡人臉識別”的專利最早在2016年已有申請,申請人為廣東順德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國際聯合研究院。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21項相關專利通過申請并被公布。申請人包括江南大學、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學術研究機構,也包括騰訊科技、北京百度網訊科技等科技公司,還包括山西警察學院、中國銀行和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這類專利常見應用于人臉圖像衰老合成、美圖軟件、娛樂影像和金融等領域,也有應用于對走失兒童的有效識別和刑偵用途。

    公開報道顯示,“跨年齡人臉識別”這項技術于2013年已經開始應用于尋找丟失兒童,此后也陸續被證明是尋回失蹤人員與被拐賣人口的一項高效技術。

    2013年7月,揚子晚報曾報道,智威湯遜北京團隊的工作人員開發了兩個軟件,幫助“寶貝回家”網站尋找失蹤孩子。“若拍下街上的乞討小孩,人臉識別系統將從2萬張圖片(來源于寶貝回家網站中的照片庫)中篩選出最相似的3張照片,通過信息反饋,傳遞到失蹤孩子父母那里。”報道稱。

    2017年,百度開始和“寶貝回家”合作,將2萬條尋親數據接入百度跨年齡人臉識別系統對比評測,并篩選出部分疑似案例。這項技術應用于現實中尋找失蹤兒童的場景時,是通過父母的照片,對比失蹤兒童的照片,讓二者匹配成功。33歲的付貴成為當年運用該項技術被尋回的成功案例。

    同一年,福建省公安廳聯合騰訊優圖實驗室上線了“牽掛你”防走失平臺,用戶可通過微信和QQ等應用軟件,隨手上傳走失者照片,與平臺的圖庫進行比對和信息匹配。2018年,騰訊優圖實驗室還與四川省公安廳合作,開始利用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幫助走失兒童回家。

    最大難題在于法律規范

    相較于大海撈針一樣的傳統尋人方式,更為智能的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持續發展,為尋親帶來了更大的成功可能性。2021年,電影《親愛的》原型孫海洋也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找到被拐14年的兒子孫卓。

    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研究員付彥偉告訴界面新聞,人臉識別技術近年來一直在簡化和進步。“和chatgpt這類大模型的底層邏輯類似,當數據積累足夠多,人臉識別技術也會更加成熟和準確。”付彥偉提到,“技術之外,國內監管層面已經就技術應用進行立法規范,這使得企業在收集數據、使用數據等方面有規則可依。”

    解清帥是格靈深瞳“跨年齡同親緣人臉比對算法”協助找到的第4個孩子。此前該項技術應用的成功案例包括尋子22年的“雷公”找到孩子川川、武漢吳學先找到兒子陳昊。

    格靈深瞳此前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文章中具體介紹了AI尋人的流程:從當地上萬張圖片信息中篩選出千張,再將這千張圖片與直系親屬及家族成員的信息對比,進行相關性排序,比對排查,縮小查找范圍,最后以DNA鑒定作為最終判斷。基于遺傳關系,親屬之間的人臉特征相似性會相對較高,利用這一規律,格靈深瞳所提供的跨年齡人臉識別算法在識別后,會篩選出相關性較高的疑似者,進行賦分排名。

    不過,相比此前各家科技公司已落地應用的“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同親緣人臉識別”屬于人臉識別技術領域更加細分和精準化的突破。

    “人臉識別作為一項研究課題在學術界討論已有很長時間,但獲得算法模型與算法真正應用、解決具體問題之間的鴻溝其實很大。”付彥偉稱,“人臉識別技術從產生到真正落地應用去解決實際問題,中間的過程會很漫長。”

    在被輿論廣泛關注后,格靈深瞳公司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目前公司已開發出這款(跨年齡同親緣人臉比對)算法的軟件,還需要積累更多的案例進行優化。

    “接下來人臉識別落地應用過程中,技術方面并不是最大的難題。”付彥偉認為,“最大的難題可能在于法律規范,涉及到數據的使用主體是誰、監管責任由誰來承擔等方面,這都需要專業學者和相關機構充分討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