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發揮高校優勢,匯聚教育科技人才創新合力

    (閆婷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合作的重要職能,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實施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位一體、協調聯動戰略的重要領域和平臺。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高校要積極作為,勇于擔當,以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一、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的龍頭作用

    第一,高校是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看,產業轉型升級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體系。高校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導向,注重與外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堅持把教育服務創新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考量,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標志性重大成果,為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黨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立足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推動高等教育與科技、產業的貫通融合,注重發揮高等教育在培育高端人才、致力科技攻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政策指引下,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推動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全面提升。

    第二,高校是科技創新攻關和成果轉化的動力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教育、人才在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從頂層設計上將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深度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教育、人才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更加突出強調高校要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十年來,高校獲得67%的國家自然科學獎、72%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集聚了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源。

    第三,高校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世界科學中心和人才中心結合在一起往往是世界學術中心或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實施重大人才工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到加快建設人才強國,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瞄準國家需求,發揮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優勢,《中國制造2025》指出,“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制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深化相關領域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這些政策規定對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產生深遠影響,也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二、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

    總體上來講,進入新時代,從國家發展坐標看,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地位更加凸顯;從國際水平坐標看,教育改革開放趨勢更加凸顯;從現代化建設坐標看,教育對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從以人民為中心坐標看,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更加凸顯。而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任務繁重,頭緒很多,但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根本原則不能動,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不能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使命不能丟。

    第一,要在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把牢方向。教育必須在體現中國特色上下功夫,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我國的大學應該是具有強烈使命和責任擔當的大學。從國家層面來看,要體現國家意志,與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從社會層面來看,要體現社會責任,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從教育層面來看,要體現教育自信,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涵品質。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核心,抓好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這一重中之重,不斷強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為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長成才的堅實基礎。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重要基礎,堅持師德師風第一評價標準,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推動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努力打造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優秀人才。

    第二,要在堅持體制機制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高等教育要發展,根本出路在體制機制創新。唯有如此,才能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在人才培養機制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改革的著力點,在教育目標上更加注重“導向”,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養成;在教學內容上更加注重“更新”,注重學生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在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互動”,注重多采用參與式、討論式、交互式、個性化的教學。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方面,要深化大學內部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以職能部門和專業院系為依托,以學術委員會、教代會、理事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化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既相對分離,又相互促進,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機制。在教育評價機制方面,要深化以完善評價為牽引的教育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真正樹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以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要在堅持服務國家需求中彰顯教育使命。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應在主動對接國家人才需要和創新需求等方面擔當更為重要的責任,聚焦國家需求,適應社會需要,提升支撐和引領能力。要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把握基礎研究這個“總機關”,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深化基礎學科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動態調整優化學科設置,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建好建強經濟高質量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等協同合作,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要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強學科頂層設計,主動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依托產業學院和產教融合平臺,落實人才培養聯動機制,落實產教融合發展機制,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質量培養人才、高標準科學研究、高速度融入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要提升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要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師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雙創教育體系,廣泛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等雙創平臺,全面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貢獻度,努力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行業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用實際行動回答好“教育強國,高校何為”,以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實際成效服務支撐現代化建設篇章。

    三、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高校辦學治校的首要任務

    第一,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是孕育人才、匯聚人才、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的重要場所,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追求優秀卓越目標,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要發展素質教育。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把知識傳授、素質提升、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深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互促的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加強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形成“五育”并舉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二要深化教學改革。深入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將“知識創新”的理念與思維落實到教育教學改革全過程,大力創新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一體化貫通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實現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的全面提質增效,增強人才培養的資源支撐度,統籌好校內外各種資源,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形成高質量育人體系。三要創新體制機制。瞄準國家現代化建設重點領域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著力加強相關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以新思路、新舉措進行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努力形成超常規的貫通培養機制、協同育人機制,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為破解現代化建設的各種難題提供最有力、最有效、最優質的人才供給。

    第二,堅持“四個面向”,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充分發揮人才集聚、學科交叉、基礎深厚的優勢,積極瞄準“四個面向”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一要聚焦發展需求。要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布局、產業結構,瞄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展需求,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構建,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辦好特色優勢學科專業,扶持和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形成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學科專業動態調節機制,強化有組織科研,切實擔負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二要聚焦原始創新。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緊密圍繞“卡脖子”技術問題,不斷強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以創新制度機制為支撐,探索符合高校特點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圍繞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從0到1”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形成高水平原創性突破,搶占引領未來戰略發展的制高點。三要聚焦成果轉化。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難題,從科技創新中尋找解決方案,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和高水平科技賦能,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與產業發展鏈條,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堵點,進一步構建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全力打造國家重要人才中心。高校同時肩負著人才培養與人才集聚的重任,既要培養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要以人才引領發展的理念,優化人才發展制度環境,建設高校教師隊伍人才高地,全力打造國家重要人才中心。一要注重平臺牽引。依托和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用大平臺、大項目、大團隊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高層次人才組建大科學團隊、主動承擔國家戰略任務,鼓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的高層次人才長期沉浸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二要培養青年人才。完善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和使用機制,推動頂尖學者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大長期穩定支持的力度,增強人才自主培育能力,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學術潛力和創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為青年人才深入“無人區”潛心耕作提供條件和制度保障。三要營造良好環境。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鼓勵創新、鼓勵合作,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的環境氛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破除“五唯”痼疾,著力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著力構建結構合理、梯次遞進、全程激勵、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體系,努力讓人才享受良好待遇、獲得最高禮遇、擁有發展機遇,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高校應有貢獻。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