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首批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先試。
一年來,個人養老金先行工作平穩有序,參加人數不斷增加。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4030萬人,較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數量翻倍。
不過,數據顯示,實際繳費比例和賬戶平均繳費水平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截至2023年3月底,僅有900萬名開戶者完成了資金繳存,約占同期開戶人數的30%。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實施過程仍面臨著社會認知度不足、“開戶熱繳存冷”、投資收益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和挑戰。如何提高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和參與率成為行業必須回答的課題。
超4000萬人開戶、700余款產品“上架”
個人養老金試點落地一年之際,賬戶開戶熱潮不斷升溫,普及度也快速提升。
根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到4030萬人。
與此同時,個人養老金賬戶可選產品也在不斷擴容。
記者查詢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公布的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發現,截至11月17日,個人養老金產品已超過700只,其中儲蓄產品465只、基金產品171只、保險產品95只、理財產品19只。
近期,多家銀行已密集開展非試點地區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預約開戶活動,范圍涵蓋了江蘇、山東、廣東、云南、陜西等多個省份。這被認為是試點地區有望擴圍的信號。
不過,“開戶熱”下“繳費冷”的問題正持續凸顯。
根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由此推算,繳費人數僅占開戶數的約三成,單個賬戶平均繳存資金約為2316.47元。
另據有關數據,截至2023年3月,有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水平2022元。由此推算,繳費人數僅占開戶數的約三成。
在記者隨機采訪的多位居民中,“開了戶一直沒投”“是什么不太了解”和“感覺交了沒用,社保都要打個問號,就沒必要再交一分錢”的心態占了上風。
總體勢頭向好,但為何又“叫好不叫座”?
產品業績分野,“吸睛不吸金”?
根據相關規定,個人養老金賬戶里的資金將以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存,享受活期利息。公眾可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個人養老儲蓄、理財產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自主決定投資計劃。而從收益、風險和流動性等不同維度來看,四大類產品各具特色,各有優劣。
現實也是如此,不同類型產品的業績表現產生了明顯的分化。
從當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中的各產品收益情況看,19只養老理財產品均錄得正收益,但基金產品整體收益不佳,超八成產品自成立以來收益為負。
“這是我買的所有基金里表現最差的,沒有之一。”家住北京朝陽的王女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坦言,去年11月,個人養老金賬戶甫一開閘,她就在招行開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并在三只主推產品里選擇了華夏養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 Y基金。然而,倍感遺憾的是,持有345天后,王女士持倉收益率為-7.24%,虧損1738.40元,“已經把稅收優惠虧沒了”。該基金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也為-8.61%。該基金的封閉期為3年,目前還不能贖回。
“準備到期就贖,不拿了。”王女士直言,“表現太差了。”
不過她表示,自己未來還將繼續參與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但基金的風險還是相對較高,未來可能會在養老保險或養老儲蓄中選擇一種產品,“友邦保險的客戶經理老讓我買他們新上的產品,但我今年沒額度了。”
在金融機構工作的周先生則向記者直言,自己根本沒打算開戶,因為“看不上那點收益”。
面對低迷的資本市場,以穩健著稱的養老目標基金整體收益水平并不理想。
當前,我國個人養老金基金多采用養老FOF形式運作。《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查閱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個人養老金基金共計171只,其中僅有31只收益為正,近八成產品收益為負。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表現較好。當前存續的19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均為公募開放式凈值型、最短持有期產品。這19只產品以穩健為主要特征,大部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產品風險等級基本為中低風險和中風險。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顯示,截至11月17日,這19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自成立以來均取得正收益。
較之于基金、銀行理財等其他產品,個人養老金儲蓄和保險產品勝在“保本保收益”,可以滿足低風險偏好人群需求。
儲蓄產品方面,目前共有465只儲蓄產品。特定養老儲蓄產品于2022年11月啟動,由工、農、中、建4家大型銀行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和青島5個城市開展試點。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3種類型,產品期限分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檔,產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的掛牌利率。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在不同試點城市的利率不同,整存整取最高年利率約為3.5%~4%。
保險產品方面,目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共有95款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全保險、年金險、專屬養老保險三大類,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又有分紅型和萬能型產品的區分。稅延養老保險也在今年正式與個人養老金制度銜接,相關產品被納入個人養老金保險行列。
“個人養老金賬戶繳費人數和人均繳費金額較低,主要是因為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剛剛開始,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進行投資期限超長,國內投資者比較陌生,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指出,去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有部分養老基金、理財產品由于受資本市場下行影響,出現負收益,低于投資者預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的意愿。
而在他看來,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出現“叫好不叫座”,還與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本身、個人養老金賬戶可投資的產品偏少、部分銀行前期營銷方式等三個方面因素有關。
“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進行投資,可以享受稅收遞延和優惠政策,但目前優惠的力度并不大。而個人養老金賬戶年度投資上限是12000元,對一部分群體而言沒有吸引力。”他表示。
針對個人養老金“開戶熱繳存冷”現象,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指出,一方面這可能與銀行的營銷方式相關。不少銀行為了吸引開戶,往往通過“發紅包、贈禮品”等方式吸引投資者。這使得一部分并沒有明確投資想法的參與者去開了戶。另一方面,有投資需求的參與者,對于賬戶的投資收益可能缺乏信心。大部分投資者在繳費之后,投資選擇比較被動。有數據顯示,有超過六成的投資者直接選擇了養老儲蓄存款,選擇的原因是這個品種絕對保本,且利率相對可觀。而選擇主動投資或進行權益投資的用戶則相對較少。但對于權益類產品來說,由于短期收益率不太樂觀,對目前已經開戶,甚至購買了一些產品的投資者而言,未來繳費積極性可能會受到影響。
王女士的個人養老金賬戶
第三支柱的建設將是“持久戰”
“目前,個人養老金僅在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先試,范圍較窄。事實上,作為一個自愿參加的制度,完全可以全面放開。只要有能力、有意愿繳費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都可以參加,相信試點經驗很快能夠過渡到全面推廣的階段。”董登新向記者分析指出。
不過業內普遍認為,養老第三支柱的建設將是一場“持久戰”。
在董登新看來,試點結束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全面推廣,還有一個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個人養老金的稅制問題。目前,針對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的通行做法有兩種,即只對繳費征稅(TEE)或稅收遞延(EET)兩種模式。TEE模式是在繳費階段征稅,投資階段、領取階段免稅;EET模式是在繳費階段、投資階段免稅,領取階段征稅。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采用單一的EET稅制,也就是說個人養老金不是稅收豁免,而是稅收遞延。這樣一來,對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優惠會存在一些矛盾之處。在繳費環節,我國不少中低收入者并不繳納個人所得稅,但其有繳納個人養老金的收入和能力。如果將未征所得稅的收入繳納個人養老金賬戶后,最終領取時卻需要補繳個人所得稅。
他建議,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在征稅模式上EET與TEE并存,給投資者二選一的權利。高收入者自主選擇EET,而中低收入者則自動選擇TEE,從而有助于提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覆蓋面。
董希淼建議,下一步,應進一步優化調整個人養老金制度。財政稅務部門、金融管理部門應該在稅收優惠、產品準入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比如,對個人養老金產品實施稅收遞延政策后,整體稅率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對年收入6萬元以下的人群,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如何享受稅收優惠還應進一步采取措施。同時,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上限還可以進行適當調整等。個人養老金賬戶實行封閉運作,目前支取條件較為嚴格。是否允許參加人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如罹患大病等)提前支取,還可以進一步研究。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要推出更多符合投資者需求的專屬產品。特別是銀行要引入更多的同業產品,讓投資者有更多、更豐富的選擇,提高投資者開戶之后的投資意愿。
董登新亦表示,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而言,能否做好投教和投顧是其一,更為關鍵的是能否開發出滿足個人養老金參加人多樣化需求的產品。這還是要通過金融機構的投資管理能力來體現。
“個人養老金制度有沒有吸引力,最終能否獲得老百姓的認可,很大程度上考驗的是金融機構的產品研發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這二者缺一不可。”董登新說。
董登新表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20多年的年化平均收益率高于8%,企業年金近10多年的年化收益率也高于7%,也有理由相信個人養老金賬戶在相當長的封閉期,平均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6%以上。金融機構應該也有能力去達到這個水平,應當給金融機構這樣的壓力。
“從個人投資者的角度而言,個人養老金賬戶是長達20~30年的封閉積累,如果真正決定參與,也要有參加的信心。”董登新說,個人養老金賬戶是一個自愿賬戶,確實也需要投資者自主決策。具體產品選擇,就要看投資者的個人風險偏好,如果喜歡炒股的,可以選擇權益類的基金。如果是風險厭惡型的,可以選擇現金類產品。
“個人養老金賬戶并不是一個保險箱,也沒有國家的信用擔保,完全是一個市場化自愿運行的賬戶。這完全取決于個人的認識和觀念,千差萬別,不可能整齊劃一。”董登新說,“所以可能有些人參加之后中途不繳費了,這都很正常。”
他舉例說,美國的私人養老金,包括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總體規模很大,但分布很不均衡,既沒有第二支柱也沒有第三支柱的美國家庭占36%。所以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和運行,人們投資觀念的轉變,可能需要長時間的探索。
“投資者也需要用身邊生動的數據和案例來說服自己,看看別人10年20年累積了多少財富,這需要一個過程。”董登新直言。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