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愿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紀念梁希先生誕辰140周年
圖文:張瑛春
(梁希先生)
“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1】這是梁希先生作為林業人的神圣使命,也是他為中國林業事業奉獻一生的真實寫照。
梁希先生是我國杰出的林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新中國第一任林墾部部長,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發起人之一,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首任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屆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新中國林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梁希先生1883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吳興縣雙林鎮,1958年12月10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5歲。先生數十年如一日,胸懷綠色夢想、堅守報國初心,將畢生精力和心血傾注于我國林業建設和發展事業,為中國林業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卓越貢獻彪炳史冊,愛國情懷和感人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林業人不斷前進!
今年是先生誕辰140周年,每當翻閱精心保存的梁希先生的資料,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他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高尚品格,深深刻印在我的腦海里,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林業工作者,我緬懷先生愛國情懷和豐功偉績,弘揚和傳承其科學精神,表達對先生的敬仰之意!
1978年9月,我從北京林業學院畢業分配到甘肅小隴山,一直工作到退休。與梁希先生雖未謀面,但深受其恩,受益匪淺。剛上班,就聽單位老同志經常講梁希先生騎毛驢考察小隴山的感人故事,后來調機關工作,編撰《小隴山林業志》,奔波于檔案館、圖書館及相關單位查找資料,光復印的報紙就達20多萬字,收集了好多的相關資料。2014年8月24日,湖州市廣播電視臺拍攝歷史記錄片《梁希小隴山考察記》,通過交流,走訪座談,還原了考察小隴山的過程,對梁希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雖未面見先生,但他的科學精神、高尚品格、愛國情懷,深深刻印在自己的腦海中。他仿佛一顆參天大樹,始終站立在渭河、黃河岸邊。先生離開我們已56年了,但他對中國林業建設做出的歷史性貢獻,與青山同在,與日月同輝。
深入考察 情系小隴山
“讓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2】這是梁希先生的著名詩句,也是對中國林業的美好愿景,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思索林業與國家民族的深層關系。20世紀20年代,梁希就認識到了森林對于國計民生的戰略意義,大聲疾呼,身體力行。 1949 年 9 月 21 日,梁希作為自然科學家首席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同年 10 月 19 日,周恩來宣布政府機構及領導名單,提名梁希為林墾部部長。梁希遞上一張便條:“年近七十,才力不堪勝任,仍以回南京教書為宜。”周恩來回復了一張便條,鼓勵他“當仁不讓。” [3] 梁希讀后,心情激動 ,再遞一張便條“為人民服務,萬死不辭。”【4】 從此,新中國的林業事業便與梁希的名字連在了一起。
1950年7月,林墾部接西北農林部公函,主要內容為準備開發小隴山森林,以備鋪設天寶鐵路作枕木之用;8月準備架設鐵索道。再接公函,輕便鐵路不能久等,急需木材,擬開發小隴山。
1950年9月初,已是67歲高齡的林墾部部長梁希不顧年老體弱,親自帶隊前往小隴山北部割漆溝、辛家山一帶勘查。從寶雞去小隴山必先到胡店,這一段鐵路的運營尚未完全恢復正常,先生及隨行人員乘座一列貨車加掛的一節戰時用的救護車廂。由于鐵路方面疏忽,忘掛車廂,一夜竟在原地未動。梁希坐在麻袋上,用一支鉛筆在紙片上草就一首頗為風趣的詩:“登車車不發,局促似雞棲。一覺雞鳴后,依然在寶雞。”火車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達胡店。從胡店到小隴山只有一條小道,先生便乘一輛老牛車進入。有人勸先生:“梁部長,不然就到此為止吧,再往前走,恐怕您身體吃不消。” 先生說:“從北京到這兒,我們跑了這么遠的路,就是要親眼看看小隴山的真實面目,怎么能剛看到點影子就打道回府呢?”先生深入小隴山北部割漆溝、辛家山一帶勘查,直接決定了小隴山的命運!
考察隊早出晚歸,鉆密林,涉溪水,整整三天,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小隴山林地面積15萬公頃,林相非常差,能做枕木的針葉樹寥寥無幾,實際可利用的木材蓄積量僅為54萬立方米。由于山勢險峻,極傾斜的山坡上樹木很難更新。“這54萬立方米的木材蓄積量,就是存銀行的老本,窮也不能用老本啊。” 【5】梁希親自動手寫出《西北林區考察報告》:一是向西北農林部提供關于處理意見,停止建設輕便鐵路,制止秦嶺林場包工伐木,把秦嶺林場在小隴山的業務擴充到護林與造林,把小隴山劃歸秦嶺林場管理。二是向西北財委會和農林部提供處理意見,組織西北統一的木材調配機構,以相當的代價,收買民間占有的天然林,作為國家投資,由林業機關管理經費,對失去林地的人,給以耕地,發動民眾、軍隊,包括少數民族,保護森林,建造森林,把山上濫耕的農民組織起來,為林場服務,防止濫墾。 西北方面提出調東北木材進關,恐怕運費太高,先生同東北取得聯系,那里的木材運輸的成本,要比鋪設窄軌鐵路,再伐木的成本低得多。如果小隴山的林子伐光了,將來恢復的成本更高。這一決策與其說為西北人民保存了一片綠色,倒不如說為中華民族的血脈—黃河保住了一股清流!
梁希一行離開小隴山的時候,林場場長魏辛請先生題詞。先生揮毫寫下:“卻愿所來徑,蒼蒼橫翠微”。【6】他在小隴考察時還寫下《天寶路貨車中》《胡店》《秦嶺林場曉起》《牛車上作》等10首詩作,在《東岔村》中寫道:“松風柳露木橋頭,下有清泉石上流。說是九溪十八澗,教人低頭憶杭州。”【7】在《騎驢上割漆溝》中寫道“高山流水路悠悠,紅櫟青松割漆溝。添個白頭驢被客,許叫人畫更風流。” 【8】 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赴西北、東北及浙江等地林區進行實地考察,其中花時間最多、下工夫最大的是對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小隴山林業建設的考察。在所寫的文章和報告中多次提到甘肅小隴山、渭河、黃河治理,對甘肅小隴山及西部林業建設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表達了梁希先生對小隴山的眷戀和熱愛,表達了對中國林業關心和黃河安瀾的關注!也表達對新中國林業的綠色夢想。梁希先生永遠激勵著一代代小隴山人接續奮斗,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科學經營 建設小隴山
小隴山林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我國秦嶺山脈的西段,林區行政區域分屬甘肅省天水、隴南、定西三市八縣(區)的部分行政區域。林區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是長江、黃河上中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林區總面積83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3451.3萬m3,森林覆蓋率63.6%。 是兼有我國南北特點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區和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場群。
1962年,經國家計委批準,建立了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幾代小隴山林業人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傳承和賡續梁希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小隴山生態建設品牌”在西北大地熠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之路。
1963年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與中國林科院合作,全面系統的開展小隴山次生林綜合培育技術研究,先后編制各類生產技術標準、規程、管理辦法50多項。對我國北方次生林區提供了樣板,20世紀80年代以來,小隴山積極開展部省聯營用材林基地建設,開展優良樹種及速生豐產技術等方面的實驗研究,為隴東南及周邊地區推廣日本
落葉松6.8萬km2。為后備資源培育提供了科技支撐,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2000年, 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重點實施區建立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小隴山科技合作實驗基地,中國林科院王軍輝研究院團隊先后突破了強化育苗、雜交育種等技術,形成了引、育、繁、推一體化的遺傳改良和栽培技術體系。惠剛盈團隊突破了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為小隴山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極大地提升了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為小隴山林業可持續經營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日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媒體以“打出中國牌創出中國路”為題,對森林經營技術進行了系列報道,展示了小隴山森林經營成果。
60 多年來,小隴山始終堅持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相結合的原則,持續開展林業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技術示范,依托甘肅小隴山沙壩國家落葉松和云杉良種基地、國家云杉種質資源庫、甘肅小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甘肅省次生林培育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平臺,與中國林科院、北京林業大學、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天水師范學院等科研院校開展長期合作,先后開展林業科學研究、推廣示范課題300余項,通過地市級以上鑒定260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地廳級以上科技進步獎73項,為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近年,小隴山創建了甘肅省次生林培育重點實驗室和次生林培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全面啟動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完善了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文化體驗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全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小隴山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示范點”和“國家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試驗示范點”建設單位。全國首批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單位,先后獲得“全國營造林先進單位”、“全國林
業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先進集體”、甘肅省“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梁希先生考察過的東岔林場已成為國有林場的排頭兵和“樣板”,林地總面積已達到2.84萬公頃,林木總蓄積231.9萬立方米,桃花溝已成為森林公園景點,可同時容納180余人就餐;割漆溝毛栗子、獼猴桃等林副產品,經濟效益持續提升,林區職工生活大為改善,林區職工都采上了生態暖、喝上了干凈水、吃上了新鮮菜、穿上了新工衣。如今的小隴山,森林面積,蓄積和森林覆被率同步增長,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綠色經濟全面發展,職工文化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小隴山已成為甘肅及絲綢之路的重要生態屏障,西部地區的綠色明珠。
梁希精神 賡續小隴山
梁希擔任林業部部長歷時9年,1958年9月,梁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讓綠蔭護夏,紅葉迎秋》,對森林發出了最后的謳歌,也對中國的綠化前景做了迷人的憧憬。文中寫道:“綠化這個名詞太美麗了。山青了,水也會綠;水綠了,百水匯流的黃海也有可能逐漸地變成碧海。這樣,青山綠水在祖國國土上織成一幅翡翠色的圖案。” 同年12月10日,梁希與世長辭,留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梁希精神,集中體現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今年是梁希先生誕辰140周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部署,強調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對林業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紀念梁希,就是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學習和緬懷梁希先生的偉大人格,傳承和弘揚梁希先生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為推動林業和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我們要學習梁希先生樂于奉獻,勇于擔當、敢作敢為,善作善成的高尚品格,深入林區干事業,扎根基層搞研究,把實驗田建在青山綠水間,把論文寫在林草大地上,努力推進科技創新, 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努力譜寫美麗小隴山建設新篇章,一步步將先生 “卻愿所來徑,蒼蒼橫翠”的愿景變為現實。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小隴山的山是有靈性的山,小隴山的水是靈動的水,小隴山的樹是有靈魂的樹,而小隴山的人也是有靈氣的人了。我堅信小隴山必將牢記先生夙愿,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職工提振精神、踔厲奮發、毅勇前行,圍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為主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構建以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發展生態富民產業,為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和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瑛春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原科教處長 正高級工程師)
【1】(《中國林業》2卷3期,1951年 )
【2】(《梁希文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228頁)
【3】 (《中國林業產業》2018年 69頁)
【4】 (《中國林業產業》2018年 69頁)
【5】 (《梁希文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228頁)
【6】(《梁希文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229頁)
【7】(《梁希文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300頁)
【8】(《梁希文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300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