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節假日調休問題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今年關于調休的討論尤為熱烈。“五一其實只放1天”等話題多次沖上熱搜。有觀點認為調休制度不合理,是時候取消了;有觀點認為有的調休“誠意不足水分足”;也有觀點認為,調休存在合理性,一味吐槽調休并不能解決休息不夠的問題;更有觀點表示調休的最初目的本就是為了刺激消費而非尊重勞動者的休息權利等。
去年五一調休同樣引發熱議,當時清華大學專家表示“五一調休是動了腦筋的做法”。
媒體2023年報道截圖
目前網上反對調休的聲音最多,原因也很簡單,拼湊的長假“假象”,降低了公眾的幸福感,引起越來越多的不滿。媒體頂端新聞率先呼吁“當調休安排與之矛盾、人民群眾怨聲持續不斷,就應該聽取意見、盡快調整。反對調休的聲音,不能裝作聽不到”。
央媒中國之聲更是直言“放假,絕不是假放”,無論支持調休還是反對調休,都是民意的表達,綜合各方訴求,實現統籌安排,優化假日布局,以更好地促進假日消費,提升民眾福祉,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薪年休假制度也不能原地空轉,落實好這一制度安排,勢在必行。
“浙江宣傳”揭秘調休之爭背后的真問題
當前要解決“調休效果好不好”的問題 而不是一味“否定”調休
調休從1999年開始,已經伴隨國人走過了25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只有4個法定節假日:元旦(1天)、春節(3天)、勞動節(1天)、國慶節(2天),共7天。調休的誕生是基于現實國情和回應群眾期盼的考慮。為滿足群眾休息休假和團聚省親需求,緩解春運壓力,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變得強烈,1999年,國務院將7天法定節假日增至10天,春節、勞動節、國慶節各3天,與前后周末拼接形成3個7天長假。這便是調休的最早由來。
2007年后,全國法定節假日增至7個: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的時間依照農歷確定,元旦、勞動節和國慶節依照公歷,清明節依照節氣。節假日與雙休日不能“無縫銜接”,若沒有調休,那么部分節假日與雙休日之間就會間隔一兩個工作日,導致假期“碎片化”,這會造成諸多不便。所以調休有它的進步意義。
2008年,“五一”黃金周被取消,改為短假期,共3天,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3個短假期,放假總時間也由10天變為11天。
2023年10月,國家發改委曾公開回應調休問題,調休是放假安排中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話題,是否調休以及如何調休,目前社會公眾的觀點差異比較大。總體而言,調休比不調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調。
但是,當前日益激烈的爭議也不得不引起重視。調休帶來更多調整生活的時間和空間,客觀上還促進了假期經濟的紅火。但有人經歷調休之后,反而覺得“累覺不愛”。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雖然喜提小長假,但很多人一想到周末補班就焦慮。以損失周末為代價的小長假,盡管總休息天數不變,還是會讓人產生失落感。比如,長時間工作令人疲憊。調休帶來的另一重影響,就是上班族要比原先連續工作更長時間,一些“單休黨”更甚。此外,調休形成的小長假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工作休息節奏,可能導致“節后綜合征”,影響工作效率。
就此問題,浙江省委宣傳部公號“浙江宣傳”刊文表達了立場,其稱一味否定調休,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任何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不管怎么調休都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調休制度現在面臨爭議的原因,與其說是調休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不如說是社會發展變化產生了新情況。很多網友吐槽調休制度,不一定就意味著不調休有多好、調休有多么不好,而是通過吐槽,表達出了人們對工作的要求、對休假的需求、對旅游的渴求更加理性多樣,更希望通過休假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今天我們看待調休制度,不是調休該“有沒有”的問題,而是要著力解決調休效果“好不好”的問題。
浙江宣傳提出四點看法,一是對節假日的優化調整多些耐心,《國民旅游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就提出,要繼續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分布格局,制定休假相關制度需要考慮各種因素,相信針對當前各種爭議和呼吁,結合我國實際,相關部門會進行統籌考慮、作出決策;二是對抵制無效加班“內卷”多些決心,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執法;三是對落實帶薪休假多些用心,如重視帶薪休假的落實;四是對地方探索靈活休假多些關心,2015年國家出臺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帶薪休假制度,實行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至今,已有河北、江西、重慶等多個省份曾出臺鼓勵2.5天休假的意見。還有部分企業和地方開始試點“上四休三”制度或是“隔周三休”等模式的錯峰休假。
如果調休真難以取消 節假日可以增加嗎?
胡錫進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 雙休政策參與者稱增加不如落實年假
對于調休能不能取消的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23年10月25日發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的五大突出亮點”中就有所回應,“總體而言,調休比不調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調。”
對于目前假期制度,公眾最多的反饋是“累”,我國從2007年對法定全民節假日進行調整后,節假日天數在十余年來再未變化,增加節假日的建議可行嗎?
大家最直觀的想法,從緩解社會壓力的角度來說,增加假期可以適當對沖調休的影響。當代年輕人在“996”“007”的常態下,不少人只能用躺平、佛系來自我安慰。多放兩天假,效率提上來,恐怕才是優解。從經濟社會變化的角度來看,多放假有利于擴大內需。當下消費疲軟、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而且密集出游導致人流扎堆,很多人不敢出門。不如在保障正常雙休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長假數量,讓人們更愉快地合理消費。
媒體界面新聞采訪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其表示制定休假相關制度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一般情況下,年度的休假長度由勞動效率決定。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為11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非工作日總計在115天左右,占比超31%。王琪延指出,這個休假時間安排符合國內的勞動效率以及人們的實際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優化調休制度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比如帶薪休假制度落實,使人們可以自由組合假期。要切實維護職工帶薪休假制度落實到位,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對于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的,要嚴懲不貸,否則目前有關帶薪休假的政策只能是一紙空文,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要定期監測和評估帶薪休假制度落實情況,明確目前有多少用人單位切實貫徹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通過政策破解,持續推動帶薪休假制度貫徹落實。
而增加假期也并不是毫無可能。2022年出臺的《國民旅游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就提出,“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布格局”。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吳必虎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過調休,我們初步解決了長假“有沒有”的問題,現在討論增加假期、少調休,確實已經到了要解決“好不好”的階段了。
“接下來要不要增加1至2天假期,增加以后放在五一或者春節,還是放在哪,還需要征求意見。”吳必虎說。
知名大V胡錫進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其認為圍繞假日調休的爭議非常多,著實眾口難調。給五一增添兩天假日,恢復十一水平的黃金周,是緩解公眾這一情緒的最好辦法。國家的假日安排已經十幾年沒調整了,而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的人們很需要一個十一水平的五一黃金周。而且我們的國家有實力再增加兩天公共假日,至少再增加一天,改善五一用一天假日湊成五天假期而不得不調休產生的疲倦感。
雙休政策制定工作參與者武欣談及如何解決調休矛盾表示,我國現有的11天法定公休假期已與發達國家相當,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增加假期天數,而在于如何有效落實帶薪年假制度。
央視網:公共假期需兜底 溫和改良是出路
最小干預原則 把調休背后利益考量從“功利性”轉到“人性”中
針對調休問題的補充討論,來自專家與媒體的建議中更清晰也更常提及的一條,就是帶薪年假的落實。客觀來說,年假全面、不打折扣地落實,關鍵在于成本由誰分擔。
央視網表示帶薪年假的落實當然是必爭之利,但現階段看,全面強制并非朝夕之功,遠水解不了近渴,當前最經濟的方法還是增設公共假期來兜底。所謂假期兜底,即用行政手段,明確賦予勞動者更多休息的權利,對于勞動者來說,這就省去了談判的煩心程序,對于個別企業來說,即使想罔顧法令悄悄開工,但礙于上下游產業鏈均已停擺,自己想“卷”也“卷”不動。平等的福利也意味著相對的公平,全面休息讓競爭關系處于暫時冷凍與真空狀態,讓競爭主體之間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呼應勞動者權利的同時,也緩解了企業的焦灼,堪稱最優解。
在這一輪針對調休的爭論中,不乏有人提出希望更大范圍休假的感性呼吁,勞動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時也要看到,大范圍的休假涉及深刻的利益格局調整,尤其要注意到,當前外部經濟形勢的變化。羅馬并非一天建成的,即便這些理想化呼吁都能實現,但若一些小微經營主體連日常運轉都難以維系,對勞動者來說,這也是一種飲鴆止渴。
相比激進的呼吁,溫和的改良才是首選。比如,能否將調休選擇權真正交給勞動者自己,愿意以調休方式換取更長假期的就讓其堅守崗位,想讓閑暇時間能夠相對分散的就放棄調休;或是在調休后的假期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減少需補班的頻次,比如從“上一天休一天”改為“上一天休兩天”等等。這樣也能給企業以及當前的利益格局更多的過渡時間,就像當初以大小周輪休取代單休制一樣,畢竟,從長遠看,取消調休,讓假期以增的面貌出現,而不是以調的形式出現,是當前主流輿論所期待的。
可以預期的是,在公共福祉面前無論或大或小善意的釋放,都將迎來輿論的熱烈歡迎,官方需要積極回應。更何況,目前來說,我們的社會已經有能力在雙方調和之間做得更好,就應從歷史的慣性思維中抬起頭來,直視現實。
說到底,把調休背后的利益考量從“功利性”轉到“人性”是題中之義。1999年第一個調休而來的國慶黃金周登上歷史舞臺,這一嶄新機制刺激了旅游市場,獲得極大回報,彼時,7天內全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據媒體披露,7天的花費相當于上一年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5.9%、國內生產總值79553億元的0.18%。回望1999年第一次調休收獲的經濟發展成果,此刻對調休制度適當的改革,在解放生產力和促進消費能力提升上,未嘗不是新的精彩一招?
對此,你怎么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