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學 > 穆明祥專欄 > 正文

    穆明祥 :秦腔“旦角皇后”——馬友仙

    秦腔“旦角皇后”——馬友仙    

    穆明祥    

    近日翻閱老照片,一張與秦腔表演藝術家馬友仙先生合影的舊照片(具體拍攝的時間記不清了,少說也有數十年了吧),勾起了我一段往事回憶。  

    43f896dfc0508dc27b47b70cb687273

    記得當年(具體月份亦記不清了)曾任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的國家一級導演、編劇李繼祖(馬友仙的愛人)先生來蘭拍戲,我的好友李明慧先生約我前去拜訪,李繼祖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我們交談甚恰。臨別時,李先生對我們說:“過幾天你馬姐要到蘭州來唱戲,到時我請你們看戲。”我們應諾道謝而歸。  

    沒過幾天,李繼祖先生打電話給李明慧先生,說演出時間已經定了,讓他去取票。李明慧先生隨即取回了票,并約我一同去看。  

    是日(具體時間記不清了),晚8時,馬友仙在蘭州劇院演出《竇娥冤》,我們準時去看。    

    馬友仙先生不愧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代表性傳承人。其飾演的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對劇情的把握準確,演繹到位,感情色彩極其濃郁;尤其是其唱腔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音質清麗、純凈甜美、迂回婉轉、抑揚頓挫、把控游刃,猶如金鐘撞擊、珠玉墜盤,穿透力極強,難怪被譽為秦腔“百靈鳥”、秦腔“旦角皇后”和“人民藝術家”。觀其演出,真可謂享受到了一場視聽盛宴。  

    劇組提前安排好了我們與馬友仙先生的合影議程。當晚演出結束后,我們便來到了臺上,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帶妝合影(見圖片)。合影結束后,我們約好過幾天再去拜訪,隨后馬先生去卸妝,我們也隨即告辭。  

    后來由于其它原因所致,未能赴約。直到2010年4月初,我應邀參加在陜西黃陵舉辦的“庚寅(2010)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結束后,利用空閑時間和正在西安政治學院讀書的兒子穆旭一同專程去拜訪馬先生,遺憾的是她剛去外地辦事,不在家。馬先生的姑娘接通電話(好像在電話里說是她在咸陽還是哪里現在記不清了),我們互問安好,她也表示很遺憾,并問我能否等她一半天,待她回到西安最好見個面。我說我已經買好了晚上回蘭州的票。就這樣,我只好在電話里跟馬先生道別。    

    馬友仙,女,漢族,1944年4月29日生,陜西合陽人。8歲考入咸陽大眾劇團,學演小旦、兼演青衣,10歲以一曲《柜中緣》唱紅了咸陽以及鄰近地區。后來又推出《走雪》《河灣洗衣》《打漁殺家》等。當時因其唱腔優美、音質清麗、做功扎實而轟動劇壇。隨著其刻苦學習和技藝上的不斷提高,后來分別在《游龜山》《五家坡》《三滴血》等大型劇目中擔任主角。  

    1960年,陜西省首屆青年戲曲演員觀摩演出,馬友仙以一曲《斷橋》震驚四座,受到西安地區戲劇專家和廣大觀眾好評,并獲得青年演員優秀表演獎;1961年被調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在著名戲劇藝術家馬健翎、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正敏;著名導演史雷、韓盛岫和李文宇專業教師的言傳身教與精心培育下,演技大進、聲名俱增,為其能成為“馬派”創始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馬友仙的代表劇目少說也有數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有:《斷橋》《竇娥冤》《謝瑤環》等,尤其是《斷橋》,據說婺劇《斷橋》周恩來總理生前譽為“天下第一橋”。至馬友仙赴京演出秦腔《斷橋》,北京某戲劇權威人士乃以“第一橋”許馬,可見其演技與藝術成就之高。其社會任職頗多、所獲榮譽亦眾。    

    今年是馬友仙先生80華誕,祝愿馬先生健康長壽,藝術青春長駐。    

    最后以: 《馬友仙演出〈竇娥冤〉觀賦》一首作結。 詩曰: 世有不平事難免,《竇娥冤》屈大于天。 精研人物切斯劇,深解其情歌友仙。 高亢聲能震霄漢,低沉語可動心弦。 登臺一唱鬼神泣,贏得秦腔“金嗓”傳。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