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萬盛北里社區開展親子共成長活動紀實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楊巖)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現代化的設施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手機游戲影響著兒童成長,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轄區未成年人的課余生活,仲夏六月,北京市通州區萬盛北里社區聯合北京耀晨心理健康促進中心開展了“青力締造,助力成長”青少年服務項目親子共成長系列活動,讓兒童了解非遺、走進非遺、熱愛非遺,讓非遺傳承的“種子”在少年中生根、發芽、成長。
皮影“親密接觸”增親情
兒童節,萬盛北里社區開展了皮影制作活動,帶領孩子們零距離感受中國非遺文化魅力。非遺老師向孩子們介紹皮影戲的起源和發展,讓大家了解皮影戲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使孩子們對皮影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社工給孩子們發放皮影制作材料,并展示如何使用畫筆和剪刀等工具制作皮影人物。在社工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動手制作皮影人物。孩子們在老師和社工的幫助下,嘗試制作自己的皮影人偶。他們通過剪切、上色、拼接等步驟,不一會兒一個個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人物皮影就做好了。每個孩子都全神貫注于自己的作品,展現出了極高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孩子們拿著自己的作品聚到一起,與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在老師手把手教導下,一個個皮影角色在孩子們手中栩栩如生的動了起來。小朋友們拿著自己制作的皮影拍照留念。皮影制作活動讓轄區兒童不僅收獲了快樂和知識,更在實踐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皮影戲的無窮魅力。大家一起度過了一個歡樂充實的節日,活動受到了家長與小朋友們的一致好評。
沙畫非遺藝術助成長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萬盛北里社區開展親子共成長活動,通過沙畫非遺藝術形式,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親子共成長活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理念的積極響應,也是對青少年文化自信建設的有力推動。
社工細心將場地提前布置好,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擁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社工向居民介紹沙畫的制作方法,在居民制作過程中,社工穿梭于人群中,耐心解答問題,引導參與者完成每一個步驟,確保活動順利進行。他們的專業與熱情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成為活動成功的關鍵因素。
小朋友們沙畫非遺藝術活動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許多家庭提前到場,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這場文化探索之旅。在社工的幫助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沙粒灑在特制的背板上,隨著沙粒的流動,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逐漸顯現。老師們在一旁鼓勵,需要幫助時也親自上陣,與孩子們共同完成作品,享受難得的制作時光。
沙畫非遺藝術活動不僅培養了青少年個人能力,也體現了社區文化融合與家庭和諧。通過共同參與沙畫制作,家庭成員之間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聯系,增進了相互理解和尊重。也促進了社區內的文化交流,增加了孩子間之間的互動,為構建和諧社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掐絲琺瑯傳情感
掐絲琺瑯,又稱為景泰藍,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屬于金屬琺瑯器的一種,也是著名的“燕京八絕”之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為豐富轄區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培養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2024年7月10日上午9:30,萬盛北里社區開展了掐絲琺瑯制作活動,為社區居民們送上一場非遺文化體驗之旅。
社工通過手指操等熱身小游戲,活躍了現場氣氛,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給掐絲琺瑯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和互動基礎。劉老師作為有著多年非遺制作經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用生動的語言和親身經歷,將這項傳統工藝的故事娓娓道來。他強調,掐絲琺瑯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情感與匠心的傳遞。
孩子們天馬行空地發揮創意,小心翼翼地勾勒線條,細致地粘貼金絲,每一筆都凝聚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隨著色彩逐漸填充到掐絲之間,一個個獨一無二的作品慢慢成形,現場彌漫著成就感和喜悅的氣息。大家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是一件小巧精致的胸針,有的是寓意吉祥的掛飾,每一件都承載著創作者的情感與故事。社區還特別設置了作品展示區,讓大家的作品能夠得到更多的欣賞與肯定,進一步增強了參與者之間的交流與分享。
“青力締造,助力成長”親子共成長活動,不僅加深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系,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激發了社區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保護意識,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區文化生態貢獻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