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用“慈善”溫暖“人間值得” 讓“善舉”關愛未來“你我”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老年康復工程實施紀實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呂健)生、老、病、死是每一個活著的人永遠繞不開的命題,但你是否考慮過“如何對待老去的自己”?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公益宣傳片《等不到的時光》中,有這樣一段令人動容的文字:
    ——待我江山如畫,許你笑靨如花。
    待你江山如畫,許誰笑靨如花?千里嬋娟芳菲盡,我已錦瑟枯啞。
    ——待我風云叱咤,許你萬千繁華。
    待你風云叱咤,許誰萬千繁華?道是無常卻有常,我已老樹啼鴉。
    ——待我火樹銀花,許你袖手天涯。
    待你火樹銀花,許誰袖手天涯?生老病死愛別離,我已西風瘦馬。
    ——待我浮世生涯,許你閬苑仙葩。
    待你浮世生涯,許誰閬苑仙葩?淚眼婆娑曇花現,我已繞樹三匝。
    ......
    看你的背影,讀我的成長,我的長輩雕刻了血脈相傳的時光。
     
    屏幕上,望著那一張張歷經滄桑歲月如刀刻般縱橫的臉龐、那渾濁卻倔強的望穿秋水般泛黃的眼眸、那給了我們血脈基因如今卻飽受摧殘羸弱飄搖的身軀......無不在告訴你我,我們的老人等不起、等不得、也不能等!
    慈善是一種境界,超越責任和道德的范疇。面對日漸老去,是被動接受還是積極面對?答案當然是后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積極老齡化”這一議題就引起廣泛探討。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倡導“健康老齡化”,后又提出“積極老齡化”概念。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于1986年5月成立,是民政部、中國老齡協會領導下的全國性慈善組織。多年來,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老齡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幫天下兒女盡孝、替世上父母解難、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己任,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籌集款物,有效實施了“愛心護理工程”、“樂齡陪伴工程”、“情暖老兵”、“老年康復工程”、“智慧助老”等一系列公益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018年,“致敬抗戰老兵”榮獲我國慈善領域的最高政府獎——第十屆中華慈善獎;2023年,“樂齡陪伴工程”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老年康復工程”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近兩年重點打造的公益品牌項目,于2021年5月正式發起。項目以“公益+養老+健康”為特色,專注賦能養老服務機構,造福廣大老年群眾。
    將“公益”進行到底
    目前,隨著人的壽命延長和高科技醫療及基因干細胞的介入,延長了“帶病”生存的年限,事實上人的壽命確實可以分為健康時間和非健康時間,相較于“生”與“死”的“瞬間”,“老”和“病”會伴隨人至少四分之一的時光。尤其是有一部分失能老人,只能在病榻上完全依靠他人照料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極大困擾和負擔,所謂“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久病床前無孝子”等都是對人性極大的考驗。如何延長人們的健康時間、盡可能減少失能、失智時間,讓老年人遠離失能,可以一直享受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幸福生活,是老年康復工程發起的初衷。
     
    經過三年多的落地實踐,“老年康復工程”初步形成了“1655體系”,即依托“1個”老年康復工程智慧管理平臺,推出“6個”百萬老人慢病篩查公益項目,即“百萬減殘——百萬老人動脈硬化篩查”、“守護視界——百萬老人眼底篩查”、“愛可成聲——百萬老人聽力篩查”、“守護記憶——百萬老人認知障礙篩查”、“未病先防——百萬老人中醫體質篩查”和“百萬老人公益體檢活動”;“5個”康復專項:心腦血管康復、心肺康復、認知障礙康復、疼痛康復、中醫康復;“5個”公益賦能項目:全國中小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公益法律調解室、“十年樹人”人才培養計劃、老年大學文化養老、視頻直播創作者孵化。其中“全國中小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提升項目”已完成試點運行發布,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還在支付寶公益、騰訊公益、抖音公益平臺發起了多個公開募捐項目,截止到2024年8月,累計募集資金200余萬元,得到全國500余家養老服務機構的關注與支持,成功搭建了可持續、有生命力的“公益+”生態鏈,持續賦能全國養老服務機構,造福更多老年人。
     
    為什么老年康復工程始終在不余遺力快速推廣慢病篩查項目?因為因病致殘、因病返貧的現象比比皆是令人惋惜。其實有些疾病是可防、可治的,關鍵是人們的認知還沒有隨生活品質的提升而同步提升。現代醫學認為“老”與“衰”是兩回事,“老”是以年齡為標準,國家界定60歲以上為“老人”,“衰”則是身體機能決定的。有的人“老”而不“衰”,八九十歲的年紀還活躍在自己喜歡的崗位或在各項體育競技中挑戰極限;有的人卻未“老”先“衰”,年紀輕輕就確診了一堆“老年病”,篩查就是一項非常簡單有效的預防、預警檢測手段。
     
    “老年康復工程”發起人——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項目一部主管張立新榮獲“十大醫學人文影響力專家”榮譽稱號,他一直奔走在全國各地,呼吁各地方養老服務機構、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等相關單位積極參與百萬老人慢病篩查公益活動,尤其是“百萬減殘——百萬老人動脈硬化篩查活動”,不辭辛苦募集公益資金和愛心設備,并將設備免費捐助有需求的基層社區、養老機構、為老服務驛站等地,還成功地在江蘇省常熟市探索出 “琴川愉養”公益賦能區域養老服務組織的模式——常熟模式。
    截至2024年7月15日,老年康復工程累計募集款物近1.8億元,共有245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173家養老機構、23家醫療機構以及62家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參與,共計503家,覆蓋全國20余省、直轄市近100個城市,累計受益老年人超10萬,多人因篩查及時規避了慢病風險,減輕了家庭及社會負擔。老年康復工程所做的慈善公益實實在在讓老人受益、家庭得益、社會獲益。為此, 2023年“全國老年康復工程”榮獲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2021年和2022年度“優秀項目”獎。
    將“賦能”落到實處
    老年康復工程目前正在部署落實的另一項公益善舉是——全國中小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提升項目。今天住在養老院里的老人,也許就是未來的我們自己,作為獨生子女父母的我們未來一定不想給子女太多的負擔和壓力,或許很大程度上會選擇在機構養老,現在關愛這里的老人就是關愛未來的我們自己。
     
    然而目前的養老機構,尤其是中小型、農村及偏遠地區的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能力相對較差,存在自建醫務室成本高和醫護人員流動性強、穩定性差、能力差強人意等核心痛點。因此如何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醫護人員的能力水平和穩定性,成為當前中小型及偏遠地區養老機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國家層面明確鼓勵養老機構建設“養老院 + 互聯網醫院”,某些地方政府如上海,對積極應用的機構每年給予相應的運營獎補。在老人有需求、國家有要求、企業有追求的共同愿景下,“全國中小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提升項目”孕育而生。2023年11月29日,該項目正式啟動; 2024年1月10日,十家試點正式實施;4月17日,召開中期工作會;7月20日,召開試點成果總結大會并向全國正式發布。如此高速度落實、高效率推廣、高質量發展就是因為“全國中小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公益項目”作為“老年康復工程”五個公益賦能項目之首,配備了擁有互聯網技術的和緩醫療、以醫學博士張瑞華為項目組組長的專家團隊以及專業的法務團隊和敬業的執行團隊,除了為中小型養老機構捐贈檢測設備、提供運營資金幫扶、給予運營輔導并持續提供監督服務外,團隊還對遠程醫療落地服務及養老機構賦能產品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管,讓遠程問診落在床旁、讓善款善物惠及老人。
     
    為推進老年康復工程實施,老年康復工程辦公室聯手和緩醫療構建了“1467”功能體系,即設立“1個”智慧遠程診室,可一鍵呼叫、9秒見醫生,7*24小時全年無休問診;擁有“400位”全科醫生團隊、平均12年臨床經驗全天侯幕后守候;具備“6大”功能全覆蓋,即:日常問診、健康建檔、線上線下閉環、急救指導、等級評定、教育培訓。進行“7項”核心賦能,即:醫療服務、檢測設備、人才培養、運營培訓、資金扶持、品牌建設、宣傳推廣。首批十家試點單位經過每周一次線上視頻培訓、輔導,由老年康復工程專家、有25年三甲醫院臨床經驗、主任醫師張瑞華博士親自帶領,邊培訓答疑、邊運營指導、邊總結完善。經過近半年的試運營,六家機構效果顯著,受到機構運營方、在住老人及家屬一致好評,尤其在線邀請專家會診、與親屬三方連線等智能手段,實實在在解決了機構老人看病難、醫療資源差的困擾,真真正正地幫助機構提升了醫養服務水平、運營能力。目前,和緩醫療后臺正在加緊完善與其他愛心企業捐贈的智能檢測設備的融合對接,如血常規和血生化檢測儀、遠程聽診器、遠程心電檢測設備等,達到問診數據同步上傳,提高對問診者診療判斷的準確性。
    未來五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老年康復工程管理辦公室繼續與和緩醫療共同攜手,力爭募集資金1億元,幫扶全國1000家中小型養老機構搭建智慧遠程診室,助力我國中小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水平整體全面提升,讓普通老百姓也能享有專業的醫療服務,讓“醫養”轉“頤養”,讓“疾病纏身”變“無疾而終”。這,注定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我已在路上,那你呢?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