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父親
趙安生
在生命的長河中,父親的身影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燈塔,始終照亮著我前行的道路。然而,他卻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的是無盡的思念與深深的眷戀。
父親,是那個默默付出、辛勤勞作的人。他用那寬闊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無論生活中有多少風雨,他總是堅定地守護著我們。記得小時候,家里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為了能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父親每天早出晚歸。他在炎炎烈日下辛勤耕耘著土地,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他在寒風刺骨的冬天,依然奔波在外,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而努力。他的堅韌和毅力,如同那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大樹,無論風雨如何肆虐,都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位置。
父親是農村電影放映員,和無數的同行一樣,是鄉村文化的傳播者,也是點亮鄉村夜晚的璀璨之星。
我清楚記得,每當夜幕降臨,人們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作,期待著一場視聽的盛宴。而父親雖然從田里歸來,卻顧不上勞累喘上一口氣,又投入到了電影放映之中,他就如同一位神奇的使者,帶著珍貴的影片,為大家帶來歡樂與感動。
他不辭辛勞,經常背著沉重的放映設備,穿梭在蜿蜒的鄉間小道。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風凜冽的冬天,都無法阻擋他的腳步?;蛟S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只有寥寥數十戶人家,但父親牢記自己肩上的使命,依然會準時出現,只為了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
在過去的歲月里,農村的文化生活相對匱乏。而正是因為有父親這樣電影放映員的出現,無疑成為了人們精神世界的一道曙光。他們的付出,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讓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與溫馨之中。
父親的辛苦努力換來了從地方到全國的殊榮,這些榮譽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財富,甚至比黃金還要貴重。正是有了父親的教誨和影響,才使我在苦苦的追尋之中不再迷茫,讓我這個農村的青年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不懼任何風風雨雨。
父親也是一個極具智慧和耐心的人。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他總是耐心地為我講解,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引導我找到答案。他從不直接告訴我結果,而是鼓勵我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他說:“只有自己努力找到的答案,才會記得更牢。”他的教誨,如同明燈,照亮了我求知的道路。
在生活中,父親更是一位溫暖的守護者。他會在我生病時,守在我的床邊,一夜未眠;他會在我受到委屈時,將我擁入懷中,給予我安慰和力量。那些溫馨的畫面,如今成為了我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然而,命運的車輪無情地轉動,父親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崩塌了,無盡的悲痛涌上心頭。但我知道,父親的愛永遠不會消失,他的精神永遠在我心中。
如今,每當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我都會想起父親的堅韌和智慧,仿佛他就在我身邊,鼓勵著我勇往直前。我會帶著父親的愛和期望,繼續走下去,讓他在天堂也能為我感到驕傲。
相關報道:
一篇舊材料引發的深情悼念
這是一篇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李子鄉政府檔案資料的先進個人事跡。原來的秦州區李子鄉,現已并入秦州區媳娘壩鎮。李子鄉域屬于小隴山林區的一部分,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李子園。李子鄉李子園,曾因安置天水海林軸承儀器廠職工家屬、形成農企結合生產生活環境及本地前沿文化生活氛圍而聞名遐邇。當年的繁華景象,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抹之不去的美好心靈記憶。在現代生產力條件逐步充足完善的今天,盡情倘佯在電視網絡、多媒體、數字智能化之中享受現代文化生活的人們,對當年承載宣傳思想文化的大眾媒介一一電影,以及中國農村,尤其是偏僻山村像趙正明一樣的千千萬萬的電影放映員,又是一種怎樣的感激、懷念和銘記呢?
群眾文化生活的貼心人
——優秀個體放映員趙正明同志的事跡
趙正明同志是天水市秦城區李子鄉李子村人,在他從事電影放映工作的幾十年中,經歷了許多坎坷。艱苦曲折的放映之路,是他平凡的工作,也是他不平凡的人生光彩。
早在1978年,趙正明同志認為李子鄉是純林區,交通便利,卻也山大溝深,群眾文化素養極度不平衡,一大部分人的思想始終趕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就利用自己的三間房子辦起了小型文化站。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他省吃儉用,借款購進了200多冊實用農村農民的各類書刊和優秀小說,直至1980年增加到了500余冊,免費給群借閱,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為提高群眾政治思想素質做出了貢獻。
(當年放電影畫面)
1980年后,鄉政府電影放映員回家務農,相當一段時間,電影宣傳處于停滯狀態,群眾中無論是青年人或是老年人,都在農閑之際圍坐在一起,談天論地,打撲克,摸牌九,甚至有些人搞起了賭博,有的還利用歪門邪道大搞封建迷信活動,大有猖獗之勢。趙正明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樣才能把這種壞風氣轉變好呢?1985年他主動向鄉政府請示承擔了放映工作,他認識到,農村電影市場的開發,不僅是發展電影事業資金來源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并深知放電影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但他知難而進,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并請來老放映員李付德傳授放映技術和機器維修管理知識。在李師傅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經過刻苦學習和實踐,很快掌握了放映技術,以一顆赤誠的心,努力傳播黨和國家各項方向政策。
1987年2月22日,他到偏僻而邊遠的長河村去放映,因熬夜過度,加之往返路途遠,沒有趕上班車。為了及時把電影片子送回區電影管理站,就乘坐了拉木料的便車。汽車在半路出了車禍,車翻在路基下,他被壓在木料下的河水里。在生命垂危的緊要關頭,他忍著劇烈的疼痛,把電影片子高舉過頭,不讓河水侵濕。當他把電影片子接給來人時,就休克了。在送往醫院途中,昏昏迷迷地還說:“片子、片子,國家的片子要緊,不要管我”……(電影片子毫無損傷)往天水市救治途中共休克4次。經檢查,胸口出血,腸子斷裂兩處,兩腿均為嚴重骨折,背部肌肉大面積破損,第二天蘇醒后還問:“片子咋樣了?”這種寧肯犧牲自已生命,而不讓國家財產受損失,愛機護片的忘我精神,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譽和鄉政府以及區管理站的表彰、獎勵,被評為優秀電影放映員。出院后,拄著棍,忍痛堅持在鄰近處繼續放電影,并在養病期間,先后培訓了多名業余放映員。
(趙正明在自己家門前制作的宣傳欄)
1987年冬,為了更進一步搞好電影宣傳工作,他在身體尚末全恢復的情況下,求親靠友,四處奔波,湊集了資金,購買了一臺16毫米的新電影放映機進行放映。在經濟效益每況愈下時,有許多人勸阻說:“老趙,現在電視家家有,錄像帶常常放,放電影能掙幾個錢?還是改行吧!” 有的還說:“李子園地方大居民少,居住又分散,放電影能掙多少戰?人家劃不來,不干了,你圖的是啥呀?”可他說:“當前農村的文化生活雖然向多樣化發展,但電影仍然是很受群眾歡迎的。我放電影不只是單獨掙錢,也不想發財。讓電影事業在我們山區發揚光大,這是我多年來的愿望,說跟到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有農村電影事業的發展,這條路子我是走定了!”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六年如一日,直到如今。
(趙正明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紀念館留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認為當地文化落后,信息不靈,經濟發展緩慢,是導致農業生產,商品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主要根源。針對這一問題,他每逢在新片上映時,首先加映科教片,播放區鄉兩級領導的講話錄音,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增強了群眾的政策觀念,宣傳了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科學技術知識,引導群眾開闊眼界,提供信息,從而群眾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術水平逐步有了改觀。據統計,截止1990年6年時間中共放映科教片1200多場次,播放區鄉領導講話錄音470多場次。
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以后,趙正明同志為了表達對戰斗在前線的解放軍指戰員的滿腔熱情,他多次主動為當地駐軍某連慰問放映,這些雖不起眼的事情,體現的卻是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子弟兵的赤誠之心。
趙正明同志一家兩口人,可想到的卻是全鄉1099戶,6116人,全鄉村民分布在大大小小6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41個村民小組,而且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居住在偏僻的山溝里,他為了讓這些村民都能看上電影,在騎不成自行車,拉不成架子車時,他就背上放映機走起來,爬山涉水,風雨無阻地在全鄉巡回放映。有次在離家20多里的長河村去放映時,路遇暴雨,他就脫掉衣服,包護好機片,繼續趕路,既保證了放映時間,又使機子,片子沒有受潮。
又是1990年春節期間,他去白音村放映,因一連下了幾天的大雪,車輛不通,他毅然背起機子,踏著沒膝的積雪,上山時手抓枯枝,往上爬;下山時,懷抱機子,往下溜。到達白音村時,半身雪水,一身汗,人們感動的熱淚盈眶,老共產黨員楊永清拉著他的手說:“像你這樣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干工作的人,我活了七八十才是頭一次見啊。”
(當年村民們看電影盛況)
趙正明同志在幾十年的電影放映工作中,在滿足群眾愿望和要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緊密的配合了鄉黨委、鄉政府的中心工作。1986年以來,長河村興起了養魚熱,開塘面積連連增加,為了開發戶很快掌握養魚的科學技術,就住在北道區侯了三天,取來了關于養魚技術的影片,經過放映,解決了群眾養魚缺乏技術的難題。在李子村業余劇團排演秦劇《三滴血》時,他主動花兩天時間,取來了《三滴血》影片,讓演員們邊看邊練,提高了演員們的演技。當群眾看了演出以后,紛紛議論說:“咱們的演員有如此水平,全靠老趙的幫助和支持。”更為突出的是,1989年在全市開展普法學習的過程中,他取來了《大墻內外》、《誣師與騙術》、《近親不要結婚》等影片,在全鄉及時放映。在全國性開展掃除“六害”的斗爭中,他多次在全鄉放映了《賭博——罪惡之源》、《賭命漢》、《夜幕下的黃色幽靈》等影片,緊密配合了鄉黨委,鄉政府的中心工作,增強了群眾的法律觀念,提高了群眾學習法律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
在開展學習雷鋒,李潤虎的活動中,他免費放映《雷鋒》和《閃光的青春》等影片。尤其是在全區開展的“學習崔興美”的活動中,他主動到鄉政府借錄音磁帶,到各村進行宣傳播放,對全鄉掀起向崔興美學習活動的高潮起到了很大作用。
(趙正明在偏遠鄉村放電影畫面)
每逢節假日,無論是兒童節、婦女節、還是教師節、建黨節、建軍節和國慶節,他都要進行公益演出。在多年正常放映時,對老人、小孩、殘疾人和困難戶都免費看電影,經濟收入是減少了,換來的則是突出的社會效益,更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得到的是群眾的支持和贊揚。
在上級歷年下達的任務上,都超額完成。僅1989年就放映了320多場,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140場的128.6%。僅6年時間共放映故事片1500多場,記錄短片1200多場,共上交片租20000多元。多次受到主管部門的表揚,獎勵。年年被評為優秀放映員,并且受到了區委和區政府的嘉獎。
多年來,他兢兢業業,不為名,不為利。放映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在雙文明建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趙正明同志被譽為是“群眾文化生活的貼心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只要能方便群眾,群眾服務,突出社會效益,錢少掙也行,再苦再累也是情愿。”
李子鄉人民政府
1990年8月25日
原秦州區李子鄉電影放映員趙正明于2023年5月23日因病治療無效逝世,一個平凡的生命走完了本該屬于他的人生途程。他的鄉親因為他的離去悲痛呼號。他的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原李子鄉政府總結上報的他的電影放映先進事跡。睹文思人,大眾勾陳;執意電影,鄉村感動。他的平凡生活,沉淀著一個鄉村社會特定歷史階段的鮮明特色和難忘記憶,這是一個平民精神世界的的“另一面”凝結。
天水女詩人、作家 閆武裝的悼念詩:
悼先賢趙正明老先生
探望還在籌謀中,孰料飛傳訃訊聲。
隨友靈前香一柱,寸心略表送君行。
(注): 趙正明先生1990年獲得甘肅省電影發行放映“十佳農村放映人員”提名獎,1992年獲得第二屆全國《農林科教電影匯映》活動獎。
(農業部、林業部、廣播影視部、文化部、國家科委、中國科協全國表彰先進個人33個,趙正明是其中一個)
天水作家謝月琴的悼念詩:
悼趙老正明先賢
李子園地起悲聲,先賢正明歸天庭。
人品純樸有大愛,教子有方是安生。
仙逝人間四月天,花香鳥語飄祥云。
仙界多一佛菩薩,人間少一厚德君。
悼念逝者,是因為我們有祖宗崇拜和人倫信仰;追昔撫今,是因為我們噴漲著為生息生存奮力前行的熱血。一輩有一輩的事業 ,一段歷史有一段歷史的個人追求和夢想。 趙正明先生幾十年的農村電影放映生涯,時間雖說漫長卻也短暫,背負的責任有如河山。那些年,腰包漸漸鼓起來的農民的文化生活已經不是僅僅依靠一方電影屏幕就能夠滿足的的, 農村古老戲曲、煙歌、社伙空前恢復,電視、錄像進入“尋常百姓家”,興旺四十年的電影這一傳播媒介面臨嚴峻地生存挑戰。那些年,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又艱難曲折, 農村電影放映當然應該是一道無法與新興大眾傳播媒體公平競爭的“暗淡風景 ”。即使這樣在夾縫中,還得要求生存 。放映員的身份是關注程度低的,似乎是卑微一族,但他們卻實際實在地執掌一方國家普惠政策,看似給一家掙點生活小錢,卻也為國家完成著一樁社會大眾心愿。騎車撘車,抬步走路,最偏遠的村組人家在村頭巷尾、麥場庭院就能觀賞到各種電影故事片、農業科教片和法制宣傳片。這是寸心寸功,體現的卻是國家的大德大恩。
一個隴上偏遠鄉村曾經的電影放影員走了,留下的卻是讓親人和大眾永遠抹不去的歲月思念。
安息吧,好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