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李盈)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策略研究。11月6日,湖北省武漢市大橋教聯體、江夏區體衛藝站聯合在江夏區康寧路學校報告廳舉辦了第二屆“橋聯杯”音樂課堂教學主題研討活動,以康寧路學校劉佳老師執教的一年級音樂課《春曉》作為現場展示內容,以中小學藝術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策略研究為主題,圍繞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展開研討活動。“橋聯杯”活動特邀江夏區體衛藝站彭艷站長、王曉琴書記蒞臨指導,音樂教研員童淑萍和吳珊老師、江夏區全體音樂專職教師以及大橋教聯體各小學成員校教師代表參與活動。
本次活動分為三個議程,劉佳老師執教現場示范課《春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課議課、與會領導做點評發言。現場執教展示的劉佳老師,作為康寧路學校的骨干教師,還擔任江夏區小學音樂北片暨大橋教聯體片區的音樂學科組長。在她的課堂上,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把鑰匙,試圖打開民俗文化與音樂融合的大門。劉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春天,引出“春”這個課題,而后融合語文學科,學寫“春”這個字,了解“春”字的演變。整節課圍繞“識春、吟春、詠春、演春、畫春”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演唱、情景表演、器樂演奏、小組合作等方式,將民俗文化巧妙融合在音樂課堂,學生沉浸在音樂的美妙世界中,感受著傳統文化與藝術交織的獨特魅力。
活動進入第二個議程。各片區組長積極發揮組織引領作用,圍繞本節課展開熱烈討論。老師們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他們深入剖析課程中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方式,探討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民俗文化,體現音樂綜合課對于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的價值和意義。最后由各小組分別派代表對劉老師此次的展示情況做交流發言。
小學音樂教研員吳珊老師對本節課進行了總結點評。吳老師強調,劉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藝術新課標理念,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為核心,通過多元融合的教學活動,加強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實踐,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與創意實踐能力。教學設計注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豐富的音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和創造,體現了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并針對課堂氛圍、學生參與及教師反應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建議,包括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使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及小組合作項目等方式,促進全體學生參與。
在熱烈的掌聲中,江夏區體育衛生藝術站彭艷站長上臺做指導性發言。彭站長表達了兩點主要感受:一是對劉老師個人成長的欣慰;二是看到了音樂教師團隊的擴大與學科研究的豐富性,并認為這種氛圍和活動對培養更多優秀音樂教師至關重要。彭站長作為湖北省音樂特級教師,對音樂教師提出了兩個關鍵建議:一是強調研讀并內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重要性,對新課標要有深刻理解,并將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具體化到每一節課中。二是,建議科學系統地制定單元內容及教學計劃,確保教學內容和目標基于核心素養,同時強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彭站長指出,音樂教師要重視課題研究。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提升科研能力,進而影響課堂教學,以課題為載體,問題為導向,提升教師自身的科研水平,并通過課題成果推廣,提高課堂效率。
身為大橋人,身為教育者,立足江夏大地,本土的民俗文化資源正是學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以靈動的音樂課堂促成民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每個音樂教育人的責任。守正創新,繼往開來,音樂泉涌之處便是民俗文化的星辰大海,只待我輩激流勇進,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