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照片,資料圖
從全球來看,房地產業在絕大部分國家都是支柱產業。這不僅是因為它對GDP增長、財政收入和就業有著直接且巨大的支撐作用,更因以它為核心形成的綿長、復雜、交互影響的多層次、立體性產業鏈體系與資本流動在一國經濟中占據著戰略地位。房地產市場不僅承載著現代經濟運行所需的基礎條件——土地開發的功能,也提供了房地產這種人類最大宗的、直接占據現代社會財富價值七成以上商品的交易系統,更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而廣泛的應用場景。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房地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在多個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國家級重要文件中,都承認了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但2016年后,因為房價上漲引起的輿論沖擊以及實施緊縮性調控政策的需要,國家基本不再強調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相關文件也大多回避了這種說法,“去房地產化”的傾向非常明顯。
2021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拖累。在此背景下,重新討論房地產的產業性質,肯定它對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僅是認識經濟規律和當前經濟形勢的需要,也對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進而穩定中國經濟有重大意義。
一、支柱產業的基本含義與特征
支柱產業是指在一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國民經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產業。它不僅在GDP增長、就業、財政收入、技術進步等方面具有顯著貢獻,而且能夠整合進而帶動其他行業一起向前發展。支柱產業以及由其帶動的產業體系的發展,通常表現為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整個國民經濟具備強大的輻射和帶動效應。根據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支柱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發動機”作用?;谖业睦斫?,支柱產業一般應具有如下五個特征:
第一,貢獻度高。支柱產業對一國GDP、財政收入、就業、出口收入等重要經濟指標中的大多數,具有直接而且重要的貢獻。
第二,帶動性強。支柱產業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效應”。根據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鉆石模型”理論,一個產業的發展能夠通過供應鏈和產業鏈的聯動帶動相關行業,如基礎設施、原材料和技術服務行業的發展。
第三,資本需求大。大部分支柱產業表現為資本密集型行業,對土地、機械、建筑和研發等方面會產生較強的投資拉動作用。
第四,對就業影響大。支柱產業不僅涉及自身的生產、服務、銷售等多個環節,又通過產品生產和技術研發、支撐、應用,形成多層次、龐雜、綿長的產業鏈協同運轉體系。這不僅意味著自身對勞動力產生的直接需求,也使整個產業鏈協同運轉體系產生了大量不同的就業崗位,從而創造出眾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
第五,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強。支柱產業通常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能夠在經濟波動中保持相對平穩狀態。在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科技產業就通過創新活動,實現自我修復,使美國經濟得以迅速復蘇,表現出支柱產業對維護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功能。
二、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人類經濟活動聚集于城鎮區域以來,城鎮土地與房屋便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載體。進入現代社會后,房地產業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其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已完全符合支柱產業的特征,并對國民經濟持續發揮著關鍵而穩定的影響。
首先,房地產業對GDP產出貢獻巨大。這一點大家都認可,但貢獻率該怎樣計算呢?通常直接按照增加值(房地產行業直接生產的價值)計算,但這很不科學,還必須考慮它對關聯的多層次、網狀、立體產業鏈的整合與帶動作用,即投資乘數效應。因各國房地產產業鏈的完備程度差別巨大,該乘數效應的確不好計算。例如,中國內地建材產業體系發達、完備,房地產業對它的乘數效應很大;而在新加坡、新西蘭及香港這些國家和地區,建材生產活動很少,甚至幾乎不存在,房地產業對建材業的乘數效應就很弱。因此,大家看到的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都是只考慮了房地產業增加值,被嚴重低估的。盡管如此,在大多數國家,其貢獻率仍處于各產業前三名。以疫情之前、處于穩定增長狀態的2019年為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房地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約為13%、11%、12%、13%,其中在美國排名第一,高于制造業(11%)和金融保險業(7.8%),英、加、澳三國房地產業的產業貢獻率也都排在前三位中。
其次,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帶動起巨大的資本需求。據聯合國一項統計,自1976年以來,年度中用于建造房屋的投資占GDP的比率,各國一般處于6%~12%之間,新加坡甚至高達12%~26%;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占同期形成的固定資產總值的50%以上,其中用于住宅建設的投資一般占GDP的3%~8%,占固定資產形成總值的20%~30%。在美國,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率通常年份大約在13%~14%%。加、澳、英三國的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率也相對較高,加拿大在近期的房地產投資熱潮中,僅其中的住宅投資占GDP的比率就在9%以上。隨著人口增長及需求增加,該比值還會上升。在中國,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率曾長期處于15%~20%之間。但近期受調控影響,呈現低迷狀態。從微觀上看,與一般商品相比,房地產不僅單價高,而且總價數額大。以中國為例,從單價來看,每平方米土地或房屋的價格,少則千元,多則幾萬元、十幾萬元,繁華地段商業地產常有“寸土寸金”之說。從總價上看,一棟幾千至上萬平方米的樓房,僅建安工程造價就高達幾百萬元至上千萬元,上億元的也屢見不鮮。在中國,一些城市綜合體的投資規模常高達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巨大的投資規模使得房地產業成為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
再次,房地產業超強的產業關聯性滋生出超強的就業創造力。中國現在有各類房地產相關企業約220萬家,若平均每家有10人就業,就達2200萬人。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與建筑、建材、金融、商貿、家居裝修、物業管理、旅游酒店、教育、健康醫療、文化娛樂、物流配送、科技等行業,通過前向、后向和側向關聯,建立起綿長、復雜、立體性的產業關聯網絡,而這些行業各自又包含著復雜的產業鏈網絡,都可細分成很多行業,涉及眾多企業和經濟活動,勞動力需求巨大。這種復雜、細密、立體的產業分工及協調運轉體系,創造出大量、多專業、多工種、多層次的就業機會,估計在中國涉及上億個就業崗位,由此不難理解房地產業用工與整個就業市場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關系。
最后,房地產相關稅收在世界主要國家都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國家的房地產開發、經營都涉及企業稅,類似于中國房地產開發公司、代理公司、策劃公司等繳納的各種稅收,但房地產稅收更大部分是個人與企業在交易、持有房地產時繳納的稅收。在美國,地方政府依賴持有環節的房地產稅來支撐公共服務開支,該稅種的征收按市值計算,稅率因州和城市而不同,大約在0.5%~2%之間。房地產轉讓時,部分州和城市需繳納轉讓稅,稅率在0.1%~2%之間。出售投資性物業時,需支付資本利得稅,最高稅率約為20%。部分州僅對房地產稅的依賴度就高達50%。與房地產有關的交易與持有稅收,在英國包括中央政府收取的印花稅、資本利得稅、增值稅以及地方政府征收市政稅;在加拿大包括房地產轉讓稅、資本利得稅和財產稅;在澳大利亞則包括印花稅、資本利得稅和土地稅。這些稅種的含義、稅率和計算方法在各國各不相同,但合計征繳數量都很大,是地方財政的最主要來源。
從多個角度均能推導出房地產業具有支柱產業地位這一結論。綜合來看,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市場化國家,房地產業不僅在GDP、就業和財政收入方面貢獻領先,也是形成居民財富的主要來源,還通過帶動產業鏈發展進一步支撐著國民經濟運行。在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管理中,與房地產市場有關的調控和管理事務從來都是極其重要的工作。
三、中國需要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繼續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房地產業在規模上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大約20年的時間里,它總體上處于供需兩旺的狀態,表現出支柱產業的明確地位和全面特征,極大改善了全民的居住條件和全社會的辦公、商業條件。但由于房價上漲帶來了輿論壓力,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也不斷強化,民間和學術界對其支柱產業地位也出現了強烈的否定傾向,“支柱產業”的提法在文件中消失了。理論與實踐都已證明,房地產業目前仍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中國經濟也需要它支撐著繼續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從提振經濟增長和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看,需要房地產業繼續發揮支撐作用。
房地產業通過綿長、復雜、多層次、立體化的產業鏈網絡,把整個國民經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深度勾連、嵌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房地產業決定著國民經濟的穩定性和發展質量。在正常狀態下,房地產業貢獻巨大,從前些年市場穩定發展時期的情況看,房地產業創造出上億的直接、間接就業機會和65%左右的地方本級財政收入,以及決定著30%-40%的GDP的實現(包含乘數效應的影響)。當房地產投資與交易暴跌時,影響的不僅是行業本身,還通過產業關聯,把整個國民經濟拖入困境,GDP產出大幅收縮,全社會可能因失業、收入下降、債務增加而陷入不穩定狀態。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震蕩與宏觀經濟景氣度的衰減,充分驗證了“房地產業興,則經濟興;房地產業衰,則經濟衰”的道理——這也是被世界各國發展實踐充分證明的經濟規律。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只要房地產市場不能有效恢復、健康發展,很多人就找不到工作,并通過產業關聯,使更多人失去工作或收入下降,各種違約會增加,信貸質量會下降,經濟秩序受到威脅,治安會惡化,民間糾紛與沖突會大量增加。所以,沒有房地產開發與交易秩序的恢復,保不住良好的經濟與社會秩序。
第二,從穩定財富價值和恢復大眾信心角度,需要房地產業繼續發揮提振作用。
從財富積累看,許多國家房地產價值占該國總財富的一半左右或更高。英國曾有一項調查估計,房地產價值占該國總財富的比率高達73.2%。在中國,從家庭來看,房地產價值大約占家庭財富的7成左右。從全社會看,以房價尚算穩定的2021年的數據推算,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為10139元/平方米,商品房交易面積179433萬平方米,僅此一項當年交易對應的財產量就達約18.19萬億元。若把存量房都折價計算,全國房產財富規模至少有三四百萬億。全國城市與建制鎮中未建造房屋的土地的價值還未包括在內。對這么基礎性、巨量的資產,其價格漲跌不僅對政府的財政收入影響顯著,而且對大眾心態、投資與消費支出和社會秩序也具有重大影響:價格上漲會帶來“財富效應”,業主的凈資產增加,投資與消費信心會增強,家庭支出上升,全社會的交易增加,進而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反之,價格下跌則可能導致“資產縮水”,甚至引發恐慌性拋售。業主會減少投資與消費,市場狀況進一步惡化。當房產是家庭主要資產時,在失業、收入下降但還必須還月供的條件下,業主可能陷入生活困境甚至信心崩潰。所以,從穩定財富價值和提升大眾信心角度看,確保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第三,只要經濟存在波動,就需要實施宏觀調控,而房地產業則是調控的重要著力點。
房地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且通過前向、后向和側向關聯,建立起綿長、復雜、立體化的產業鏈網絡,對GDP增長、就業和財政收入的影響顯著。一般說來,房地產業穩定增長時,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也會比較穩定、健康;當房地產業快速增長時,往往產生較強的“乘數效應”,使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反之,若房地產市場下行,則會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房地產業也就有了經濟“穩定器”與“加速器”的功能,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就通過低利率等政策推動房地產市場繁榮,從而改善了就業與經濟狀況。但未把握好節奏,在2008年,由于按揭政策過松和次級貸款證券化等原因,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而此后美國按揭貸款政策的收緊,又造成了房地產市場的衰退,進而拖累了經濟的恢復。這次金融危機也波及中國,但中國通過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房地產交易和投資增長,有效扭轉了經濟下行趨勢。這說明房地產政策在短期內對經濟具有顯著擴張與收縮作用,必需科學、靈活把握。在今后的經濟調控中,特別是振興經濟時,仍需要房地產業作為著力點,發揮重要作用。
基于理論分析、行業發展狀況和目前樓市的情況,還可從更多角度論述中國房地產業的支柱地位具有長期性這個判斷。有些人認為中國的房地產供給已過剩,有些人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已趨于結束,還有些人認為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已達到發達國家的天花板水平,從需求上難以支撐房地產業繼續發展,因此,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已難維持。房地產業的確不會再像高峰時期那樣發展,但結構性的短缺需求、改善性需求和城市更新改造活動仍然存在,對應的投資需求仍很大。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