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于住建委官網、中國房地產報、新京報、第一財經】
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透露支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相關稅收政策已按程序報批,近期即將推出。
11月13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明確多項支持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從需求側加大住房交易環節契稅優惠力度,積極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將契稅現行享受1%低稅率優惠的面積標準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并明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城市可以與其他地區統一適用家庭第二套住房契稅優惠政策。
11月18日,上海和北京先后發布房地產新政,明確了與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標準相銜接的增值稅等優惠政策;同日,廣州征集“放寬入戶”意見。
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標準
上海樓市進入“最寬松”期 北京500萬元二套房契稅減負10萬
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有何區別?據業內專家介紹,一般有兩種方式區分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一是不同城市基于房子的位置、單總價去界定的普通住宅和非普通的高端住宅;二是住宅性質和非住宅性質的區別,比如商業、辦公、商住。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增值稅、契稅不同。
18日,上海印發《關于取消普通住房標準有關事項的通知》,一是明確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標準;二是明確取消標準后相關個人住房交易稅收事項?!锻ㄖ纷?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具體來看,關于個人轉讓住房個人所得稅,《通知》明確,對個人轉讓住房未提供完整、準確的房屋原值憑證,不能正確計算房屋原值和應納稅額的,根據相關規定實行個人所得稅核定征稅,以轉讓收入的1%核定應納個人所得稅額。按照上述規定,上海取消了個人轉讓非普通住房以轉讓收入的2%核定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的規定。其他個人所得稅方面的政策未作調整,例如出售滿五唯一住房免征個人所得稅等。
關于個人出售住房增值稅,根據住建部等發布的相關新規,持有滿2年后出售免征增值稅;不滿2年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額繳納增值稅。此前,即便持有房源滿2年,非普宅出售時也需繳納增值稅。
以上兩項新政有效降低了房東的房屋銷售成本。舉例來看。一名房東手中有一套面積150平方米、買入總價800萬的房源,在持有3年后,以總價1000萬賣出,在原政策下,則需要繳納增值稅(1000-800)*5%=10萬元;新政后無需繳納增值稅。個稅方面,該套房房東現在只要支付1000*1%=10萬;調整前則需要收1000*2%=20萬。也即新政之后,上述房源出售后,房東可以少繳納20萬元稅費。
關于個人購買住房契稅,此前,上海執行的契稅標準為首套房契稅90平方米及以下1%、90平方米以上1.5%,二套房無論面積多少都為3%。新政后,上海個人購房契稅優惠政策與全國統一,也即,購買首套房面積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按1%征收契稅;140平方米以上的,按1.5%征收契稅。購買二套房,140平方米以上的,按1%;140平方米以上的,按2%征收。
媒體第一財經采訪專家嚴躍進表示,新政之后,在上海認購140平方米及以下住房,契稅降至最低水平,即1%,這基本覆蓋了絕大多數剛性和改善型購房需求,有力支持了購房消費行為。對于購置二套房,新政執行的契稅標準減負效應也較為明顯,例如認購1000萬總價的住房,新政前契稅最高需30萬,新政后最低可為10萬,即直接減少20萬。嚴躍進還表示,從去年“認房不認貸”政策開始,上海持續在行政、土地、金融、財稅等領域調整優化政策。政策力度大、覆蓋面廣,有力支持剛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釋放,當前上海房地產政策已進入歷史最為寬松階段。
隨后,11月18日晚,北京印發《關于取消普通住房標準有關事項的通知》,根據規定,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增值稅。個人將購買不足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額繳納增值稅?!锻ㄖ访鞔_,根據《公告》規定,北京市適用與全國統一的個人購房契稅優惠政策。對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員范圍包括購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面積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14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契稅。對個人購買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積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14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2%的稅率征收契稅。本市享受契稅優惠政策的具體操作辦法仍按現行規定執行。
新政實施后,將對北京房產市場產生哪些影響?媒體新京報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并算了一筆賬。通俗地理解,2024年12月1日起,在北京以及全國范圍內,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和家庭第二套住房,只要面積不超過140平方米的,統一按1%的稅率繳納契稅。此前北京規定,個人購買首套住宅,90平方米(含)以下的稅率為1%,90平方米以上的稅率為1.5%;個人購買二套住宅,不區分面積,契稅稅率均為3%?!锻ㄖ穼嵤┖?,假設個人購買面積90-140平方米的首套住房,總價500萬元,其契稅將從過去的7.5萬元減少到5萬元,節省了2.5萬。能享受優惠最多的是購買面積不超過140平方米的二套住房的群體,假設總價500萬元,其契稅將從過去的15萬元減少到5萬元,減少了三分之二。
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趙秀池表示,在二手房交易中,普通住宅認定標準與稅收優惠掛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值稅和契稅。此次取消普通住宅及非普通住宅認定標準,會減輕部分購房人的負擔,普通住宅與非普通住宅將在稅費繳納等過程中執行同等要求,有助于降低購房者置業成本,“此前會對大戶型收取比較高的稅收,此次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大戶型受益更多。”
有望打響一線放開購房落戶第一槍
廣州七個區有望實現“購房落戶” 其它一線城市會跟進嗎?
同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發布《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修訂稿)》。其中提到入戶類別將分為引進人才入戶、積分制入戶、政策性入戶、投資納稅入戶和安居樂業入戶五個類別,系新增投資納稅入戶和安居樂業入戶;非廣州市戶籍人員,可依照對應的入戶類別和相關條件申請將戶籍遷入廣州。(點擊詳情)
分析師指出,新增安居樂業入戶政策本著合理有序、漸進適度的原則,兼顧“增量”“存量”需求,實施區域差別化安居樂業入戶,對“在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行政區內,擁有合法產權住宅房屋且在本市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年的人員”,可申請入戶。
除擁有合法產權住宅+1年社保的要求,對于安居樂業入戶實施區域范圍內符合條件的人員,征求意見稿還提出了計劃指導類指標辦理。其中,住宅房屋產權為兩人及以上人員共有的,須經所有產權人協商一致并公證確定其中一人申請,其他共有產權人不再適用;申請人須在廣州市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年。通過二手房申請安居樂業入戶,要求該住宅房屋原戶口全部遷出且3年內未用于辦理過安居樂業入戶。
媒體報道稱,本次征求意稿若能通過,廣州將成為第一個放開購房入戶的一線城市。業內人士表示,廣州此舉的目的,是為積極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保持人口合理有序增長,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而擬定的。這其中,關于安居樂業入戶相關措施,在客觀將對廣州樓市形成利好。
專家認為,其他一線城市若也能跟進安居樂業入戶政策,將進一步激發基于落戶需求而購置房產的消費行為。
重新認識和肯定房地產業支柱地位
住建部主管媒體發聲:市場持續調整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拖累
11月17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的地產首席財經融媒體中國房地產報刊發文章《重新認識和肯定房地產業的支柱地位》引發熱議。
文章表示從全球來看,房地產業在絕大部分國家都是支柱產業。這不僅是因為它對GDP增長、財政收入和就業有著直接且巨大的支撐作用,更因以它為核心形成的綿長、復雜、交互影響的多層次、立體性產業鏈體系與資本流動在一國經濟中占據著戰略地位。房地產市場不僅承載著現代經濟運行所需的基礎條件——土地開發的功能,也提供了房地產這種人類最大宗的、直接占據現代社會財富價值七成以上商品的交易系統,更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而廣泛的應用場景。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房地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在多個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國家級重要文件中,都承認了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但2016年后,因為房價上漲引起的輿論沖擊以及實施緊縮性調控政策的需要,國家基本不再強調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相關文件也大多回避了這種說法,“去房地產化”的傾向非常明顯。
2021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拖累。在此背景下,重新討論房地產的產業性質,肯定它對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僅是認識經濟規律和當前經濟形勢的需要,也對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進而穩定中國經濟有重大意義。
文章還強調房地產業超強的產業關聯性滋生出超強的就業創造力。中國現在有各類房地產相關企業約220萬家,若平均每家有10人就業,就達2200萬人。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與建筑、建材、金融、商貿、家居裝修、物業管理、旅游酒店、教育、健康醫療、文化娛樂、物流配送、科技等行業,通過前向、后向和側向關聯,建立起綿長、復雜、立體性的產業關聯網絡,而這些行業各自又包含著復雜的產業鏈網絡,都可細分成很多行業,涉及眾多企業和經濟活動,勞動力需求巨大。這種復雜、細密、立體的產業分工及協調運轉體系,創造出大量、多專業、多工種、多層次的就業機會,估計在中國涉及上億個就業崗位,由此不難理解房地產業用工與整個就業市場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關系。
同時,從穩定財富價值和恢復大眾信心角度,需要房地產業繼續發揮提振作用。從財富積累看,許多國家房地產價值占該國總財富的一半左右或更高。英國曾有一項調查估計,房地產價值占該國總財富的比率高達73.2%。在中國,從家庭來看,房地產價值大約占家庭財富的7成左右。從全社會看,以房價尚算穩定的2021年的數據推算,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為10139元/平方米,商品房交易面積179433萬平方米,僅此一項當年交易對應的財產量就達約18.19萬億元。若把存量房都折價計算,全國房產財富規模至少有三四百萬億。全國城市與建制鎮中未建造房屋的土地的價值還未包括在內。對這么基礎性、巨量的資產,其價格漲跌不僅對政府的財政收入影響顯著,而且對大眾心態、投資與消費支出和社會秩序也具有重大影響:價格上漲會帶來“財富效應”,業主的凈資產增加,投資與消費信心會增強,家庭支出上升,全社會的交易增加,進而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反之,價格下跌則可能導致“資產縮水”,甚至引發恐慌性拋售。業主會減少投資與消費,市場狀況進一步惡化。當房產是家庭主要資產時,在失業、收入下降但還必須還月供的條件下,業主可能陷入生活困境甚至信心崩潰。所以,從穩定財富價值和提升大眾信心角度看,確保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對于房地產新政策和走向,你怎么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