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味兒
劉連生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節日氛圍濃厚,喜慶祥和,熱鬧異常。春節里,村村張燈結彩,家家喜氣洋洋,年味兒十足。
兒時的玩伴都已子女繞膝,可那時過年的情景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小時候的年味兒很濃很濃。從臘月初八就開始有了年味兒,人們幾乎天天在趕集置辦年貨,一集不空,背上背斗,提上大包小包,趕集回來時大肉、豆腐、各種蔬菜、衛生香、各種顏色的紙、煙、酒、茶葉、鞭炮及小孩子的玩具,還有各種水果、干果等,這些年貨趕不了十幾個集那是備不齊的,因為那時沒有車,年貨全靠人來背,幾乎要家里人都買上新衣服,尤其是我們小孩子,一般是要從頭換到腳的,集市上人山人海,摩踵擦肩,擠得水泄不通,拿著年貨一步一步挪動,擠掉鞋子和踩到腳很正常,也不會埋怨對方,只是笑笑,或者說聲“對不起,太擠了!”。養豬的人家,都要趕在臘月初十前后殺一頭大肥豬。有些人一進入臘月,就早早地請村上有文化的人寫對聯,那僅有的幾位文化人可辛苦了,天天寫對聯,直到臘月三十,由于當時集市上沒有賣對聯的,家家都要寫,這文化人手都寫麻了,但很開心,熱情為村民服務,認為這是最喜慶的年味兒。大家辛苦了一年,地里也封凍了,把趕集當作一種難得的休閑,圖的就是在買貨的同時好好感受一下農村的年味兒,圖個熱鬧。
備足了年貨,那就要用心地過好每個環節,這在鄉下非常有講究。臘月初八,家家都要喝甜到心里的臘八粥,還要從河里打一塊厚實的冰塊,放到主房的正面桌子下,以示富水長流。臘月二十四,戶戶都要打掃每個房間的衛生,特別要掃除屋頂上的“吊吊霉”,意即除掉一年來的霉氣霉運。臘月三十便是春節前的高潮,貼對聯,掛年畫,糊燈籠,做年菜,蒸饅頭,煮肉,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在外工作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須趕回家來吃團圓飯,到了晚上,很重視守歲,炕火盆里生上木炭旺火,一家人圍盆而坐,大人們邊喝茶邊講故事,聽得孩子們津津有味,因為那是農村里還沒有電視機,那故事就一個接一個,幾乎沒有人想睡覺,守歲時間越長,來年的幸福就越多。同時,到午夜時分,院子里要點燃“爆竹”,上香放鞭炮,接灶王爺回家。
到了正月初一早上,春節就正式開始了,過年到了最高潮。街上的門店商鋪都關上門回家過年,村里男人們給遠房親屬諸家拜年,小孩總喜歡跟著,高興地從長輩手里接壓歲錢,女人們在家接待來拜年的親房鄰居。從初一下午,各家都開始給外村外地的所有親戚拜年,因當時很少有車,不論遠近都得不行,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初十左右。這期間另外一件隆重的事就是從正月初四開始,各個村子都會由村民選出的“社火頭”組織演出社火,扭秧歌、耍獅子、舞龍燈、唱曲子、耍高臺、踩高蹺等等,在本村分區域耍過一遍后,就向鄰村“放探馬”(專人送通知),一天或一晚一個村去拜年耍社火,加強村與村之間的聯誼,那時社火是鄉村里唯一也是最受鄉親們喜愛的文化活動,看社火的村民里三圈外三圈,還有好多年輕人看了本村的,還要跟上演出隊去外村看,非看隨心不可,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晚上才結束。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賞花燈。元宵節是春節后的又一次高潮,當天,處處張燈結彩,家家喜氣洋洋,戶戶都像在辦喜事,紅紅火火,熱鬧非凡。每家所有的門楣上都掛上了彩色燈籠,燈籠上都精心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剪紙圖案或圖畫,一到晚上,家家都把燈籠提到廟會上觀賞評價,誰家燈籠的樣子奇特,誰家燈籠上的圖案美麗,說笑聲不斷,然后就開始“走燈”,由廟會會長組織,所有燈籠一個挨一個排成長隊,鑼鼓領頭,沿著村莊周圍的山梁走一圈,鞭炮一串連著一串燃放,以示祈福,給村民們帶來輝煌的前景和美好生活,那場景太壯觀了,就像一條長龍在山上舞動,一頭已過河上了另一座山梁,一頭還在對面山上向前蠕動,這走燈一般要經過兩個多小時,好美!
現在,由于村里的大多數年輕人都出門常年打工,有少部分過年時會回來,但一過正月初三就開始陸續又踏上了打工的征程,有些人干脆過年也不回來,所以這些傳統的春節活動很難樣樣舉辦,顯得冷清了許多。但是,因為網絡的普及和村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的花樣在逐年翻新,幾村聯合起來耍社火,地方政府還會出頭組織大型的社火表演,甚至將社火耍到天水市區街道,參加展演活動。村民們也在電視上和手機上盡情欣賞全國各地的春節特色文化活動,除夕晚上看春晚已是必不可少的了。盡管如此,但還是少了當年的那種年味兒、那種氣氛。同時,現在的走親戚拜年全成了快節奏,年輕人開上車,拉上禮品,一天要走好幾個村幾十家,進門只是磕個頭,說聲“過年好”,坐也不坐,東進西出,就為了趕時間,圖個快,拜年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些人的負擔,這樣缺乏溝通交流,不免少了些人情味兒。
人們被曾經的煙火年味兒熏陶成習慣了,無論現在如何發展演變,心底總是懷念那古樸、隆重、熱鬧、土色土香的過年習俗,總覺得有些遺憾和缺失,還想看到當年那豐富多彩、有聲有色、刻在骨子里的鄉村春節文化活動。